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台灣|缺水缺電、疫情升溫,彭博:台灣面臨氣候長期挑戰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彭博報導,台灣現在正面臨雙重壓力。若觀察國際市場,台灣正極力填補全球半導體短缺的問題;然而回到國內,台灣遭受疫情再起與長達一年的乾旱問題,及其衍伸的台灣的農、工業、股市與電力供應問題,凸顯台灣面對氣候變遷的長期挑戰。

法國外貿銀行 Natixis 經濟學家 Gary Ng 表示,「以中期來看,能源與水資源是台灣的關鍵要素。這兩者不只牽涉糧食安全問題,對於掌握半導體產業與相關投資產業成長機會也相當重要。

颱風減少、梅雨季延後、反聖嬰現象接連發生,氣候變遷加劇台灣乾旱問題

報導稱,在 2021 年初,台灣的經濟成長與股市蓬勃發展,第一季 GDP 成長達 8.16%,疫情也如同不存在一樣;然而現在隨著疫情不斷延燒,本土案例蔓延,而缺水問題更加嚴重,而造成缺水問題的原因正是因為台灣氣候在這數十年來急遽變化。

根據台灣氣候變遷調適平臺(Taiwan Adaptation Platform)數據顯示,在 1957 至 2006 年間,夏天變長了一個月、冬天縮短了一個月。而台灣的平均溫度在過去一個世紀中上升了 1.3 度 C,是全球增幅的兩倍;專家更預測,台灣均溫在本世紀末應該會再上升 1.3 度 C

在水資源方面,台灣高度依賴每年的梅雨季(與颱風季)降雨,然而根據中央氣象局預估,今年預計要等到 6 月上半才會有較大量的降雨。此外,就算下雨也要下對地方。跟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 19 日的報告,過去 12 個月降在「水庫集水區」的雨量只有 807 毫米,不及台灣年平均雨量的一半;在河短坡陡流急、降雨集中的台灣,沒有降在水庫集水區的雨水很快地便會流入海裡,使得台灣一直是缺水國家之一。

此外,2020 年台灣沒有受到任何颱風侵襲,是超過半個世紀以來首見的現象;缺少颱風挾帶的豐沛雨量,也造成 2021 年水情吃緊的狀況。除了颱風雨梅雨季反常,反聖嬰現象也是台灣缺水的原因之一。反聖嬰現象會使得台灣周遭水域溫度升高,太平洋高壓變得更強,使得降雨變得更少。

農業成缺水首要受災戶!若水情嚴峻將衝擊民生與工業用水

水情告急首當其衝的,便是農業。據統計,農業用水的用水量占全台用水的 7 成以上(但未必是水庫用水,其中也包含河流、地下水直接灌溉),遠超過工業用水的 10% 占比。而由於近期乾旱頻傳,稻作不但歉收,政府也於今年 1 月下令暫停灌溉南部農地。目前稻米庫存量,約能維持國內 8 個月的糧食供應;但若持續收成不佳,就會有糧食安全的疑慮。

而若水情持續嚴峻,桃園市與新北市將實施減量供水、分區供水等政策;新竹也在研擬「供五停二」的限水政策,衝擊範圍就會從農業擴大到民生用水與竹科等工業用水。

缺水牽動缺電問題,台灣再生能源發展受阻

降雨量大減,不只造成台灣用水問題,也讓水力發電出現短缺,進而阻礙臺灣的股市成長與出口表現。根據台電資料顯示,全台的電力供應有四分之三來自火力發電、核電占 13%;儘管水力發電占不到 2%,水電卻相當關鍵,因為水力發電機可以在幾秒內就開始運作,在供電不穩時可扮演重要角色。

日前台灣在一週內分區限電 2 次,再加上中火機組意外頻傳與核二 1 號機將在 6 月退役,凸顯了台灣的能源危機。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表示,水力發電是滿足突如其來的大規模用電需求時最方便的方式

由於半導體大廠們全力提高產能,沒有多餘的備用電力,若製造廠的用電需求突然飆高、或是發電廠出了任何意外,台灣民生用電就只能分區限電以支援製造廠繼續運轉;僅管政府不斷呼籲民眾省電省水,但若在 5/31 前水庫集水區的水量少於 100 毫米,將會祭出更嚴格限制。

不僅如此,缺電問題也讓政府的「非核家園」政策受到阻礙。凱基證券的分析師 Carl Liu 表示,由於再生能源短期內無法完全取代傳統發電,因此核電除役的進程可能不會如預期地那麼快速。

順應國際淨零碳排的潮流,台灣已承諾在 2050 年減少碳排至 2005 年標準的一半,並努力朝向 100% 淨零排放前進。儘管在過去 6 年中台灣再生能源供電量已提升 50%,也有越來越多國際企業進駐台灣開發離岸風電等設施,但在用水量、用電量大增、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加劇、降雨量卻沒有增加的狀況下,再生能源的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氣候變遷連動影響供應鏈與政府政策,如何開源節流成挑戰

國際信評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便表示,乾旱現象凸顯出「降雨模式改變與水情壓力增加」如何成為供應鏈中的風險,也把民生與產業用水的配置問題搬上檯面。

Reset Carbon 顧問 Nate Maynard 表示,氣候變遷的影響是長期的,只有透過激勵措施和提高使用價格,並提倡節約用水遏制用量,台灣才能應對乾旱,並取得更多的水資源。

參考資料

Bloomberg》Taiwan’s Sudden Unraveling Masks a Serious Climate Problem
鉅亨網》缺水缺電壓力山大 台灣正面臨氣候變遷長期挑戰
商業週刊》衝擊竹科,水庫探底!新竹6月起供五停二

(首圖來源:桃園智慧旅遊雲 Taoyuan Travel 石門水庫即時影像 YouTube

延伸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本住人的沙龍
25會員
112內容數
本住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9/13
最新研究發現,空氣污染會減少全球數十億人好幾年的壽命,而且超越抽菸、愛滋病、戰爭等原因成為最恐怖的殺手。在空氣品質低於世界衛生組織 WHO 設定標準的國家,人們平均壽命減少了 2.2 年。 芝加哥大學 Michael Greenstone 教授指出,「空氣污染是地球上對人體健康危害最嚴重的來源,然
Thumbnail
2021/09/13
最新研究發現,空氣污染會減少全球數十億人好幾年的壽命,而且超越抽菸、愛滋病、戰爭等原因成為最恐怖的殺手。在空氣品質低於世界衛生組織 WHO 設定標準的國家,人們平均壽命減少了 2.2 年。 芝加哥大學 Michael Greenstone 教授指出,「空氣污染是地球上對人體健康危害最嚴重的來源,然
Thumbnail
2021/09/11
鋼鐵,是建築的基本架構,是支撐起現代社會的重要材料。鋼鐵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然而鋼鐵的生產過程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是導致氣候變遷的一大原因。 佔全球碳排放 9%,專家預測:鋼鐵業需在 2050 年前減碳 90% 根據非政府組織 ​​Global Energy Monitor 的調查,全球的鋼鐵產
Thumbnail
2021/09/11
鋼鐵,是建築的基本架構,是支撐起現代社會的重要材料。鋼鐵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然而鋼鐵的生產過程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是導致氣候變遷的一大原因。 佔全球碳排放 9%,專家預測:鋼鐵業需在 2050 年前減碳 90% 根據非政府組織 ​​Global Energy Monitor 的調查,全球的鋼鐵產
Thumbnail
2021/09/11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於今年 8 月底宣布,在聯合國的「乾淨燃料與車輛行動(Partnership for Clean Fuels and Vehicles, PCFV)」推動近 20 年的努力下,全球正式停售含鉛汽油,含鉛汽油時代走入歷史,人類與地球的健康少了一大威脅。 使用近一世紀走入歷
Thumbnail
2021/09/11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於今年 8 月底宣布,在聯合國的「乾淨燃料與車輛行動(Partnership for Clean Fuels and Vehicles, PCFV)」推動近 20 年的努力下,全球正式停售含鉛汽油,含鉛汽油時代走入歷史,人類與地球的健康少了一大威脅。 使用近一世紀走入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臺灣能源轉型進入過渡期,核能發電比例下降至約3%,燃氣發電成為供電主力。臺電呼籲支持燃氣電廠建設以確保穩定供電。文章內容包括備轉容量及備轉容量率的解釋。此外,提出在綠能發電標案中要求太陽能板壽命超過二十年,以減少對公帑的負擔。
Thumbnail
臺灣能源轉型進入過渡期,核能發電比例下降至約3%,燃氣發電成為供電主力。臺電呼籲支持燃氣電廠建設以確保穩定供電。文章內容包括備轉容量及備轉容量率的解釋。此外,提出在綠能發電標案中要求太陽能板壽命超過二十年,以減少對公帑的負擔。
Thumbnail
台灣本來就是一個濕氣極重的島嶼,大家常常在除濕機的開與不開間猶豫不決,今天就帶你看看濕氣對人體不利的影響吧!
Thumbnail
台灣本來就是一個濕氣極重的島嶼,大家常常在除濕機的開與不開間猶豫不決,今天就帶你看看濕氣對人體不利的影響吧!
Thumbnail
臺灣北部一家重要發電廠的多個故障幾乎導致半數人口失去電力即時面臨的嚴重風險。臺灣電力網容易受自然災害和外部威脅影響,政府需提高電力網的韌性,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
Thumbnail
臺灣北部一家重要發電廠的多個故障幾乎導致半數人口失去電力即時面臨的嚴重風險。臺灣電力網容易受自然災害和外部威脅影響,政府需提高電力網的韌性,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
Thumbnail
地窄人稠的台灣,適合廢田種電乎?台灣有這樣的條件嗎?為了廢核,搞風電,搞緑電,是不是有些搞錯方向。 我自己不具備這方面的專業,但有興趣鑽研這方面的議題,曾看過不少文獻。我自己沒有答案,但是,看到這一張〔國家地理雜誌〕2023年攝影大賽得獎相片,使得我產生很大的疑惑與感觸!
Thumbnail
地窄人稠的台灣,適合廢田種電乎?台灣有這樣的條件嗎?為了廢核,搞風電,搞緑電,是不是有些搞錯方向。 我自己不具備這方面的專業,但有興趣鑽研這方面的議題,曾看過不少文獻。我自己沒有答案,但是,看到這一張〔國家地理雜誌〕2023年攝影大賽得獎相片,使得我產生很大的疑惑與感觸!
Thumbnail
記得疫情剛剛開始時,美國在無限量化寬鬆之後,導致各類資產消耗品的價格暴漲,再加上烏俄戰爭變成催化劑,讓通膨大大影響民眾。不過現階段從美股的各大指數來看,看起來受到通膨的影響越來越少,主要除了美國本身是世界科技的領導人以及創新以外,同時聯準會也有把通膨轉嫁到全世界的魔法。現在在AI的浪潮下,台灣也有幸
Thumbnail
記得疫情剛剛開始時,美國在無限量化寬鬆之後,導致各類資產消耗品的價格暴漲,再加上烏俄戰爭變成催化劑,讓通膨大大影響民眾。不過現階段從美股的各大指數來看,看起來受到通膨的影響越來越少,主要除了美國本身是世界科技的領導人以及創新以外,同時聯準會也有把通膨轉嫁到全世界的魔法。現在在AI的浪潮下,台灣也有幸
Thumbnail
離岸風電的話題,自從小英上任後炒的風風火火,又再去年突然傳出許多外商撤資閃人的消息,不免讓人有種人走茶涼,散戶留下來洗碗的感覺。而一直以來都有聽到長輩們在說:風機很貴、發電量很少;又或是圖利廠商;以及破壞環境等言論,我想只能說,所有能源發展,要在量又大又高效率面前,負面的影響一定是有的,不然可能大家
Thumbnail
離岸風電的話題,自從小英上任後炒的風風火火,又再去年突然傳出許多外商撤資閃人的消息,不免讓人有種人走茶涼,散戶留下來洗碗的感覺。而一直以來都有聽到長輩們在說:風機很貴、發電量很少;又或是圖利廠商;以及破壞環境等言論,我想只能說,所有能源發展,要在量又大又高效率面前,負面的影響一定是有的,不然可能大家
Thumbnail
近年來,台灣的經濟表現持續向好,國內生產毛額增長穩健,失業率持續維持低位,出口表現亮眼。然而,儘管經濟環境逐漸改善,但台灣的生育率卻持續低迷,甚至呈現下滑趨勢。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現象呢?
Thumbnail
近年來,台灣的經濟表現持續向好,國內生產毛額增長穩健,失業率持續維持低位,出口表現亮眼。然而,儘管經濟環境逐漸改善,但台灣的生育率卻持續低迷,甚至呈現下滑趨勢。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現象呢?
Thumbnail
你知道台灣受到天災影響生命安全的機率多高嗎?
Thumbnail
你知道台灣受到天災影響生命安全的機率多高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