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生命軌跡,才是最奢華的名牌

2021/06/1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再名貴的精品,也比不上我曾經見過的美景
疫情來襲,我相信很多人的財務狀況受到衝擊
但沒影響的人,宅在家沒事幹,就是上網買買
剛好又有什麼即將到來的購物節,別說打開社群媒體,就連想google個新聞,點進去都會被一堆購物資訊轟炸
這讓我想到自己購物心態的轉變過程
我人生對購物最狂熱的時候,一個階段是在創業時期,一個階段是在北京工作的時候;而且不只是購買一堆拉裡拉雜的生活用品回家囤而已,甚至對於精品也都哈得不得了
每一個放在櫥窗裡的精品,在我眼中都閃閃發光
但隔了許多年之後回想:那兩段日子,剛好是我心靈上最貧乏的時候
創業的時候其實經濟情況並不穩定,雖然每個月進來很多錢,但也流出去很多,再加上有時候收入跟支出產生的時間差 – 沒人幫我統計校正回歸啊 – 常常都搞不清楚,我到底是窮還是有錢
特別是那時候,同年級的朋友同學剛畢業,大部分都進了大公司工作;而我是邊唸研究所邊創業,總覺得不安全感特別深
因此,用名牌來妝點自己外在的狂熱,其實是源自內心深處的自卑感
北京的時候就簡單多了:沒地方去、下班後沒事幹、扣除房租後的基本生活開銷很低
那還能幹嘛呢?就買唄!
我購物慾最低的時候,是在西雅圖的那段時期
更特別的是:我發現這個城市就是設計出來讓人購物慾低的;如果你真的想買東西,你可能必須瘋狂運動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整個西雅圖市區,沒有一間像樣的精品專櫃;Louis Vuitton 加Coach的店面大小,還不到旁邊Nike旗艦店一層樓面積的四分之一
然後Nike有2層樓…..
(當然後來知道啦,真的要血拼要不能在西雅圖市區,而是要去Bellevue,不過那是後來的事了)
但說也奇怪,我從北京搬去西雅圖後,「逛名牌」的癮竟然也就自動戒斷成功了
而且即便沒有購買任何名牌,我仍然覺得生活的非常富足
這讓我產生一個體悟:如果購物是用來填補慾望的缺口,而不是意志的延伸,那麼,即便花再多錢,也買不到滿足
相反的,那個缺口只會越填越大
所謂意志的延伸,是類似好奇心、求知慾,又或是去完成一件不單是靠錢才能完成、但卻需要錢去購置基本所需資源
比方想要爬喜馬拉雅上,總需要買雙登山鞋吧!
但有更多時候,人們購入一雙嶄新的名牌鞋,並不是要用他去完成什麼使命或達成什麼目標,純粹只是因為「想要」
因為「想要」,所以填滿,最後只會得到無盡的空虛而已
但如果是因為「想要完成什麼」,所以購買了以後,搭配自己流的汗水,抵達了新的里程碑
那你所買的東西,將烙上你的靈魂,變成你回憶的一部分
從美國回台灣以後大概半年,我才因為一個聚會,第一次去了信義區
穿過百貨公司林立的步道,我赫然發現,櫥窗裡的精品,不再閃閃發光了
那應該是因為,我現在活得比任何名牌都更加耀眼了吧
    國際之男 - Man Lives in Offshore
    國際之男 - Man Lives in Offshor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