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學會區分古著與奢侈品的魅力 是一種了解自己、展現自我的過程

2023/07/0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日幣匯率極佳的近期去東京兩趟,被問了好多次:「你買了哪些品牌?哪個包?」(這裡談的是奢侈品)
答案是,零個。想想覺得自己好像已經過了某種年紀、某種追求特定普世價值的階段,明明現在的我從各方面來看都是比以前更有本錢買名牌,但是我的旅行重點一直都沒有把這件事當成必要的,甚至完全引不起強烈興趣。即使去年因為去富士山,回程有順道去了一趟御殿場,去表參道吃飯時也順路進了幾家偏愛的品牌,但因為沒有看到喜歡的款式,就都空手而回。
回想名牌這件事,曾經也在我的職場生涯早期是一種壓力來源,但只有短短的一陣子。記得那時候因為跟品牌出差,看周圍大部分的媒體都人手一個名牌包,回國後我跟同事說也想去買一個應付這種場合,結果他們說:「醒醒吧!別人不會因為你用什麼包就改變對你的態度或看法。」這句話背後有牽涉到一些複雜的媒體階級問題,但是整體來看還是很有意義的,也讓我瞬間清醒。
是啊!如果一個人會因為你用什麼包、穿什麼衣服就改變對你的態度或看法,這才不是正常的吧?這個世界已經有太多不正常的事情了,但我想我們也不必因為這樣就往不正常靠攏。
如果要比喻,買名牌對我來說,可能跟選交往對象一樣,寧缺勿濫。對我喜歡的東西,無論價錢,我有很大的可能會不惜一切得到他(但要符合消費能力),前提是這個喜歡是真的喜歡,而不是為了要得到誰的認同和肯定。對我不喜歡的東西,就算它多麽稀有或熱門、多麽可以彰顯身份或吸引關注,都無法讓我為此花任何心思或代價。
高圓寺古著店
那麼去東京我都在逛什麼?有很大一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古著身上,即使古著大概只佔我平常穿搭風格的1/3。日本古著文化的成熟度是台灣現階段完全無法比得上的,看到他們對待這些老物的細心與用心,真的會很沈浸其中,盡情尋寶。基本上他們先天對美與打扮多元風格的寬闊胸襟就已經先為這個市場建立一個很健康的基礎,我喜歡東京就是無論你穿怎樣走在路上都會有人欣賞,不會成為異類。而在台灣這個相對從眾的消費市場,會有人用既定教條審視你,把放膽玩穿搭的勇氣用在取笑別的路人的眼光。
幾個好友對我喜歡古著、古董包這件事很不解,有的說「你就去福和橋隨便撈就有」,有的說「那不都是別人穿過、用過的」。其實完全不是這樣耶!古著的世界很多元,「二手」只是一部分含義而已(有些是全新喔)。設計感、時代的特殊印記、獨特性,這些都是古著的魅力之一。我必須很有自信又厚臉皮的說,我認為懂得欣賞古著的人都是「很了解自己的人」,畢竟要在那麼大量的東西中挑選出適合自己的東西,又可以穿出風格,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的能力。而且很多人對古著有所誤會,以為都很便宜,完全大錯特錯!有些古著真的好貴,可是好值得。
古著不等於二手,有的是全新但停產的單品
而奢侈品的世界是這樣的,一個成熟的市場提供一定的作業標準、產量在支撐它在主流審美中很輕易就能取得一定的分數,精美的單品被依照當下流行生產、選好、擺放出來,你只要花錢就能擁有。但是逛古著的快樂很大程度是源自對自我風格喜好的強烈理解與堅持(我並不是說買名牌就不需要這樣的特質,但是比例不太一樣),當你聞著古著店特有的薰香、聽著店內播放的復古音樂、撥弄著一件件衣架上有些跟你年紀一樣大或比你老的衣服並被其中的細節或圖樣、刺繡逗樂或吸引的時候,那喚起的可能是某段記憶,或是對某種時代/文化的嚮往、對某些穿搭風格的憧憬。
錢可以解決的,都是很簡單的事情。但要能怦然心動,就不是容易的事情。
說這麼多,並不是說我不買名牌,我買起來也是很不手軟的,尤其買鞋子。但從來不為買而買,都是偶然看到,真的有擊中內心、符合我本人的喜好,才會出手。哪個牌子現在很紅、哪個包現在很難搶,這些對我來說從來不是誘因,買來的東西更不是用來炫耀的(當然你要炫耀也可以,只是這不是我的路線)。以前有幸因為工作收到的包包們,只要和自己的穿搭風格相襯,也是會繼續使用。
有時候真的很感激「物以類聚」這四個字一直都在我生活中驗證,身旁的好友都不是會為名牌盲目瘋狂的人,不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某種程度我也認為這些人都是「內心強大」的人。不要追逐大眾認可但不適合自己的人、事、物,絕對是老生常談。但相信我,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看不清、放不開這種枷鎖。
#如果你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就不要亂對號入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在這裡可以看到什麼呢?你可以把這個園地想像成是個線上雜誌。有著五花八門各種不同主題的專欄,從時尚專業領域、職場內幕,跨到電影、音樂、藝術......各種和美有關的話題我都想聊一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