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茶與料理,重新認識淡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地文化實踐糸列

位在淡水老街尾端的「之間茶食器」,店裡提供的餐食、飲品都與地方歷史、生活文化有關,是一間以土地創生思維出發的餐館,期望透過茶與料理帶領人們認識淡水。

撰文=吳亭諺 照片提供=翁俊杰(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之間茶室的空間保留了老房的格局,入口層櫃擺放著茶道具和茶葉,特地規劃了體驗正式茶道的榻榻米茶席包廂,曾獲日本Good Design Award 設計獎。

之間茶室的空間保留了老房的格局,入口層櫃擺放著茶道具和茶葉,特地規劃了體驗正式茶道的榻榻米茶席包廂,曾獲日本Good Design Award 設計獎。

受訪者介紹:翁俊杰
設計師,曾任職於琉璃工房、法藍瓷與The One 南園,2014 年回到家鄉開了「之間茶食器」,空間曾獲得日本Good Design Award 設計獎。

位在淡水老街尾端的「之間茶食器」,店裡提供的餐食、飲品都與地方歷史、生活文化有關,是一間以土地創生思維出發的餐館,期望透過茶與料理帶領人們認識淡水。

之間茶食器的主理人翁俊杰,是道地的淡水人,從小在淡水長大,家族三代也都生活在此。因為喜歡藝術設計,在復興美工畢業之後,到文化設計產業工作,過程中發現,工作內容與地方的歷史發展息息相關,讓他回頭思考自己家鄉的文化脈絡。

幾年前,工作剛好告一個段落,母親又因年長需要人照顧,俊杰回到淡水,思考自己接下來還可以做些什麼。當時正在學茶的他,發現台灣茶產業原來是從淡水開始的,在逐步認識茶之後,決定要開一間以茶為出發點的餐廳。

透過空間設計和主題活動,傳遞文化

取名為「之間」,為的是讓人在空間裡,能夠感受人跟人、人跟物、人跟食物之間的關係,也因此場域的氛圍格外重要。店裡保留了老房的格局,入口的層櫃上擺放著茶道具、茶葉,還有與茶文化、在地相關的書籍。面對入口的吧台一側,放著茶壺及幾個杯子,呈現品茶時的聞香步驟,再往裡走去,還能看見用來體驗正式茶道的榻榻米茶席包廂。由裡而外,皆能看見、感受到「茶」的意象。

「做設計就像翻譯,我們要把眼睛看到的轉進心裡,從有形的器物使用,到無形的背景研究,都是設計的一部分。」俊杰說,就像人們到京都,會被其建築、文化所感動,這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由幾百年的文化累積,慢慢咀嚼過後而成的經典,其實淡水也應具有相當的文化性。

中秋節時會在船上舉辦「河上茶之路」,以淡水河茶運歷史作為基底,讓人們在飲茶、賞月的同時,也感受過往的氛圍。

中秋節時會在船上舉辦「河上茶之路」,以淡水河茶運歷史作為基底,讓人們在飲茶、賞月的同時,也感受過往的氛圍。

淡水是北台灣最早發展的區域,聚集來自各地的商人旅客,帶來了文化的豐富性。清領時期,由於歐美對中國茶有很大的需求,英國商人陶德來到台灣,將從安溪引進的茶葉種在淡水丘陵地,並和他的買辦(註:在清末開港通商後,幫助歐美國家與中國進行雙邊貿易的中國商人)李春生開始在淡水發展茶貿易。茶,成了台灣最重要的出口品。

創意料理「黃金南瓜鐵蛋比薩」

創意料理「黃金南瓜鐵蛋比薩」

之間茶食器從茶開始,與在地有了更多連結,接著也透過食物,介紹淡水的歷史與特色,像是最初來到淡水傳教的馬偕先生,將紅蘿蔔、番茄、高麗菜等種子帶來台灣,他們以高麗菜捲料理的方式,將這些食材重新組合,變成「馬偕博士的種籽」;另外,也將三芝因產業改變而種植的南瓜與淡水名產阿婆鐵蛋,組合成創意料理「黃金南瓜鐵蛋比薩」。

店裡不定期會舉辦活動與茶會,像是中秋節時,在船上舉辦的「河上茶之路」,便是以淡水河的茶運歷史作為基底,讓人們在飲茶、賞月的同時,也感受過往的氛圍;還有在馬偕抵台的三月舉辦「馬偕之路」,將他當年帶來的紅蘿蔔,經過焙炒處理後加入紅茶,變成香甜的茶飲,其他食材則做成馬偕蔬果凍。這些生活中常見的蔬果,經過烹飪組合、搭配故事後,就有了不同的意義。

以1884 年清法戰爭為背景的創意料理

去年,之間茶食器因為文化部的「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和淡水古蹟博物館合作,開發了一系列以1884年清法戰爭為背景的創意料理,而這段歷史與翁俊杰的家族,據說有段淵源:今淡水清水祖師廟供奉的神像,是由一位安溪的僧人帶來台灣,當時在淡水一帶化緣時,就是由翁家接濟,因此後來神像便留在翁家。清法戰爭後,人們認為此仗能獲得勝利,是因當地神明顯靈保護淡水,光緒皇帝便賜了三塊匾額給福佑宮、龍山寺,以及清水祖師爺。

結合歷史與食物的創意料理「馬偕博士的種籽」

結合歷史與食物的創意料理「馬偕博士的種籽」

之間茶食器以此故事背景,設計了一系列的創意餐食,像是有代表法軍乘船攻台的「法國起司番茄塔佐鐵蛋薯泥」;以焗烤葡萄柚做成香爐造型,呈現淡水香火鼎盛、神明保佑的「護佑淡水柚香焗烤」等等。多種不同的創意料理,完整呈現出清法戰爭的要素,讓人在吃美食之餘,也能更認識過往的故事。

除了將歷史作為餐食設計,之間茶食器也研究當地飲食文化脈絡,發現淡水許多小吃,其實是出自於一顆惜物的心,如阿婆鐵蛋,其實是過去冬天賣不完的滷蛋,經過長時間滷製,加上海邊東北季風的吹拂下,成了現今Q 彈香濃的鐵蛋;魚酥是將賣不完的魚貨,以油炸方式讓它保存;阿給則是將賣剩的食材,放進油豆腐,經過料理調味,變成在地的特色小吃。

之間茶食器藉由這個空間,將這些從淡水土地裡長出來的元素,無論是有形的、無形的都一一呈現,讓歷史、風土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延伸資訊:之間茶食器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30 號
電話:(02)2629-7709
營業時間:11:30-21:30,週二公休
raw-image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 年6 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新北市文化》季刊官方網站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好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新北市文化季刊的沙龍
91會員
111內容數
2025/02/06
汐止不僅是迅速集聚島內移民與城市化的縮影,小城歷史猶如《百年孤寂》中魔幻寫實篇章,承載政權更迭、產業變遷與家族興衰的交織記憶。一幢幢百年古厝,如同小說中的布恩迪亞家族,成為歲月的見證,繁華與衰落交錯成詩,故事如煙霧般飄散,卻又透過一次次水患,深深嵌入每一寸泥土中,訴說著隱藏在時間縫隙中的瑰麗與夢想。
Thumbnail
2025/02/06
汐止不僅是迅速集聚島內移民與城市化的縮影,小城歷史猶如《百年孤寂》中魔幻寫實篇章,承載政權更迭、產業變遷與家族興衰的交織記憶。一幢幢百年古厝,如同小說中的布恩迪亞家族,成為歲月的見證,繁華與衰落交錯成詩,故事如煙霧般飄散,卻又透過一次次水患,深深嵌入每一寸泥土中,訴說著隱藏在時間縫隙中的瑰麗與夢想。
Thumbnail
2024/11/07
新北市貢寮區的馬崗社區,是臺灣最東邊的小漁村,居住人口不到50人,近年卻因土地開發案議題,意外闖入大眾視野。憑著獨特的人文底蘊、漁港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刺激觀光人潮前來朝聖,也吸引更多文史工作者匯聚於此,帶領在地居民與外地人從日常中欣賞不一樣的漁村文化。
Thumbnail
2024/11/07
新北市貢寮區的馬崗社區,是臺灣最東邊的小漁村,居住人口不到50人,近年卻因土地開發案議題,意外闖入大眾視野。憑著獨特的人文底蘊、漁港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刺激觀光人潮前來朝聖,也吸引更多文史工作者匯聚於此,帶領在地居民與外地人從日常中欣賞不一樣的漁村文化。
Thumbnail
2024/08/12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2024/08/12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1884年台北府城完工了,「城內」平衡了「艋舺」與「大稻埕」兩河港市街的族群衝突,過往的荒地成了台北核心,隱然成形的「三市街」隨著河港貿易、工業、軍事、交通的聚集,開展出台北的新時代。 從劉銘傳踏上台北河溝頭任職的這段路開始,循著城市商業紋理,於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
Thumbnail
1884年台北府城完工了,「城內」平衡了「艋舺」與「大稻埕」兩河港市街的族群衝突,過往的荒地成了台北核心,隱然成形的「三市街」隨著河港貿易、工業、軍事、交通的聚集,開展出台北的新時代。 從劉銘傳踏上台北河溝頭任職的這段路開始,循著城市商業紋理,於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
Thumbnail
素有「北包種、南凍頂」美譽的文山包種茶,是台灣第一個外銷的茶葉,亦是少數以包裝方式命名的茶種。現今文山包種茶的最大產區在坪林,本期邀請無垢茶活創辦人陳念舟,坪林青年茶農詹承得,來介紹文山包種茶的迷人風貌。 撰文=駱亭伶 照片提供=吳毅平.坪林青年茶業發展協會.坪林茶業博物館 《新北市文化》季刊
Thumbnail
素有「北包種、南凍頂」美譽的文山包種茶,是台灣第一個外銷的茶葉,亦是少數以包裝方式命名的茶種。現今文山包種茶的最大產區在坪林,本期邀請無垢茶活創辦人陳念舟,坪林青年茶農詹承得,來介紹文山包種茶的迷人風貌。 撰文=駱亭伶 照片提供=吳毅平.坪林青年茶業發展協會.坪林茶業博物館 《新北市文化》季刊
Thumbnail
1919年,新芳春茶行創辦人王連河買下位於大稻埕的茶行現址,1934年茶行落成,便在這裡經營起包種茶生意。茶行店面於2004年停止租借,正式結束製茶事業,在多年沉寂之後,才在2018年進行整修,2019年重新開幕,以另外一個樣貌與大眾見面。
Thumbnail
1919年,新芳春茶行創辦人王連河買下位於大稻埕的茶行現址,1934年茶行落成,便在這裡經營起包種茶生意。茶行店面於2004年停止租借,正式結束製茶事業,在多年沉寂之後,才在2018年進行整修,2019年重新開幕,以另外一個樣貌與大眾見面。
Thumbnail
本篇將依照日本的歷史時間軸發展,並以「茶人」作為主要故事的脈絡,來跟大家聊聊日本的「茶」文化。
Thumbnail
本篇將依照日本的歷史時間軸發展,並以「茶人」作為主要故事的脈絡,來跟大家聊聊日本的「茶」文化。
Thumbnail
——在地文化實踐糸列 位在淡水老街尾端的「之間茶食器」,店裡提供的餐食、飲品都與地方歷史、生活文化有關,是一間以土地創生思維出發的餐館,期望透過茶與料理帶領人們認識淡水。 撰文=吳亭諺 照片提供=翁俊杰(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之間茶室的空間保
Thumbnail
——在地文化實踐糸列 位在淡水老街尾端的「之間茶食器」,店裡提供的餐食、飲品都與地方歷史、生活文化有關,是一間以土地創生思維出發的餐館,期望透過茶與料理帶領人們認識淡水。 撰文=吳亭諺 照片提供=翁俊杰(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之間茶室的空間保
Thumbnail
台灣產製的烏龍茶在過去被銷售到美國與南洋,都有不俗成績,販售的商品,除了本身產品品質要好以外,包裝也是行銷的重要環節之一。而台灣茶葉的包裝與宣傳海報,隨著茶葉銷售量、市場的改變,在不同的時期,也有反應當代美學與商業導向的設計。時至今日,隨著老茶行由年輕一代接手或轉型,在產品包裝上也有了不同的變化。
Thumbnail
台灣產製的烏龍茶在過去被銷售到美國與南洋,都有不俗成績,販售的商品,除了本身產品品質要好以外,包裝也是行銷的重要環節之一。而台灣茶葉的包裝與宣傳海報,隨著茶葉銷售量、市場的改變,在不同的時期,也有反應當代美學與商業導向的設計。時至今日,隨著老茶行由年輕一代接手或轉型,在產品包裝上也有了不同的變化。
Thumbnail
Jason說,每一種茶都有其不同的韻味和香氣,透過2種甚至以上的茶種「拼配」既能保留傳統,又能創造全新風味,帶給消費者完全不同於以往的體驗。同時拼配也能兼顧茶的品質和穩定的產量。Jason想透過有記原本就底功紮實的精製技術,讓人們都能輕鬆喝好茶。
Thumbnail
Jason說,每一種茶都有其不同的韻味和香氣,透過2種甚至以上的茶種「拼配」既能保留傳統,又能創造全新風味,帶給消費者完全不同於以往的體驗。同時拼配也能兼顧茶的品質和穩定的產量。Jason想透過有記原本就底功紮實的精製技術,讓人們都能輕鬆喝好茶。
Thumbnail
大稻埕的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裡舉辦了年度展覽〈Tea Wave 茶香流動〉,我約了展覽策展人之一的顧瑋陪同看展。原來,是個關於從「味道」的角度發現台灣茶的展覽,展場裡分為八個區塊,一步步地建構起我們對於台灣茶的味道知覺......
Thumbnail
大稻埕的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裡舉辦了年度展覽〈Tea Wave 茶香流動〉,我約了展覽策展人之一的顧瑋陪同看展。原來,是個關於從「味道」的角度發現台灣茶的展覽,展場裡分為八個區塊,一步步地建構起我們對於台灣茶的味道知覺......
Thumbnail
茶,在清領時期於台灣紮根,到了日治時期,由於政府獎勵種植,並且改良製茶技術,讓台灣茶在外銷上大放異彩,如今也已經深入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當中。然而茶如何製作?茶香怎麼來?又有幾種香氣呢?
Thumbnail
茶,在清領時期於台灣紮根,到了日治時期,由於政府獎勵種植,並且改良製茶技術,讓台灣茶在外銷上大放異彩,如今也已經深入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當中。然而茶如何製作?茶香怎麼來?又有幾種香氣呢?
Thumbnail
「編輯地方」總共由展覽館、刊物以及市集三個部分組成,以地方考現學的方式探究地方本質,從地景、祭典儀式、飲食文化等多個面向切入,尋找各個地方最具在地特色的獨特性。
Thumbnail
「編輯地方」總共由展覽館、刊物以及市集三個部分組成,以地方考現學的方式探究地方本質,從地景、祭典儀式、飲食文化等多個面向切入,尋找各個地方最具在地特色的獨特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