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工作的時候,訪問了一些南台灣部落的原住民族人。同行的夥伴在向受訪者自我介紹時,常常都是以:「我是某某族」作為開頭。當輪到我的時候,則會變成「我是高雄來的」(還好不是被當場稱作白浪)。
當這個事情經歷多了之後,我才想到很久之前,我曾經有一個想要研究自己身世之謎的衝動。當時學校曾經教過我們,如何使用日治時期戶政資料。我還跑到壽豐戶政事務所去調資料。(這點真的很感謝電子化的普及。)
在我阿公家,位於屏東恆春。小時候家人開車經過獅子鄉的時候,我總是覺得路邊的排灣族圖騰相當令人熟悉;但位於更南端恆春鎮的阿公家,基本上就是個祭拜太子、王爺;有著宗祠、上面標著原鄉祖籍的漢人聚落。但我記得,我媽常說這邊的人看起來都像原住民。
我記得有一次大學報告,我認真想研究這個地方到底有沒有原住民血統,我調了日本時代戶政資料、也去認真搜索史料,我只記得我當時的發現是:「我阿公是車城的漢人、阿嬤那邊疑似有平埔血統,因為他住的網紗聚落曾經是平埔族的居住地」。就這樣。
這個疑問就這樣跟著那一份資料塵封著。而最近,開始看公視的《斯卡羅》,我才得知道原來在清代,社寮原來是「半生仔」(原漢混血)的居住地,這時才又激起我想繼續研究下去的心情。
我透過大學的學弟取得一份資料:〈恆春地區老祖信仰奉祀實體觀察研析〉,我從那些已被紀錄的拜壺信仰聚落,驚訝的發現一件事:「原來我的阿公與阿嬤所生長的村莊,都是有拜壺信仰、且祭祀「老祖」的,他們有很高的機會是馬卡道族人!」我也把那份戶籍資料拿出來認真地重看一遍,發現阿嬤那邊有「潘」的親戚!
下次有機會回去走走時,我會想訪問當地,並且記錄當地的拜壺信仰的相關內容。
話鋒一轉,回到問題最初的源頭:「尋找一個身分,有著什麼樣的意涵呢?」
其實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其實這些年不停地在移動,我發現我的意識變成了:「我是地球人」。而以後,也應該會產生許多不同的想法吧?
我在我的大學老師那邊看到一段文字:「……從遺傳的角度言,每一個人的生命來自上一代的父母,若僅算十代,那我們的祖先人數就是2的十次方,即1024人……。」真的要追得很遠,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是親戚了。
我想我目前只是把這件事,當成一個好玩的偵探遊戲而已。
我家的潘姓親戚。有興趣查閱自己身世的朋友,可以去戶政事務所調閱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