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科技|水庫缺水不只水情吃緊!研究:乾涸水庫碳排放比固碳量高一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水庫的功能相當多元,除了可以穩定河流水量,也可以儲水作為人們工業用、生活用水,也是水力發電中相當重要的角色;此外,水庫也一直被認為是減碳、綠色能源的重要角色。然而隨著近年來全球旱災頻傳,尤其今年台灣面臨嚴重缺水危機,各地均出現水庫見底的狀況;就有研究發現,水庫固碳的能力逐漸喪失,反而會釋放出高一倍的碳排放

曾是減碳優等生!翡翠水庫發電減少的碳排放約等於 408 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固碳量

水庫過去一直被認為是減碳、固碳的優等生。雖然水庫的集水區會造成土地與植被崩塌,但若崩塌物沈澱至水底並遭到「完整」地掩埋,水庫反而能夠完整保存植被與土壤所固的碳;此外,由於水庫下游會建置水力發電廠,發展綠色能源供電,也因此更會增加水庫的減碳效益。

2011 年,台灣環保署曾針對台北翡翠水庫進行碳盤查。其中,研究發現翡翠水庫一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為 3,739 噸,而其下游的水力發電廠一年的發電量則可減少 12.4 萬噸的碳排放,約等於 408 個大安森林公園的固碳量、4,508 個家戶一年的用電量。時任翡翠水庫管理局局長劉銘龍便形容,「翡翠電廠對大台北週遭來講是一個很好的再生能源中心。」

但事實上,水力發電並沒有那麼乾淨。早在 2005 年,就有學者指出水力發電會產生大量碳排與甲烷。學者說明,水庫集水區在乾濕兩季中會造成植被腐爛,且若發生在水底,反而會因為在缺氧狀態下腐爛而產生甲烷,對環境破壞更強。然而水庫所釋放的溫室氣體,會因各地狀況而有不同影響,很難進行溫室氣體排放的估算。

而最近,隨著乾旱越來越頻繁,水庫的排碳量又開始受到學者重視。

水庫排碳量受到大大低估!因為乾旱頻傳,水庫碳排放量是固碳量 2 倍

有學者在《自然》科學期刊下的地球科學期刊(Nature Geoscience)中發表了新的論文,表示由於近年來各地的乾旱越來越頻繁,水庫的集水區越來越小,使得過去水庫固的碳重新釋放到大氣中。學者指出,水庫的碳排放大大受到低估,並更建議把水庫也列為全球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之一

在研究報告中,學者分析了造衛星的數據,發現在 1985 至 2015 年間,全球約有 15% 的水庫/大壩出現乾涸的狀況。隨著水減少,就無法把水底掩埋的植被與建築殘骸所固的碳儲存在水庫中,使得水庫的碳排放越來越高。若將集水區縮小的區域列入計算,水庫的「碳排放/沈積物的固碳量」約為 2.02,亦即,水庫的碳排放量是固碳量的 2 倍

學者也強調,這並非是要人們拆掉水庫,畢竟水庫的功能對環境仍然是利大於弊。人們應該想的是:我們該如何讓這些水庫變得更永續、環保?此外,我們也應該重新計算因為乾旱、水庫缺水問題而造成的碳排成長,才不會忽略了另類的排碳大戶,讓人們現在所做的所有減碳行動與努力白費。

參考資料

Interesting Engineering》Dam Reservoirs May Emit Double the Carbon They Sequester
Nature Geoscience》Global carbon budget of reservoirs is overturned by the quantification of drawdown areas
NewScientist》Hydroelectric power’s dirty secret revealed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為發燒的地球降溫 環署推展「碳中和」工作
環境資訊中心》翡翠水庫 全台首座水庫碳盤查

(首圖來源:Photo by American Public Power Association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本住人的沙龍
25會員
112內容數
本住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9/13
最新研究發現,空氣污染會減少全球數十億人好幾年的壽命,而且超越抽菸、愛滋病、戰爭等原因成為最恐怖的殺手。在空氣品質低於世界衛生組織 WHO 設定標準的國家,人們平均壽命減少了 2.2 年。 芝加哥大學 Michael Greenstone 教授指出,「空氣污染是地球上對人體健康危害最嚴重的來源,然
Thumbnail
2021/09/13
最新研究發現,空氣污染會減少全球數十億人好幾年的壽命,而且超越抽菸、愛滋病、戰爭等原因成為最恐怖的殺手。在空氣品質低於世界衛生組織 WHO 設定標準的國家,人們平均壽命減少了 2.2 年。 芝加哥大學 Michael Greenstone 教授指出,「空氣污染是地球上對人體健康危害最嚴重的來源,然
Thumbnail
2021/09/11
鋼鐵,是建築的基本架構,是支撐起現代社會的重要材料。鋼鐵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然而鋼鐵的生產過程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是導致氣候變遷的一大原因。 佔全球碳排放 9%,專家預測:鋼鐵業需在 2050 年前減碳 90% 根據非政府組織 ​​Global Energy Monitor 的調查,全球的鋼鐵產
Thumbnail
2021/09/11
鋼鐵,是建築的基本架構,是支撐起現代社會的重要材料。鋼鐵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然而鋼鐵的生產過程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是導致氣候變遷的一大原因。 佔全球碳排放 9%,專家預測:鋼鐵業需在 2050 年前減碳 90% 根據非政府組織 ​​Global Energy Monitor 的調查,全球的鋼鐵產
Thumbnail
2021/09/11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於今年 8 月底宣布,在聯合國的「乾淨燃料與車輛行動(Partnership for Clean Fuels and Vehicles, PCFV)」推動近 20 年的努力下,全球正式停售含鉛汽油,含鉛汽油時代走入歷史,人類與地球的健康少了一大威脅。 使用近一世紀走入歷
Thumbnail
2021/09/11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於今年 8 月底宣布,在聯合國的「乾淨燃料與車輛行動(Partnership for Clean Fuels and Vehicles, PCFV)」推動近 20 年的努力下,全球正式停售含鉛汽油,含鉛汽油時代走入歷史,人類與地球的健康少了一大威脅。 使用近一世紀走入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碳匯能否永久保持穩定? 碳匯如何轉化為碳權並在抵換市場運作? 如何避免「砍大樹、種小樹」等問題? 企業又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面對我國森林碳權的未來發展,在國發會的2050年淨零路徑規劃中,《碳匯》被視為削減碳排放的一種方式,以實現碳中和目標。《森林碳匯》成為選項之一,企業界瘋狂尋找自然碳匯倉庫,如
Thumbnail
碳匯能否永久保持穩定? 碳匯如何轉化為碳權並在抵換市場運作? 如何避免「砍大樹、種小樹」等問題? 企業又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面對我國森林碳權的未來發展,在國發會的2050年淨零路徑規劃中,《碳匯》被視為削減碳排放的一種方式,以實現碳中和目標。《森林碳匯》成為選項之一,企業界瘋狂尋找自然碳匯倉庫,如
Thumbnail
※本專欄之文章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請讀者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麥斯產業前瞻分析》及作者無涉。
Thumbnail
※本專欄之文章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請讀者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麥斯產業前瞻分析》及作者無涉。
Thumbnail
這個禮拜是台灣能源週活動(2021 Energy Taiwan, 12/8-10),最近也因為四大公投,相信大家也都注意到能源的議題。從淨零排碳的角度來看,依照Ellen Macathur Foundation提出的碳排比例,能源相關造成的碳排佔整體碳排的55%,依經濟部台灣2019年的數據,電力排
Thumbnail
這個禮拜是台灣能源週活動(2021 Energy Taiwan, 12/8-10),最近也因為四大公投,相信大家也都注意到能源的議題。從淨零排碳的角度來看,依照Ellen Macathur Foundation提出的碳排比例,能源相關造成的碳排佔整體碳排的55%,依經濟部台灣2019年的數據,電力排
Thumbnail
對於世界各國都關注於溫室效益的議題,如果不節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最終海平面上升等等現象,無疑是人類政在自取滅亡。
Thumbnail
對於世界各國都關注於溫室效益的議題,如果不節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最終海平面上升等等現象,無疑是人類政在自取滅亡。
Thumbnail
提到固碳、儲碳,人們往往會想到森林、樹木,紛紛對於林地砍伐、雨林保育等環境議題祭出法規進行規範。而近年來,開始有專家將注意力轉移到海洋,發現海洋的固碳能力甚至勝過陸上的森林,還有潛力能形成一個巨大的藍碳經濟系統。 然而,由於海洋的固碳能力長期被低估,海洋環境的保護不足導致可以協助固碳的生態系大量被
Thumbnail
提到固碳、儲碳,人們往往會想到森林、樹木,紛紛對於林地砍伐、雨林保育等環境議題祭出法規進行規範。而近年來,開始有專家將注意力轉移到海洋,發現海洋的固碳能力甚至勝過陸上的森林,還有潛力能形成一個巨大的藍碳經濟系統。 然而,由於海洋的固碳能力長期被低估,海洋環境的保護不足導致可以協助固碳的生態系大量被
Thumbnail
大綱 1.台灣缺水 2.台積電缺水怎麼辦 3.再生水是什麼? 4.台積電的計畫通 5.威利的心得結語 這個主題在2021/04/13 Awesome Money podcast節目中有做過分享,增加心得結與的部分。 Podcast收聽: https://
Thumbnail
大綱 1.台灣缺水 2.台積電缺水怎麼辦 3.再生水是什麼? 4.台積電的計畫通 5.威利的心得結語 這個主題在2021/04/13 Awesome Money podcast節目中有做過分享,增加心得結與的部分。 Podcast收聽: https://
Thumbnail
水庫的功能相當多元,除了可以穩定河流水量,也可以儲水作為人們工業用、生活用水,也是水力發電中相當重要的角色;此外,水庫也一直被認為是減碳、綠色能源的重要角色。然而隨著近年來全球旱災頻傳,尤其今年台灣面臨嚴重缺水危機,各地均出現水庫見底的狀況;就有研究發現,水庫固碳的能力逐漸喪失,反而會釋放出高一倍
Thumbnail
水庫的功能相當多元,除了可以穩定河流水量,也可以儲水作為人們工業用、生活用水,也是水力發電中相當重要的角色;此外,水庫也一直被認為是減碳、綠色能源的重要角色。然而隨著近年來全球旱災頻傳,尤其今年台灣面臨嚴重缺水危機,各地均出現水庫見底的狀況;就有研究發現,水庫固碳的能力逐漸喪失,反而會釋放出高一倍
Thumbnail
從國小的教科書就教導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3大元素是陽光、空氣、水。地球的「水」受到「太陽」光輻射作用,不斷地從水面、陸面和植物表面升華蒸發,帶著能量化為水蒸氣融入空氣,再被氣流帶到地球上的每一個空間。再經由遇冷凝結成為液態的小水滴甚至小冰晶而形成雲,以雨、霧、雪的形式回歸到大地,形成「水循環」。
Thumbnail
從國小的教科書就教導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3大元素是陽光、空氣、水。地球的「水」受到「太陽」光輻射作用,不斷地從水面、陸面和植物表面升華蒸發,帶著能量化為水蒸氣融入空氣,再被氣流帶到地球上的每一個空間。再經由遇冷凝結成為液態的小水滴甚至小冰晶而形成雲,以雨、霧、雪的形式回歸到大地,形成「水循環」。
Thumbnail
本文會圖解台北地區的自來水水源,並介紹目前正在施作的翡翠原水管工程。 身為台北人,可曾想過台北地區日常飲用的水源到底從哪裡來?答案是,絕大多數都來自新店溪(97%),其中四分之三源自新店溪的上游南勢溪,另外四分之一來自北勢溪,也就是翡翠水庫蓄水的水源。以下詳細解析。
Thumbnail
本文會圖解台北地區的自來水水源,並介紹目前正在施作的翡翠原水管工程。 身為台北人,可曾想過台北地區日常飲用的水源到底從哪裡來?答案是,絕大多數都來自新店溪(97%),其中四分之三源自新店溪的上游南勢溪,另外四分之一來自北勢溪,也就是翡翠水庫蓄水的水源。以下詳細解析。
Thumbnail
我們所在的寶島,福爾摩沙,擁有充足的降水,梅雨、鋒面雨、颱風都是我們常見的降水來源,它們充沛了我們的河川,滋潤了全台灣的水庫,是水資源的重要來源,但儘管平均年降雨量高達2500毫米(是世界平均年雨量的三倍多)缺水仍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為什麼呢?
Thumbnail
我們所在的寶島,福爾摩沙,擁有充足的降水,梅雨、鋒面雨、颱風都是我們常見的降水來源,它們充沛了我們的河川,滋潤了全台灣的水庫,是水資源的重要來源,但儘管平均年降雨量高達2500毫米(是世界平均年雨量的三倍多)缺水仍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為什麼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