攢一間書店

2021/03/0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19年書店某個夜晚
「我想開書店。」「真的嗎?好期待!要開在哪?」「苗栗。」接下來通常是不可置信和沈默以對二選一。偶有對苗栗現況不熟悉的朋友會說:「苗栗都沒有書店的話,那不就是藍海。」「什麼藍海,根本是沙漠啊」我苦笑。知情的親友則是萬分擔心:「要不要開在頭份或竹南比較熱鬧的地方啊?」但如果不是苗栗市,不是我居住的地方,那就失去我想在家鄉開書店的意義了。這一切都是在正式開始籌備和營運之前的想法,真正開始之後,覺得失去意義的時刻還不少啊。
從有這個念頭到真正投入籌備,經歷了三年,中間有兩年在說服家人,後來他們成為全力支援我的後盾。到處拜訪全台灣各地的書店,有時候厚著臉皮纏著書店老闆,詢問關於開店的事情,雖然他們都表示經營書店真的不容易,但也都很鼓勵我試試,因為唯有真的投入開始做了,才知道到底適不適合,感謝這些前輩們沒有在我用很白痴的問題煩他們時把我轟出去。帶著一點天真加一點因為無知而產生的無畏,和合作夥伴經歷找地點、經營理念溝通、裝修店面、工作權責討論後總算達成共識,在2018年12月初混亂地開始了試營運。都沒做生意經驗的我們當然犯了很多低級錯誤,在邊修正邊累積經驗中,不知不覺三個月試用期過了,朝半年邁進中。
首場活動編劇吳洛纓老師講座
開過店的朋友跟我說,開店就是收穫人情(檢視人品)的時機,一些平常意想不到的親友,像天上掉下來的超級英雄,突然來個神救援幫著我們打怪破關!開店特別容易脆弱也容易感動啊。覺得自己平常不是個熟熱的人,怕打擾到朋友也不太主動聯絡,就怕落人口實說我在沾光,沒想到強者朋友們一個個拋出善意要來書店做點什麼為我們加油打氣,於是在開店之初就有些本來不在規劃內的活動突然冒出來。有時只是瀏覽一下朋友的動態,發現誰出了新書、創作了什麼新作品、剛結束一趟有趣的旅程,順口問句「有興趣來分享嗎?」,便談成了一場活動。活動進行中,常驚喜發現朋友不為人知的一面,思及自己究竟何德何能接收這麼多的好意,偷偷在現場眼睛起霧。
林予晞新書分享+一日店長活動
辦活動像爬百岳,過程中累得要死,甚至走到懷疑人生,但在登頂下山後,又會想著下次要去哪座山呢,辦活動的歷程,一模模一樣樣啊。尤其比較少人來參與的活動,除了對講者感到抱歉外,更多的是可惜,這麼好的內容如果有更多人知道不是很好嗎?低參與度會讓我思考這樣活動辦下去還有意義嗎,籌辦是否白費力氣,但每次活動中自己的收穫,和觀眾雖少卻很聚焦的迴響討論,又覺得好像可以繼續下去。同樣會感到徒勞的是進書,很多書自己覺得很好選進店裡來,讓客人隨意翻閱,一段時間賣不出去,書看起來好像快被翻壞了,只好退書換新書進來。這樣進進退退的過程,也一度讓我找不到賣書的動力,難道我就只是進書來擺好看的嗎?這樣的意義總會在我晚上打烊回到家,打開書訊查看最近有什麼新出版的新書,這本也好看、那本也想進這樣的興奮中,又被找到。對我來說,選書、訂書、整理書還是最療癒、最接近初衷的活兒,只要有人能帶走架上任何一本我挑選的書,就像撿回一片散落的碎片般讓我可以開心一整天。不然現實中的本店,多數時間是在做飲料、送餐、洗碗、整理桌面、洗抹布這些事情中度過營業時間的。
還沒開店時看了很多書店和其他店家,觀察時心中會暗自想像未來的模樣,但在裝修過程中只會考量空間規劃怎麼動線流暢、怎麼方便、怎麼省錢,然後就成了現在的日榮本屋。懊悔的地方一定會有的,但拼拼湊湊下也長出自己的樣子。剛開始有些在意別人怎麼看,一看到評論說「根本稱不上是書店,充其量只是個咖啡店」時滿喪志的,後來想想,定義什麼的都是別人給的,自己知道要往哪裡去、想在此處實現什麼比較重要。文青店也好、網美打卡點也好,如果我執意定義「非」什麼的同時,好像同時在在否定那些「是」的。想存活下來的慾望大過釐清定位的意念,只要讓人有一個想來的理由,書、甜點、咖啡、雜貨、活動,什麼都好,有人來消費才能支撐我們介紹喜歡的書 、舉辦有意思的活動、和各路來歷的人分享有趣的人事物。也許一間店有它自己的命和運,我們和它並肩向前,會走多遠無法預測,苗栗人究竟需不需要、喜不喜歡一間像日榮本屋這樣的書店,也不是我們努力經營就會達成的,目前希望是互相陪伴、共同成長的關係,能作為一間苗栗地方書店,長長久久走下去。
發表於2019年7月《閱讀的島》vol.6 〈走讀臺灣,閱讀地方〉
    書店與非書店的日常
    書店與非書店的日常
    人有點笨,講話有點直,興趣有點雜,生平無大志。 專職顧店的書店長工一枚。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