今年五月中開始,台灣的Covid-19正式進入社區傳播的三級警戒,經過去年一整年看著其他國家和疫情慘烈搏鬥的台灣,終於輪到自己真槍實彈的上戰場了。儘管遠距辦公、遠距教學、擴大篩檢、疫苗施打等相關措施早已準備多時,但是實際上戰場後立刻就會感受到戰事的殘酷:在戰場上,再多的事前準備都是不夠的,即使照原訂計畫升到三級警戒,但是隨著確診數、死亡數、感染地區…的節節高升,人會越來越焦慮,也會開始放大檢視街上的豬隊友或官員所犯下的各種大大小小的錯誤:工地工人在空曠處拿下口罩吃飯被拍照告發,採購疫苗速度過慢造成對政府的信心危機,因篩檢速度過慢讓指揮中心的「校正回歸」被罵到狗血淋頭…與其這樣互相傷害,不如讓我們靜下心來思考這場由病毒引發的戰爭;即然是戰爭,就讓我們用「火藥時代」這部東西方軍事史經典的觀點,來分析這場戰爭的發展及未來走勢,或許就可以稍稍減輕我們莫名的焦慮感了吧?(關於「火藥時代」可以參考我之前的介紹文
軍事版的大分流:「火藥時代:為何中國衰弱而西方崛起?決定中西歷史的一千年」)
一、「挑戰與回應的動力」:在台灣疫情進入社區傳播前,大家還在碎碎念AZ疫苗的安全性、保護力,所以第一批進口的AZ疫苗乏人問津,幾乎就要過期了。但是在社區傳播爆發後,不要說AZ、莫德納、輝瑞這些一線疫苗了,連進口中國的疫苗都成為話題被吵開來了,所以最近一批的AZ疫苗一進來就馬上被打光光,而朝野政治人物天天在罵疫苗來得不夠快。不過是半個月的時間,大家的態度為什麼會轉變得那麼快?這就是軍事上常被提及的「挑戰與回應的動力」。一個國家在沒有受到外來的挑戰時,即使知道自己有許多需要改善的缺點,但是因為沒有動力,所以就改天吧!黑船來襲前的日本與鴉片戰爭前的清國,是軍事史上最常拿來當範例的亞洲國家,他們的大幅改革都是在受到外國的挑戰之後,在亡國感的壓力下不得不積極回應的結果。所以說,這次大規模的社區感染對台灣來說並不見得是壞事,因為受到了這麼嚴峻的挑戰,不能像以往一樣只靠消極的隔離措施苦撐來期待奇蹟出現,必須要做出更積極的回應及改革才能存活。因此接下來的台灣人民一定會積極的打疫苗,像其他積極打疫苗的國家一樣可以早日恢復正常的生活。
二、「競爭國家體系」:這個理論是根據近代歐洲的發展而產生的,因為當年的歐洲各國彼此對立,導致歐洲社會面對優勝劣敗的競爭壓力,迫使各國不得不改善自身的政經與軍事結構。從這個理論出發,我們來看看這次疫苗的研發國,美國、英國、德國、瑞典等國是一個陣營,中國和俄國又是另外一個陣營,各國除了研發、生產供國民施打之外,也對外積極出口疫苗來強化外交上的影響力。因為有這些互相競爭的關係,才會使這些國家疫苗的研發速度突飛猛進,這也可以說是「競爭國家體系」所帶給世界的意外好處(別忘了上次「競爭國家體系」帶給世界的禮物是兩次世界大戰…)。
三、「科學造成軍事大分流的關鍵因素」:這個理論主要在說明十八世紀後中國在軍事、經濟上落後西方各國的關鍵主因:科學。對照於當今疫情下的各國,能否掌握科學也成了國家存亡的關鍵。有了科學,才能研發疫苗,才能遠距辦公與遠距教學,才能改善現有工作流程來突破疫情下的種種限制。對照這次疫情的發展,不論是醫療用品的製造,疫苗的研發,遠距軟體的開發…統統都掌握在科技發達的國家手中,其他科技較落後的國家就只能淪為等待救援的難民,甚至還要為了得到疫苗而損害國家利益。這次台灣積極研發國產疫苗,也是為了突破只能靠先進國家提供疫苗的困境,即使國產疫苗量產的時程較晚,但是為了掌握疫苗技術來確保往後的國家安全,一定要讓國產疫苗順利上市。
台灣的抗疫戰爭還在繼續中,根據其他國家的經驗,疫苗開打後至少要半年以上才能回到正常生活,而且病毒持續變異後會不會造成疫苗失效也是一大變數。如果這場抗疫戰爭是不可避免的長期戰爭,就要用長期戰爭的思維來做好心理建設,以古代的元帝國為例,它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攻打南宋,除了準備戰爭所需的工事之外,也同時建設了通往南方的交通網,奠定了往後統治的基礎。我們面對這場長期的抗疫戰爭,也要用這樣的思維來自我建設:如果遠距辦公/教學是不可避免的,就要開發更有效率的遠距辦公/教學方式,即便疫情結束,也能繼續運作來改善我們的生活;如果跨國疫情是不可避免的,就要開發更先進的疫苗技術,讓疫情發生後可以更快的被控制住。
再回到「挑戰與回應的動力」這個論點,我想用以下的提問作為結語:
面對Covid-19的挑戰,除了怪罪街上的豬隊友和指責官員昏庸之外,我們自己能不能做出更有建設性的回應?不管是購買各餐廳、居酒屋為了求生存而開賣的便當,或是與同事在遠距辦公時相互支援,還是在居家期間更關心家人,都是很實際且有力的回應,您說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