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的功能相當多元,除了可以穩定河流水量,也可以儲水作為人們工業用、生活用水,也是水力發電中相當重要的角色;此外,水庫也一直被認為是減碳、綠色能源的重要角色。然而隨著近年來全球旱災頻傳,尤其今年台灣面臨嚴重缺水危機,各地均出現水庫見底的狀況;就有研究發現,水庫固碳的能力逐漸喪失,反而會釋放出高一倍的碳排放。
曾是減碳優等生!翡翠水庫發電減少的碳排放約等於 408 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固碳量
水庫過去一直被認為是減碳、固碳的優等生。雖然水庫的集水區會造成土地與植被崩塌,但若崩塌物沈澱至水底並遭到「完整」地掩埋,水庫反而能夠完整保存植被與土壤所固的碳;此外,由於水庫下游會建置水力發電廠,發展綠色能源供電,也因此更會增加水庫的減碳效益。
2011 年,台灣環保署曾針對台北翡翠水庫進行碳盤查。其中,研究發現翡翠水庫一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為 3,739 噸,而其下游的水力發電廠一年的發電量則可減少 12.4 萬噸的碳排放,約等於 408 個大安森林公園的固碳量、4,508 個家戶一年的用電量。時任翡翠水庫管理局局長劉銘龍便形容,「翡翠電廠對大台北週遭來講是一個很好的再生能源中心。」
但事實上,水力發電並沒有那麼乾淨。早在 2005 年,就有學者指出水力發電會產生大量碳排與甲烷。學者
說明,水庫集水區在乾濕兩季中會造成植被腐爛,且若發生在水底,反而會因為在缺氧狀態下腐爛而產生甲烷,對環境破壞更強。然而水庫所釋放的溫室氣體,會因各地狀況而有不同影響,很難進行溫室氣體排放的估算。
而最近,隨著乾旱越來越頻繁,水庫的排碳量又開始受到學者重視。
水庫排碳量受到大大低估!因為乾旱頻傳,水庫碳排放量是固碳量 2 倍
有學者在《自然》科學期刊下的地球科學期刊(Nature Geoscience)中發表了新的
論文,表示由於近年來各地的乾旱越來越頻繁,水庫的集水區越來越小,使得過去水庫固的碳重新釋放到大氣中。學者指出,水庫的碳排放大大受到低估,並更
建議把水庫也列為全球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之一。
在研究報告中,學者分析了造衛星的數據,發現在 1985 至 2015 年間,全球約有 15% 的水庫/大壩出現乾涸的狀況。隨著水減少,就無法把水底掩埋的植被與建築殘骸所固的碳儲存在水庫中,使得水庫的碳排放越來越高。若將集水區縮小的區域列入計算,水庫的「碳排放/沈積物的固碳量」約為 2.02,亦即,水庫的碳排放量是固碳量的 2 倍。
學者也強調,這並非是要人們拆掉水庫,畢竟水庫的功能對環境仍然是利大於弊。人們應該想的是:我們該如何讓這些水庫變得更永續、環保?此外,我們也應該重新計算因為乾旱、水庫缺水問題而造成的碳排成長,才不會忽略了另類的排碳大戶,讓人們現在所做的所有減碳行動與努力白費。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