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現代史》編後之一

2022/06/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文/F編
最近頗受歡迎、朴海英編劇的《我的出走日記》最後一集,「出走同好會」的四名夥伴重聚一塊,回顧彼此對加入同好會的感受,其中一位戴著圓框眼鏡的中年男子說「有著如同加入獨立運動般的興奮」。

〔朝鮮〕獨立運動是什麼?為何在描繪現代人「生無可戀,只能舉步維艱向前走」的大眾戲劇出現這麼一筆?個人尋找主體性和一百多年來韓國人尋找主體性有什麼相互呼應之處?

不論是《愛的迫降》南韓人對北韓人尚稱善意的描繪,或是宋康昊演的《我只是一位計程車司機》裡面那一段光州慘痛的民主抗爭,或是李滄東導演的《薄荷糖》,從男主角跳軌自殺為始,倒敘金融危機、使他人生開始崩解的光州事件。(光州事件時,他不是犧牲者,他是名軍人,不小心腳受了傷,鞋裡都是血、等待救援時,誤殺了一名女學生,良心使他原本光明似錦的人生從此崩解。)

這些戲劇片段提供了讓人感受、予人細細咀嚼的情節,但是,背後其實有著更廣闊且更為連動的歷史浪潮值得我們認識。那些一環扣著一環的歷史推力,其實台灣也深陷裡頭,互為因果,產生結構性的變化,《朝鮮半島現代史:一個追尋驕陽的國度》把這一切都連結在一起,提供讀者一個認識這個半島的歷史架構。

作者是冷戰史領域的重要學者,完成第一版時,約五十多歲,第二版時,約六十出頭,他說等到二十一世紀情勢發展明朗,將可能有第三版。

從字裡行間,可以感受他對朝鮮民族的深刻情感。不僅因為他的太太是韓國人(書中也有多處引用他太太的學術著作),他更因為朝鮮人民從被殖民、到裂解,卻闖盪出經濟奇蹟、政治民主的成就,而深深「崇拜」(借用《我的出走日記》廉美貞用語XD),更想將這樣「追尋驕陽」的行動介紹給他的西方同胞。

因此,書裡會出現費盡心思的有趣的比喻,以幫助那些對朝鮮半島所知不多的同胞。例如:提到十九世紀末美國軍方外交人員如何洋洋得意於打開朝鮮的大門時,這麼說「他對自己達成的偉業甚為得意:這時他希望朝鮮和中國探看日出之處時,目光會越過日本,看向太平洋的彼岸,然後一起上到新婚床上,和新的美利堅太平洋帝國結為連理。」

作者痛斥美國人介入朝鮮半島,他說如果單純是朝鮮人自己打一仗,可能還可以一舉化解民族衝突,但美國介入只是帶來最嚴酷的韓戰,最後「什麼問題都沒有解決」。但一切的苦難也並非是外力造成的,他認為「韓戰並不是為了解決1960年代的問題,而是為了解決1930年代」日本殖民所種下難以化解的分裂,那是朝鮮自己面臨的問題。在他筆下,韓國獨裁者李承晚、朴正熙有自己一套的生存策略,他們運用手腕和美國人討價還價、暗地不服從美國意見,以追求韓國自身的利益。「但蔣介石從未有一批美國保姆在他背後照看,每天把糖果拿到他面前。」

他還以人類學家般的觀察和同理,講解什麼是「主體」思想,力勸他的白人同胞,試著理解北韓令人費解的行為(當然,北韓因為政策不當,經濟蕭條,危害人民,他也一併批評)。他還特別點出幾乎所有學者提到韓國時都只把「經濟奇蹟」掛在嘴上,但卻無視韓國人民為民主轉型付出巨大的犧牲,我們根本就忽略了人類史上值得尊敬的一頁。

他想把朝鮮人民自己的主體性還給他們。
    左岸文化
    左岸文化
    左岸到底在哪裡?從上游往下游看,就在景美溪的左岸;從下游往上游看,則在新店溪的左岸。左岸不是地理方位,而是一種觀看世界的態度。左岸的出版旨趣側重歷史(文明史、政治史、戰爭史、物質史、科學史)、政治時事(中國因素、獨裁者)、社會學與人類學田野(大賣場、國會、街頭、清潔隊、部落、精神病院)。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