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貢丸相遇的那個攤位:新竹都城隍廟口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不論是不是新竹人,在城隍廟口喝貢丸湯,大概是每個人都有過的經驗。新竹都城隍廟不僅是觀光勝地,廟口的小吃攤傳承數代,可說是品嚐貢丸湯等新竹小吃的必去景點。台灣的地方廟宇一帶,往往成為在地小吃文化的集散地,然而,走進新竹城隍廟卻仍不得不感到驚奇——很少有廟口的攤販直接就在廟埕上經營起來,甚至就在天公爐旁邊擺起了桌椅。再仔細瞧瞧,從水溝、地磚到鐵製天花板,無一不是廟方特別設置的「公共設施」。參拜人潮與大啖美食的饕客來回穿梭,飲食與信仰在擁擠的廟口,呈現奇妙的共生關係。

raw-image


人們與貢丸相遇的新竹城隍廟口攤位,究竟從何而來的呢?本期專題特別搜集老照片,並專訪新竹城隍廟鄭耕亞總幹事,聽他娓娓道來城隍廟口攤位聚落興起的故事。

廟口擺攤的歲月

擺攤做生意在漢人文化中由來已久,然而,廟口成為攤販的主要集中地,卻是日治時期開始的現象。鄭總幹事提到,日本人來台灣後,察覺到在地根深蒂固的擺攤文化,決定加以管制。雖然允許在私人空地擺攤,卻限制在特定範圍內,同時,天亮之後才能開始擺,太陽下山後就要撤出。這樣的管制政策,促成了攤販推車的出現,方便每天來回擺攤的移動。城隍廟口有些商家更從日治時期流傳至今,例如算命攤後來便搬遷至廟口附近的店面,持續經營。從1930年代左右的老照片更可以看出,當時新竹城隍廟口便已有少數攤販。


1930年代左右的城隍廟口,可看到少數的臨時攤販。(資料來源:《新竹市都城隍廟:建築藝術與歷史》)

1930年代左右的城隍廟口,可看到少數的臨時攤販。(資料來源:《新竹市都城隍廟:建築藝術與歷史》)


日治時期,日本人為求統治穩定,到處拆除廟宇,或納入管制,例如日治時期,彰化市公所就管了十幾間廟。如果是很有名的廟,擔心拆了會引發民變,所以改用開路的方式把廟埕切割。當初日本人來到新竹城隍廟,也計畫要封廟拆除,據傳當時發生很多靈異事件,例如半夜士兵聽到鐘鼓的聲音,或相關官員的離奇死亡事件,日人因此打退堂鼓。「從頭到尾城隍廟都沒有被拆過!」鄭總幹事提到,種種靈驗的事蹟,讓信徒更加虔誠的相信城隍爺的崇高地位。

白石子畫地上:廟口攤位的整頓

鄭總幹事回憶,他印象中與廟口攤位相關的最早印象,是聽聞日本人剛戰敗之時,市區一片混亂,他的叔公黑面鄭公(鄭家魚圓的創始人)聽到有人急忙敲門說:「趕快去廟口佔位置!」原來當時日人管制系統崩潰,各路人馬趁勢佔地為王,爭奪廟口的黃金地段。戰後,新竹城隍廟口便暫時維持這樣的「無政府狀態」,自然發展。直到民國48年,當時擔任新竹市長的鄭鴻源先生(鄭耕亞總幹事的父親),首次出面敦促攤販協調、整理廟口亂象:「總要讓個位置給城隍爺過嘛!」一語道盡當時廟口如何的混亂。

1950年代城隍廟的北面一景,牆上還可見到「反攻大陸」等標語。(資料來源:《新竹市都城隍廟:建築藝術與歷史》)

1950年代城隍廟的北面一景,牆上還可見到「反攻大陸」等標語。(資料來源:《新竹市都城隍廟:建築藝術與歷史》)


新竹都城隍廟鄭耕亞總幹事,娓娓道來廟口攤位整頓的過程。

新竹都城隍廟鄭耕亞總幹事,娓娓道來廟口攤位整頓的過程。


民國58年,鄭鴻源先生正式集結、清點廟口一共57個攤位,並以白石子在地上畫線區分攤位,一攤面積大約一坪半,攤位佈局就此大致底定。民國63年,有鑒於當時的攤位大多仍是露天,鄭鴻源先生更進一步敦請當時的新竹市市民代表溫漢柱,將上方的鐵蓋等相關設施規劃、興建完成。城隍廟口的攤位公共設施便算正式完整,那時蓋的設施,大部分到現在都還在用。由於廟口攤位仍屬租借性質,當時還立下一個原則:鄭鴻源先生邀集攤商,雙方簽署一個「租約」,台幣三千塊一個單位,至今租金只漲了10%,租金可說相當低廉。

多年以來通貨膨脹,物價早已翻了不知幾倍,廟方為什麼仍然不漲房租呢?鄭總幹事提到,他觀察到台灣許多有名的夜市或廟口小吃,都是出了名之後,由於地主漲租金,漲到店家活不下去,最後就歇業了。或者搬遷到別的地方,過一陣子又遇到一樣的問題。更糟的狀況是,店家為了彌補高租金帶來的成本,選擇使用廉價化工原料,代替傳統做法,從而犧牲食品安全。事實上,57個攤位一年的總租金收入才三百多萬,佔城隍廟歲入金額的很小比例。然而,攤位卻能為城隍廟帶來更多的參拜人潮,算是額外的附加價值。

大興土木

民國89年(西元2000年)左右,廟口的攤商生意面臨瓶頸。攤商和鄭總幹事抱怨生意遲遲不見起色,認為是停車位不足。總幹事回憶道,事實上那時的城隍廟比起現在,有更多停車位(當時廟前,問題關鍵應當是廟口的公共設施已三十年未經整修,加上是水泥鋪地,不論衛生或美觀上,都無法滿足顧客需求。

民國89年,新竹城隍廟口大幅整修(新竹城隍廟提供)

民國89年,新竹城隍廟口大幅整修(新竹城隍廟提供)


萬不得已,鄭總幹事決定讓城隍廟休息45天,來場天翻地覆的大整修。開始動工才發現,原來廟口廣場的水溝早已破底,晚上攤販習慣將剩湯剩料到進裡頭,多年來污水滲進土壤中,泥土都呈現黑色的了!因而,廟方將這些廢土通通清除、更換,並將水溝換新,廣場地面重新舖設磁磚。更重要的工程,是重整污水管線,並在東轅門附近設置沈澱池,解決廢水傾倒與處理的問題。最後將攤位上方的鋼架與天花板重新施作,整體空間於是煥然一新。

民國80年代左右的新竹城隍廟口,當時仍有行人徒步區與多排機車停車位。(資料來源:《新竹市都城隍廟:建築藝術與歷史》)

民國80年代左右的新竹城隍廟口,當時仍有行人徒步區與多排機車停車位。(資料來源:《新竹市都城隍廟:建築藝術與歷史》)

老店與大廟的新活力


「要買純手工的貢丸,一定要到城隍廟這邊來!」鄭總幹事對廟口老店的品質相當有信心。長年待在城隍廟,他親眼見證老店每天早上四點,趕在豬剛宰殺後,取下靠近腰部的兩塊肉,將筋去除,並用槌子手工敲打。這個搥打的動作,在閩南語中音似「摃」,成為貢(摃)丸一詞的由來。除了貢丸湯,米粉、紅糟肉圓、潤餅等等,城隍廟口的老店,許多都有著近百年的歷史,不曾搬遷過。

新竹城隍廟埕一帶同時是小吃集散地,也是重要的參拜出入口,地方信仰與商業活動巧妙的共存在一起。

新竹城隍廟埕一帶同時是小吃集散地,也是重要的參拜出入口,地方信仰與商業活動巧妙的共存在一起。


雖然平常以小吃攤為主,廟埕一帶仍舊是城隍廟重要的祭祀與儀式場地。例如每年中元節的奉旨遶境賑孤活動,攤販便需要休市一日,迎接來自各地的參拜人潮。而當年鄭鴻源先生也規定農曆11月29日前後,城隍爺生日的一個月前開始,戲台前方的那一排攤販要全部移走,搬到觀音殿前面。這不僅是為了讓人看歌仔戲,也為了酬神:讓城隍爺也能透過大門看到戲台。鄭總幹事主事後,更進一步將中間攤位的招牌改為電動升降,每次要演戲的時候,就要升起來,視野更加清楚。而攤商自己也會挑一天來拜,總是排場驚人,顯示在地店家與城隍信仰的緊密關聯。

城隍廟口有時會有戲台演出,就在攤位旁上演

城隍廟口有時會有戲台演出,就在攤位旁上演


廟口商圈過於蓬勃,有時也會造成反效果。「現在很多人來城隍廟,不是為了進城隍廟,而是為了吃小吃,拍照打卡。」鄭總幹事語帶無奈,提到曾有一陣子,他發現進廟參拜的都是中老年人,而不見年輕人的身影。因此他從台北回來擔任總幹事之後,著手開始有系統地介紹新竹都城隍廟的歷史、文化,甚至接受電視台採訪,或開發文創商品等等。

除此之外,鄭總幹事也積極整頓城隍廟裡的六將會、轎班等團隊,招募年輕人參與,多年來的努力,已經從最初面臨傳承斷層,增加到六十多位,幾乎都是年輕面孔。廟方也與「新竹市北管戲曲促進會」合作,復興1990年代末面臨軒社沒落,技藝失傳危機的北管藝術。之後改組成立竹塹北管藝術團,成為新竹城隍廟的子弟戲團,吸引了包含清華大學,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的年輕學子投入。

來到新竹城隍廟口,絡繹不絕的人潮,為歷史悠久的新竹都城隍廟,帶來新的活力。

參考資料:

李亁朗、張德南、康諾錫、俞怡萍、鄭碧英著,1998,《新竹市都城隍廟:建築藝術與歷史》。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出版。

文/謝爾庭 攝影/董昱、謝爾庭 照片提供/新竹都城隍廟

更多雜誌未收錄城隍廟舊時整修照片,本篇專題免費大公開:

猜得出來這是現在的哪裡嗎?(新竹城隍廟提供)

猜得出來這是現在的哪裡嗎?(新竹城隍廟提供)


整修包含重鋪地磚,與規劃排水管線等等。(新竹城隍廟提供)

整修包含重鋪地磚,與規劃排水管線等等。(新竹城隍廟提供)

城隍廟口的整修分次進行,此照為2004年工程進行到正殿前的部分。(新竹城隍廟提供)

城隍廟口的整修分次進行,此照為2004年工程進行到正殿前的部分。(新竹城隍廟提供)


本篇文章出自《貢丸湯》Vol.13「貢丸的一生」
※去哪買?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pse.ee/5RW6W
讀冊網路書店:http://pse.ee/5RTRS
上下游新聞市集:https://pse.is/KSDT4
各地獨立書店:https://pse.is/GM9TG
全台誠品、金石堂、墊腳石書店、上下游新聞市集
域室CitiSelect:新竹市長安街6號(平日14:00-18:00,週末14:00-20:00,週一公休)

※想看電子版?
讀冊電子雜誌:http://pse.ee/TAZSU
Readmoo電子雜誌:http://pse.ee/RMTTA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見域Citilens的沙龍
257會員
246內容數
「新竹故事大口吃」是《貢丸湯》的理念,我們試圖在《貢丸湯》裡不以單點式的介紹新竹,而是主題性的帶出生活樣貌跟各種城市議題,讓讀者不只認識新竹,更從中思考新竹可以是一個甚麼樣的城市?如何在這裡生活?該怎麼期待新竹成為更好的城市。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百攤台灣:100個攤販,100種台味生活的方式!】 ◎ 鄭開翔 #書摘 對你來說,有沒有一個味道、一個叫賣聲,緊緊繫著童年的某段回憶? 攤販經營的是一種帶有人情味的生意,除了賺錢,無形中也提供舒適愉悅的購物體驗。攤販與顧客之間的關係不僅是交易,也有相互扶持的關係,這種人情味也成為攤販的獨特魅力之一
Thumbnail
【百攤台灣:100個攤販,100種台味生活的方式!】 ◎ 鄭開翔 #書摘 對你來說,有沒有一個味道、一個叫賣聲,緊緊繫著童年的某段回憶? 攤販經營的是一種帶有人情味的生意,除了賺錢,無形中也提供舒適愉悅的購物體驗。攤販與顧客之間的關係不僅是交易,也有相互扶持的關係,這種人情味也成為攤販的獨特魅力之一
Thumbnail
當您帶朋友來屏東潮州鎮玩時,也許直接就跑去吃燒冷冰、廟口黑輪、三山國王廟旁的炒粿仔、大腸包香腸..........。你可知道,除了燒冷冰,其他都是「潮汕食品」! 嗯?什麼是潮汕?潮州人的先祖從哪裡來開墾的? 散步到建基路,只能手指著三山國王廟說:「這是潮州老街」,然後你就說不下去了.......
Thumbnail
當您帶朋友來屏東潮州鎮玩時,也許直接就跑去吃燒冷冰、廟口黑輪、三山國王廟旁的炒粿仔、大腸包香腸..........。你可知道,除了燒冷冰,其他都是「潮汕食品」! 嗯?什麼是潮汕?潮州人的先祖從哪裡來開墾的? 散步到建基路,只能手指著三山國王廟說:「這是潮州老街」,然後你就說不下去了.......
Thumbnail
舺為臺北市發源地,於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舊稱大溪口,匯聚成第一市街。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09年)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時稱蕃薯市,多元的信仰文化,反映了移民社會的艱辛
Thumbnail
舺為臺北市發源地,於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舊稱大溪口,匯聚成第一市街。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09年)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時稱蕃薯市,多元的信仰文化,反映了移民社會的艱辛
Thumbnail
捷運列車帶來了世界各地的旅人,從捷運劍潭站為士林起始站,遍訪台灣小吃美食,進擊台北最有玩味的川流市集,士林的眾生相成了台北最豐盛的饗宴。
Thumbnail
捷運列車帶來了世界各地的旅人,從捷運劍潭站為士林起始站,遍訪台灣小吃美食,進擊台北最有玩味的川流市集,士林的眾生相成了台北最豐盛的饗宴。
Thumbnail
文化的轉譯與傳達 因應季節轉化的題材 文獻的題材開發 筆者刊物的經驗 參考資料: 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2022年4月30日,做一本地方刊物的100種可能─貢丸湯。https://www.facebook.com/tvcrcenter   
Thumbnail
文化的轉譯與傳達 因應季節轉化的題材 文獻的題材開發 筆者刊物的經驗 參考資料: 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2022年4月30日,做一本地方刊物的100種可能─貢丸湯。https://www.facebook.com/tvcrcenter   
Thumbnail
慈聖宮因為距離台北橋近,又是在地信仰中心(大稻埕三大廟宇之一),自然變成這些小攤販的聚集地的首選,因此慈聖宮廟前廣場逐漸聚集許多攤家,這些攤商以熟食、下酒菜等為主,並且從早上就開賣,直到下午二點左右就打烊收攤。
Thumbnail
慈聖宮因為距離台北橋近,又是在地信仰中心(大稻埕三大廟宇之一),自然變成這些小攤販的聚集地的首選,因此慈聖宮廟前廣場逐漸聚集許多攤家,這些攤商以熟食、下酒菜等為主,並且從早上就開賣,直到下午二點左右就打烊收攤。
Thumbnail
早期辦桌是主人提供場地、桌椅、器材,師傅主要的工作只有料理,但近一二十年以來,總鋪師團隊包辦全場後,現場除了人力支援外,還依賴許多周邊器材食材供應商,才能順利進行餐宴。搭棚業者正是辦桌師傅的好夥伴之一,「棚子就是最早來,最晚走,所以我們會是第一個到現場勘查,也是最後撤場的人。」
Thumbnail
早期辦桌是主人提供場地、桌椅、器材,師傅主要的工作只有料理,但近一二十年以來,總鋪師團隊包辦全場後,現場除了人力支援外,還依賴許多周邊器材食材供應商,才能順利進行餐宴。搭棚業者正是辦桌師傅的好夥伴之一,「棚子就是最早來,最晚走,所以我們會是第一個到現場勘查,也是最後撤場的人。」
Thumbnail
我們常說的傳統市場,其實出現在台灣也才約一百年的時間喔!市場和日治時期帶來的衛生觀念息息相關。現今的東門、南門市場,皆是沿襲自日治時期所建的消費市場。而今日的士林市場及關東市場,則是戰後出現的眷村市場,因此也販售許多如麵食早點、臘肉香腸等眷村特色美食。
Thumbnail
我們常說的傳統市場,其實出現在台灣也才約一百年的時間喔!市場和日治時期帶來的衛生觀念息息相關。現今的東門、南門市場,皆是沿襲自日治時期所建的消費市場。而今日的士林市場及關東市場,則是戰後出現的眷村市場,因此也販售許多如麵食早點、臘肉香腸等眷村特色美食。
Thumbnail
日治時期,台灣的城市樣貌大幅改變,新式餐飲店陸續現身,其中,酒樓的大量增加,讓夜晚的街道更加多采多姿。
Thumbnail
日治時期,台灣的城市樣貌大幅改變,新式餐飲店陸續現身,其中,酒樓的大量增加,讓夜晚的街道更加多采多姿。
Thumbnail
走進新竹城隍廟總讓人感到驚奇——很少有廟口的攤販直接就在廟埕上經營起來,甚至就在天公爐旁邊擺起了桌椅。參拜人潮與大啖美食的饕客來回穿梭,飲食與信仰在擁擠的廟口,呈現奇妙的共生關係。人們與貢丸相遇的新竹城隍廟口攤位,究竟從何而來?
Thumbnail
走進新竹城隍廟總讓人感到驚奇——很少有廟口的攤販直接就在廟埕上經營起來,甚至就在天公爐旁邊擺起了桌椅。參拜人潮與大啖美食的饕客來回穿梭,飲食與信仰在擁擠的廟口,呈現奇妙的共生關係。人們與貢丸相遇的新竹城隍廟口攤位,究竟從何而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