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劃實務】該如何做好一個「知識型」策展?(中篇-動線規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知識型」策展除了前期單元為主要核心,中期的「動線規劃」,更是創造觀展節奏的重要概念。
raw-image

很抱歉這系列拖了這麼久,之前的【企劃實務】該如何做好一個「知識型」策展?(前篇),獲得了不少人關注與敲碗,自己其實也想趕快產出中後篇跟大家分享。

只是剛好過年後,獲選了文化部的「青年村落行動計畫」,便緊鑼密鼓進行「新莊老街活化共創行動」的企劃執行。

除了四至五月籌辦培力工作坊,七、八月會有街區願景說明會,十一月左右還要舉辦街區成果展。

加上四到五月剛好也是《新莊騷》地方誌的採訪&編輯期,這三個月事情全都擠在一起,也沒有多餘的腦細胞寫blog了...

所以現在要來趕進度啦!! 少說廢話,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如果把策展比喻為寫小說,展場規畫就是其中的章節鋪陳。

進入「知識型策展」實務面的第二關,就是該如何規劃展示空間的「動線」。

動線,顧名思義,就是觀展群眾移動的行進方向。

說起來很簡單,不就照著設定好的單元順序安排下去嗎?頂多再依據單元需求規劃過道的大小?

但其實,好的動線可不是一條腸子直直走到底就行。

就像是一本小說,隨著章節鋪陳故事,很重要的是閱讀的節奏與韻律感。

如果太過平舖直述,讓人容易猜到過程和結局,或是沒什麼起承轉合,就容易讓人覺得無聊、甚至看到睡著,也不會在眾多小說顯得突出。

鋪陳普通並沒有不對,也沒有什麼錯誤,但絕不會是一本優秀的小說,不會是讓人引起討論、願意推薦口碑給朋友的小說。

因此,了解觀展動線的規劃觀念,也是一門不小的學問。

raw-image

規劃動線時你就是個指揮家,讓人流像音樂一樣走快走慢、甚至可以停頓下來。

但也就跟指揮樂團一樣,並沒有一個單純SOP或固定公式可以照本宣科。

近年娛樂性展覽非常蓬勃發展,類型風格眾多,因應展品的形式不同、像平面/畫作、立體/雕塑、公仔/藝術裝置,以及光雕投影等呈現聲光影音的展覽,都讓展場的動線規劃延伸出更多可能性。

再加上預算、場地等多重因素,動線規劃是必須得因材施教、也常要隨機應變。

但大家不要灰心(拍肩),我這邊還是依據經驗,統整提出了七個規劃心法分享給大家。

或者,也可以當作「基本檢核概念」,看看自己在規劃動線時,有沒有考慮到這些面向喔!

raw-image

1.【入口緩衝動線】
在展場的入口、首要單元,通常會是前言沿革,或是人們需花上時間了解的展覽背景。因為需要一點時間閱讀,所以群眾就容易停留在剛進來的第一個空間,造成後方的堵塞,影響整體進場效率。

因此建議在規劃時,入口進場後,可以先提供一個短暫聚集停留的緩衝空間,但又不至於影響其他人前進下個單元的動線,以同時達到人潮聚集與分流。


2.【走廊過道尺寸】
理論來說,過道的寬度最小60公分就能容納一個成人通過。但實際考量兩人以上同行,仍建議至少要有1.2公尺,場地足夠的話最好可達1.6公尺或兩公尺才不會摩肩擦踵。

畢竟現在展覽不只是單純觀賞,大家也都需要拍照,所以在某些亮點單元附近的動線更要注意,得提供多一些讓民眾(展開手腳)好好攝影的腹地。


3.【一眼望穿的動線應用】
現在其實挺流行的,是在有限的空間內,不特別規劃展板隔牆,讓人可以看到接下來的所有單元、甚至是展品。目的通常是為了呈現「大場景」,利用高度穿透性的展場,創造出較為磅礡壯闊的空間感。

在這樣的規劃中若為「單一動線」,缺點是民眾因為能先看到,所以過程上也許會比較無聊;而若為多重動線,讓人可以自由前往要參觀的路徑,或許較能增加一些選擇的樂趣。


4.【視覺阻隔的動線應用】
相較於開放式的空間,阻隔視覺的動線就比較屬於傳統方式。尤其對應到展示單元較多的部分,避免不同氛圍相互干擾,讓人可以好好觀賞當下的內容。

動線上以牆面、布幔或是曲折轉角,讓人看不到接下來的單元,除了能帶出觀展者的好奇心,也較容易設計讓人無法預期的視覺驚喜。


5.【封閉動線應用】
封閉動線顧名思義,就是在觀展過程中,需要展示少量貴重展品,或是提供影片、動畫播映等,讓觀眾進到小房間或暗房內 ,暫時不移動,安靜地欣賞展示內容。

通常也規畫作為動線中的休憩空間、兼具分流功能,並且延伸整體的觀展時間。


6.【多重動線應用】
多重動線基本用於「不用依照時序展示」的單元內容,也會伴隨較多的互動設計。其重點是需確保「進出口明顯」,才不會讓人像是進到一個迷宮。

而且就算有多支動線,卻也不一定要讓人一眼望穿。而是可以有所選擇,有時其功能在於,因應某個亮點單元匯聚了較多人潮後,作為前往下個單元的人流分散機制,才不至於一窩蜂擠進下個單元區域。


7. 【出口印象動線】
前往出口的單元氛圍或動線規劃,往往最容易被忽略, 但就像小說的最後一個章節,其實最好能讓觀眾留下一個良好印象。建議在出口單元的動線規劃上,可以些許拉長、不要太急促,多會以長廊式半開放空間,讓觀展最終可以沉澱一下。

不過,現在很多展覽的結尾,都是直接就銜接到紀念品賣店,著實有點可惜。因為感覺有點倉促就結束掉,又趕著要你買東西,就是少了一種韻味啊!

raw-image

規劃展場動線真的很需要經驗,因為只是在紙上勾勒幾筆,到了現場卻是非常大的觀展影響。

所以我個人建議,未來你如果去看展,記得要索取一份含有平面圖的DM或手冊。

然後在觀展過程中,如果有覺得很棒(或很糟)的動線設計,就可以對照手中平面圖,了解一下,原來這種規劃會造成這樣子的實際感受。

這篇先分享到這邊,下次就來跟大家分享「知識型」策展後期:展示手法的語彙轉譯,與虛實情境的體驗塑造!

展場動線的規劃,除了讓人安全的行走,也是在創造觀展的節奏感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梁子Liangz的沙龍
153會員
101內容數
從策展企劃到知識跨界的職人筆記,偶而聊聊古生物博物館的冷門經歷。
梁子Liangz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9/13
策展聽起來很美妙,但一提到展覽需要「展示空間」,其實就讓人很頭大了。 很抱歉,距離上篇竟然也超過了半年... 這段時間,因為持續在發行地方刊物《新莊騷》,同時也開始舉辦實體活動,認識了很多前輩,也認識了許多想接觸策展或地方創生的年輕人。 接下來,就是策展人最需要的:找到呈現內容價值的「場域」。
Thumbnail
2022/09/13
策展聽起來很美妙,但一提到展覽需要「展示空間」,其實就讓人很頭大了。 很抱歉,距離上篇竟然也超過了半年... 這段時間,因為持續在發行地方刊物《新莊騷》,同時也開始舉辦實體活動,認識了很多前輩,也認識了許多想接觸策展或地方創生的年輕人。 接下來,就是策展人最需要的:找到呈現內容價值的「場域」。
Thumbnail
2022/02/14
目前策展人的工作職缺好找嗎? 以我自己定義來看,實際上應該「有人想要請你或你的團隊來策展」,才能成為理想中的策展人。 那麼,如果未來想成為這樣子的人,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以下有幾個執行層面可以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2022/02/14
目前策展人的工作職缺好找嗎? 以我自己定義來看,實際上應該「有人想要請你或你的團隊來策展」,才能成為理想中的策展人。 那麼,如果未來想成為這樣子的人,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以下有幾個執行層面可以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2021/07/09
有了展品內容與展示單元後,空間配置往往是最難啟動的第一步。如果你有過展覽專案的經驗,應該會知道,前期工作主要是確認「展示內容」,像是展陳大綱為何?展品有幾件?展示單元有幾個...等。但到了中期,需開始安排單元與空間的配置、考量動線的關係,又是另一門學問了...
Thumbnail
2021/07/09
有了展品內容與展示單元後,空間配置往往是最難啟動的第一步。如果你有過展覽專案的經驗,應該會知道,前期工作主要是確認「展示內容」,像是展陳大綱為何?展品有幾件?展示單元有幾個...等。但到了中期,需開始安排單元與空間的配置、考量動線的關係,又是另一門學問了...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