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感謝】醫療的進步是無數前人奉獻而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疫情中有什麼值得感謝的事呢?我想到的是公衛體系的進步,而造成的人均壽命延長、並且能好好的被治療這件事吧。


  我還是習慣性地從台灣歷史切入。不過百年以前,西班牙流感的大傳播,讓台灣70幾萬人被感染、2萬多人死亡。我查了一下1915年的人口統計,全島人口約347萬,全島將近五分之一的人感染。


  這還只是日本人統治台灣近20年後,將近代公衛系統引進台灣後才有的結果;早些時代的探險家、調查者或是登島作戰的軍團,皆在這座島上遭受各種怪病的肆虐。看清法戰爭病死人數高於戰死人數即是一例。


  而把時間推得更早,台灣各地也時常記載疫病相關的故事。其中「瘟王信仰」正是過去時代,一般百姓在面對疫情這種看不見的敵人,能夠尋求精神力量的方法。當我們遇到這些故事,是否會想到當今的衛生體系是「演進」過來的,而持著感謝的心情呢?


  想到現在能有一個備有自來水設施、沖水馬桶的家;而我們出門的時候都知道要戴上口罩,並且時常洗淨雙手;生了病可以買藥和看醫生,而不是喝符水的時代……,這無非是歷史的演進,在人類社會中所累積出來的智慧。


  想到這裡,應該也就能放寬心情,用健康的心態去迎接之後的挑戰吧?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參考與補充資料:


.流感,不只在現在:那場被遺忘的台灣大瘟疫

https://pansci.asia/archives/94033


.臺灣傳染病史中的鼠疫、霍亂與流感(1895-1920)

https://archives.ith.sinica.edu.tw/collections_con.php?no=286

「1918年起,日本遭遇流感的侵襲,11月8日的《臺灣日日新報》中出現桶棺堆積、火葬場客滿等顯示災情嚴重的報導;至1920年為止,流感的死亡人數便達38萬人,患者有近2千4百萬人。1920年3月16日,日本大藏省專賣局通知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因大藏省專賣局內各煙草工場發生流感,加上淀橋支局工場遭遇火災,導致產能衰退與產量下降,本年度不得不減少供給總督府專賣局的貨量;3月27日,正於日本省親的臺灣總督田健治郎(任期1919至1923年)在日記中記錄其實業家友人林謙吉郎因流感入院的狀況,該友感染流感後轉劇為肺炎,遂入赤十字醫院治療,田健治郎前往醫院探視,並勸告其謹慎靜養,但該友卻於同年8月過世。(圖29,〈田健治郎文書〉,影像號:T0818_01_02-0065;圖30,〈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影像號:0010022100000-0275)」

.瘟神「漂白」記——王爺

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4ac9e97e-ba84-4c30-910b-cc282e3084e3


.洗手的歷史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49875057


.防疫要修感謝,心情才會輕鬆

https://www.facebook.com/%E7%AB%A0%E6%88%90-15551780779794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ill Lu的沙龍
8會員
18內容數
Will L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9/15
太極這個符碼的意義:「白中有黑、黑中有白」似乎就是在講這樣的道理。 而在這個時代,多多在平交道前停看聽,也真的是很重要的事呢。
2021/09/15
太極這個符碼的意義:「白中有黑、黑中有白」似乎就是在講這樣的道理。 而在這個時代,多多在平交道前停看聽,也真的是很重要的事呢。
2021/09/01
  我透過大學的學弟取得一份資料:〈恆春地區老祖信仰奉祀實體觀察研析〉,我從那些已被紀錄的拜壺信仰聚落,驚訝的發現一件事:「原來我的阿公與阿嬤所生長的村莊,都是有拜壺信仰、且祭祀「老祖」的,他們有很高的機會是馬卡道族人!」我也把那份戶籍資料拿出來認真地重看一遍,發現阿嬤那邊有「潘」的親戚!
Thumbnail
2021/09/01
  我透過大學的學弟取得一份資料:〈恆春地區老祖信仰奉祀實體觀察研析〉,我從那些已被紀錄的拜壺信仰聚落,驚訝的發現一件事:「原來我的阿公與阿嬤所生長的村莊,都是有拜壺信仰、且祭祀「老祖」的,他們有很高的機會是馬卡道族人!」我也把那份戶籍資料拿出來認真地重看一遍,發現阿嬤那邊有「潘」的親戚!
Thumbnail
2021/06/21
祝,度過這段時間後,我們都是帶著滿滿的電,迎向下一個階段的挑戰。
Thumbnail
2021/06/21
祝,度過這段時間後,我們都是帶著滿滿的電,迎向下一個階段的挑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台灣「醫療照護」連六年世界第一,為何台灣對民眾的老人福利、健保、社福制度,都如此細心呵護?《集體意識|台灣.南宋》系列,用南宋的集體潛意識、靈魂記憶(阿卡西紀錄)的角度來探討。許多身心靈領域,或研究靈魂學的人相信,傳統中華價值被完整轉化到了台灣,反而不是在中國。台灣成為了龍脈精神的方舟。
Thumbnail
台灣「醫療照護」連六年世界第一,為何台灣對民眾的老人福利、健保、社福制度,都如此細心呵護?《集體意識|台灣.南宋》系列,用南宋的集體潛意識、靈魂記憶(阿卡西紀錄)的角度來探討。許多身心靈領域,或研究靈魂學的人相信,傳統中華價值被完整轉化到了台灣,反而不是在中國。台灣成為了龍脈精神的方舟。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臺灣的健保是世界首屈一指,讓昂貴的醫療費用變得更為負擔得起。在大陸上班及疫情期間,觀察大陸醫療水平及疫情期間醫院就診情況。此外,提供在家感冒時的自我輔助,例如成藥選擇以及如何在感冒期間加速復原。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臺灣的健保是世界首屈一指,讓昂貴的醫療費用變得更為負擔得起。在大陸上班及疫情期間,觀察大陸醫療水平及疫情期間醫院就診情況。此外,提供在家感冒時的自我輔助,例如成藥選擇以及如何在感冒期間加速復原。
Thumbnail
當初那霸共管區是在元月十六封城,今日是二十六,已經過了十天。 小強其實對「流行病學」沒什麼研究,只是依稀記得流感的潛伏期三天,感染力會持續到發病後七天。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這幾天只剩下零星新發病者就醫,表示疫情的擴散已經獲得大幅控制,該感染的人都感染過。
Thumbnail
當初那霸共管區是在元月十六封城,今日是二十六,已經過了十天。 小強其實對「流行病學」沒什麼研究,只是依稀記得流感的潛伏期三天,感染力會持續到發病後七天。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這幾天只剩下零星新發病者就醫,表示疫情的擴散已經獲得大幅控制,該感染的人都感染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