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居所】悠然茶香的黃金歲月:新芳春茶行

2022/02/2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重新整修後開幕的茶行,既有老屋行過歲月的沉穩靜謐,又有新生的容光煥發。
1919年,新芳春茶行創辦人王連河買下位於大稻埕的茶行現址,1934年茶行落成,便在這裡經營起包種茶生意。茶行店面於2004年停止租借,正式結束製茶事業,在多年沉寂之後,才在2018年進行整修,2019年重新開幕,以另外一個樣貌與大眾見面。
新芳春茶行的建築樣式是閩南式結合仿洋式,屋頂是三角形山頭,勳章以花草浮雕裝飾,立面則用泥塑卷草紋,裝飾西洋式的忍冬草花紋。淺橙色的面磚,與泥塑的灰色,上面能看出時間的痕跡,而相對沉靜的色調也趁著下方招牌「新芳春行」的磚紅色特別吸引人的目光。
茶行洋樓,整修後繼續飄茶香
當我跨過門檻,走進昔日作為茶行與製茶場所使用的老屋空間,踩在整修過後鋪設的水泥地上,看著保留下來的紅磚、木頭隔板和天花板,既有老屋行過歲月的沉穩靜謐,又有新生的容光煥發。新芳春茶行是現在少數完整保存下來的住商混合洋樓,面寬三開間、綜深三進,樓高三層,罕見地結合了「茶行」、「茶廠」、「倉庫」、「住宅」四種機能。
二進的展場空間
以前的一進是茶行的店舖空間,現在則是以展示台灣茶歷史大事紀時間軸,茶行建築的基本介紹以及感受整體建築內部氛圍,或是通往二樓空間的迎賓區,如果有主題展覽展出,則大約有一半的空間會做展覽入口的設計。
前行到二進,或是做為茶行店鋪暫存茶葉商品的小倉庫使用,現在則是常設展區,展出茶行的相關文物──開業准許證、茶罐、茶秤等,並在左側設置影片觀賞區,讓民眾可以更了解新芳春茶行的歷史。而在場館右側另外隔出的兩個方形空間,便是當時暫存茶行店鋪商品的倉庫,以利店鋪人員取貨之用。現在這兩個空間則都作為靜態情境展示使用,若有主題展覽則也因應展覽內容去做調整,成為一個有別於場館平整空間的另一個展示區域。
一樓二進右側的兩個隔間,一個展出茶箱、茶罐等用具(上圖),一個展出簡單的茶席(下圖)
慢慢走過一進、二進的空間,細細品過這處過往客人熙來攘往的茶商場域,再經過有陽光灑落在青翠綠樹與小盆植栽的天井,便來到了過往作為製茶廠使用的三進院落。
三進的空間以前是茶工們加工茶葉的工作區,現在將過去焙茶的焙茶間保留下來,完整還原焙茶的工作場域,也以影片播放的方式讓民眾可以了解焙茶的過程與辛苦。另外兩間房間則放置了許多撿茶、製茶、裝箱的機器,讓民眾可以透過器物與相關文字影音介紹,了解到製茶流程的繁複與細緻。要喝到一杯好茶,不只是茶葉的來源,就連製茶的過程也得層層把關才可以。
連接二進和三進的天井
焙茶間
主人家的生活,當年大稻埕繁華商家的縮影
參觀完一樓,沿著一進的樓梯爬上二樓,迎接大家的是別境書坊,這裡設置了許多座位,以及一個放著許多與茶、台灣文化相關書籍的書櫃,大家可以在這裡抽本書,選個舒適的位子坐下,悠閒地度過下午時光。
如果還不想在別境書坊稍作停留,再往裡面走就是展覽區,展出王家人在這裡生活的痕跡──茶具、桌椅、櫥櫃、信件,以及來往各地時攜帶的行李箱等等生活用品,不只記錄了王家人的生活點滴,也標誌著茶商往來各地的經商型態,以及商家的生活面貌。
過去二樓的空間主要作為揀茶區、儲存茶葉區以及辦公室使用,現在仍有部分空間規劃為館方的辦公室,除了一上樓看見的別境書坊與處在中間部分的生活展示區外,二樓最裡側的窗邊,也放置了許多茶行當年的裝茶的茶箱,以及作為商品分級、用於茶箱標記的「竹」、「菊」、「蘭」、「樹」字樣的鏤空鐵板,靜靜訴說著二樓從前的用途與故事。
王家人的生活用品展覽區
新芳春茶行的三樓原本是王家的公媽廳和生活起居區域,現在則未向大眾開放。緩慢的從一樓參觀完茶行與茶廠空間,再到二樓一窺茶商人家的生活樣態,即使未聞茶香,未飲一口熱茶,也能深刻地體會到歲月靜好的安穩。
以前來新芳春,可以在別境書坊取一本書,點一壺茶,安安靜靜坐上大半個下午,現在正因營運單位轉換的關係,暫時撤下了二樓的茶水服務,讓整棟建築又再內斂不少。
期待下次再來訪時,來往參觀的觀眾能夠不只身處台灣茶史的一頁當中,不只看見茶具、茶文物,也能手裡捧著一杯茶,細品茶湯的馥郁悠遠的茶香。
場館資訊
新芳春茶行
開放參觀時間:週三至週日10:00~18:00,週一、週二休館
門票:免費
官網:https://www.huashan1914.com/w/sinhongchoon/about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個愛心,拍個手,追蹤我的專題,或是點去右上角的主頁看更多文章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一場電影,一齣戲,一本書,一段旅程 在場景與景色的變換,在人物角色的情感中流連,在紙頁的字裡行間, 透過五官感受他們的故事,感情與生命脈動,最後彙整成我流感受的小小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