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台中,但每年都會專程北上來這裡!」當年還是學生的R,應該猜想不到,多年後的她,居然會在這裡實現愛書人共有的夢--開書店!
好幾年前,友人告訴我「誠品書店的營收並不是來自於賣書,而是進駐在裡面的櫃位租金。」多年後,我看著3C產品的氾濫與電子書的興起,開始思索,如果大型連鎖書店都無法靠書生存了,那獨立書店要如何活下去?當新聞播著書店因為書市蕭條而一間一間收掉時,為什麼還是有人敢加入這場艱巨的戰役?
我抱著疑問走進「無論如河」,股起勇氣開口問櫃台裡的R「獨立書店這麼難經營,為什麼妳們還會想開?」「這是夢想啊!當然也是會設停損點的啦!」R不經思索地回答我,但下一秒就像舉起盾牌準備踏上戰場的士兵回問我「妳為什麼會問這個?」我隔著口罩不好意思地說「實不相瞞,我也有一個開書店的夢!」R立刻放下盾牌收起利刃,侃侃而談地與我聊起了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無論如河」的前身是「有河book」,也就是當年讓她無感舟車勞頓之苦,每年必定會從台中殺到台北淡水的書店。雖然礙於學生身份荷包不飽滿,無法頻繁造訪,但密切關注書店的社群網站,也讓她與當時的老闆漸漸熟稔,偶爾亦能聽到一些甘苦談。但終究是店家與客人的關係,經營上的現實面無法深入談及。所以每當有河book又在粉絲專頁釋出「不知道能不能夠再撐下去」的動態時,她都無法理解為什麼書店無法經營下去?直到多年後她與同為護理人員的三位夥伴接手有河book後,才明白開書店的難處,因為她正走在當年老闆所遭遇的崎嶇之路。
自稱書店女工的R說,開書店首當其衝面臨的就是「價格戰」,當大型連鎖書店與電商紛紛祭出殺到見血的折扣時,他們跟本無法反擊。因為出版社不願給予相同的進貨價給獨立書店,在火力不對等的狀況下,他們跟本上不了戰場。
除此之外,對某些出版社來說,位於淡水的無論如河就像邊陲之地般得遠的要命,造成他們進貨的困難。「還好有友善書業合作社!」R面露感恩地接著說「獨立書店進貨的數量不多,所以會一起透過合作社跟出版社進貨,再由合作社將書送到各個獨立書店,改善了我們進不到貨的狀況。獨立書店與合作社的關係,就像一串肉粽,是緊密綁在一起的。」
原來R口中的友善書業合作社緣起於2014年底,台灣多家獨立書店集結起來,以社會企業作公益經銷,一起合作解決書業困境,持續推動出版產業的良性競爭,並打破現有圖書經銷區域不均衡發展的現況而共組的「有限責任台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簡稱:友善書業合作社)。
雖然進貨的問題解決了,但「折扣」依然像個背後靈般地徘徊不去。在與R開啟對話的前半個小時,有對專程來這找尋藝術類書籍的客人問R「妳們這裡的書有折扣嗎?」「不好意思,書背上的價格就是我們的售價,如果你買到一定的量,我可以給你一些折扣。」後來這對客人將書放回書架,沒多久就離開了。我好奇的是,那本被放回的書,是因為不是他們要的?還是只是沒有得到他們期待中的折扣?或許早已耳聞不少獨立書店不易經營的新聞,所以當我親眼目睹這場折扣之戰時,我感到難受。
然而,對R來說,這樣的場景就像站在孟婆前看著前世之鏡「我以前也是這樣,也會上博客來買打折的書,所以我不怪他們,但我會跟他們解釋我們無法折扣的原因。只是這也是合作社的難處,當消費者都傾向購買折扣書時,合作社就沒辦法拿出有力的數據向出版社證明,獨立書店也是有潛力並且很努力地在賣書。」
我無意加重R的無力感,但也坦承地道出我也曾經是折扣導向的網購消費者,卻在接連造訪了各地區的獨立書店後,得到了不同的體驗。我不習慣在網路上瀏覽商品,若是網購,通常是有明確的目標,買下了我要的東西就下線了,完全是目的性消費。但到獨立書店就不是這麼一回事,每個店主的風格不一樣,選書項目也截然不同,完全打破了長年以來只接觸某類型書籍因而把自己侷限住了的閱讀習慣。每一次的造訪,對我來說都有滿滿的驚喜感。
雖然在折扣上沒有與之抗衡的武力,但不代表他們就沒有戰鬥力。他們辦過無數場的新書發表會,更發揮自身護理系的專長,不定期地舉辦身心靈講座。R說「在發生疫情之前,我們幾乎每個週末都有講座。」對他們而言,無論如河的存在,不只是想單純經營一家書店,而是希望深入社區,與人傾聽、分享和對話,讓彼此建立連結。
我們的談話在另一位客人進來之後中斷了,我買下了她推薦的一本書,並退到一旁在她遞給我的留言本上寫下一些支字片語,然後默默地對著她揮揮手,離開了書店。雖然這場談話結束了,但她的話語卻不斷地在我腦海裡發酵,最後像海浪般地波濤洶湧。
我沒告訴R的是,我偶爾還是會在網路買書,但我並不排斥沒有折扣的書。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繼續走進獨立書店,買下一本本讓我驚豔的書。然後寫下這篇文章,讓更多人知道,妳與我分享的這段故事。還有妳想告訴大家的,小額差價不僅能支持書店繼續努力,也能支持作家持續創作好作品。
我願,不久後的未來,書市不再有價格戰爭,只有良性競爭。
也願,不久後的將來,我能站上書市的行列,與妳一起併肩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