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早餐的縮影

2021/06/0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70年代的台北是一個大工地,不管是公家建設或是民間建築,到處都在建設,以前沒有104人力銀行,台北橋下就是最大的勞動力中心,當時台灣經濟正在轉型從「農業經濟」轉入以工業為主的「工業經濟」,許多從南部北上的勞動力人口大量進到都市找工作,當時他們住在房租相對便宜的台北縣(新北市),這些人力每天經過台北橋到橋下的延平北路集合,需要工人的工頭就開著發財車在現場叫人。「五個人!五個人」人群就集中到發財車旁,工頭就以點人頭的方式點名,被點到的人就可以上車,沒被點到的就等下一家,當時這樣的模式讓許多北漂族生活得以糊口,甚至之後賺錢致富;也因為這邊是勞動力市場的集散地,也不知不覺中改變了附近人口的早餐飲食結構。
台北橋下就是最大的勞動力中心
以前台灣人早餐多以清粥小菜為主,但是附近勞動力增加,他們必須要吃有飽足感的食物,以面對一天下來粗重的工作(附近也是早期台北果菜集散地),賣早餐的小攤家開始賣許多有飽足感的食物,譬如:油飯、滷肉飯等有飽足感的食物。
另外,一些沒有被叫工叫到的人,他們也不想再回家去,當時的台灣正值經濟起飛的年代,充斥許多賺錢機會,這些人找了熟識的三五好友就一起聚集找地方吃吃喝喝,互相交換可以賺錢的資訊,也因此附近的店家除了有人賣油飯早餐外,也有人開始賣一些簡單的下酒菜,讓這些人可以有地方喝酒吃飯聊天,當時,也有許多附近酒家餐館廚師(可能是二廚或幫廚)也出來開個小攤做點小生意,慢慢的帶出許多酒家菜餚,以平價的方式販賣。
慈聖宮因為距離台北橋近,又是在地信仰中心(大稻埕三大廟宇之一),自然變成這些小攤販的聚集地的首選,因此慈聖宮廟前廣場逐漸聚集許多攤家,這些攤商以熟食、下酒菜等為主,並且從早上就開賣,直到下午二點左右就打烊收攤。
慈聖宮因為距離台北橋近,又是在地信仰中心(大稻埕三大廟宇之一),自然變成這些小攤販的聚集地的首選
大稻埕的早餐文化,可以說是台北市繁華榮景的縮影,過了那個「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早餐又逐漸進入西式飲食的另一個年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郭正宏
    郭正宏
    我是畫家、速寫家、旅行家與文字耕作者。 「藝術」與「美學」是生活不可獲缺的領域,我觀察思考並且發表我的想法與看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