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自由主義的年輕人會變成武器科學家?他們學習到在組織的文化中看事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F編
#大科學
#兩種心靈

raw-image

拿到熱騰騰的《兩種心靈》,就翻到了一處責編、譯者、推薦者,甚至這本書的讀者應該不會太關注的一個小段落,但是,如果你是《大科學》的責編或讀者,你一定一眼就會看到這個段落,而這個段落,讓我們在閱讀《大科學》時那種不自在,感到怪異的心情,稍稍有點理解。

一本談人類心靈的書,如何和一本談巨大歷史轉變的書,有了交集呢?

這個段落始自第六十一頁。身為人類學家,你無法觀察一個人的思考和感受,但你可以看到他需要做什麼才能成為這個群體的一員。然後,作者就引了另一位人類學家Gusterson觀察美國核能研究機構「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裡的科學家,他們如何從自由主義的年輕人變成了武器科學家?

他說的三點,我在《大科學》都讀到了。

ㄧ、人處在秘密組織裡會有一種興奮感,結果就是這個實驗室在科學家的自我意識中變得巨大無比。
二、這些人以說笑的方式來處理他們的恐懼。
三、當核試驗真正起作用時,他們感到一切掌控都在鼓掌之間。

《大科學》作者並沒有為傳主諾貝爾物理學家Earnest Lawrence說項,他呈現了科學家群體的瘋狂和拼勁,還有自圓其說。國家層級,也因為投入的資金過於巨大,等到想要試圖調整這樣的政策時,也變得相當不容易,直到冷戰時期另一個巨大的外在刺激,才轉移所有人的注意力。

二戰後,美國以遏止日本勢力為藉口,摧毀了日本的加速器,想想當初日本的加速器是派人員到美國學習,回國研發製造的。當美國決定向日本投下原子彈,美國科學家是如何思考和感受「美、日」科學界曾經有過的情誼?「你們怎麼下得了手?」《大科學》描述了這段故事,其中充滿了黑色悲劇,但是,當我在閱讀時,驚嚇之餘,甚至還笑了出來。

這是一個非常哭笑不得的閱讀經驗啊。

至於,他們做了什麼事,讓我哭笑不得,感到黑色重量和輕盈荒謬之間讓讀者踉蹌的情節,請容我先去改稿,我將在下週8/15終戰那一天,本書推薦者張國暉老師,接受冬陽「名偵探科普男」節目訪問內容上架時,再寫給各位了~~~

▍「名偵探科普男」節目→
https://www.rti.org.tw/radio/programView/id/1642

═════書籍頁面═════

《兩種心靈:一個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的觀察》→https://pse.is/3l954z
《大科學:從經濟大蕭條到冷戰,軍工複合體的誕生》
https://pse.is/3jtdja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左岸文化的沙龍
3會員
10內容數
左岸文化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6/21
他不僅是在學院裡研究的歷史學家,「一九八五年二月金大中返國,我有幸成為陪同他結束在美流亡生涯,返回漢城的美國代表團一員,冀望我們的陪同,能阻止一九八三年馬尼拉機場停機坪上貝尼紐.艾奎諾(Benigno Simeon “Ninoy” Aquino)遭暗殺的事件在韓國重演。」
Thumbnail
2022/06/21
他不僅是在學院裡研究的歷史學家,「一九八五年二月金大中返國,我有幸成為陪同他結束在美流亡生涯,返回漢城的美國代表團一員,冀望我們的陪同,能阻止一九八三年馬尼拉機場停機坪上貝尼紐.艾奎諾(Benigno Simeon “Ninoy” Aquino)遭暗殺的事件在韓國重演。」
Thumbnail
2022/06/21
作者痛斥美國人介入朝鮮半島,他說如果單純是朝鮮人自己打一仗,可能還可以一舉化解民族衝突,但美國介入只是帶來最嚴酷的韓戰,最後「什麼問題都沒有解決」。
Thumbnail
2022/06/21
作者痛斥美國人介入朝鮮半島,他說如果單純是朝鮮人自己打一仗,可能還可以一舉化解民族衝突,但美國介入只是帶來最嚴酷的韓戰,最後「什麼問題都沒有解決」。
Thumbnail
2022/03/22
認知作戰是一種軍事行動 認知作戰是一種用於政治作戰的統合研究 (本文為《菜市場政治學:民主方舟》第六部第一篇)
Thumbnail
2022/03/22
認知作戰是一種軍事行動 認知作戰是一種用於政治作戰的統合研究 (本文為《菜市場政治學:民主方舟》第六部第一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你知道嗎? 社群媒體上許多被分享的文章,竟然有六成是沒有仔細讀過內容的人所轉傳的,只因為標題非常的吸睛,所以人們就按讚分享。 人類真正的問題出在我們具有舊石器時代的情緒、中古時代的習俗,以及上帝般的科技,雖然人類的大腦非常優秀,可惜我們卻是感覺的動物,理性並非我們的本能,我們是不理智的猿人。
Thumbnail
你知道嗎? 社群媒體上許多被分享的文章,竟然有六成是沒有仔細讀過內容的人所轉傳的,只因為標題非常的吸睛,所以人們就按讚分享。 人類真正的問題出在我們具有舊石器時代的情緒、中古時代的習俗,以及上帝般的科技,雖然人類的大腦非常優秀,可惜我們卻是感覺的動物,理性並非我們的本能,我們是不理智的猿人。
Thumbnail
#Reading69 閱讀時間:2022.10 閱讀媒介:kobo電子書 作者:Rutger Bregman 書籍來源:Podcast推薦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時間:2021.8.27 ISBN: 9789571392097 #社會科學 #人類學 #經濟學 #教育
Thumbnail
#Reading69 閱讀時間:2022.10 閱讀媒介:kobo電子書 作者:Rutger Bregman 書籍來源:Podcast推薦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時間:2021.8.27 ISBN: 9789571392097 #社會科學 #人類學 #經濟學 #教育
Thumbnail
當智人發現這個世界上有異己,而且在異己眼裡,智人就如同黑猩猩一般蠻荒時,眾人會有怎麼樣的反應⋯⋯。
Thumbnail
當智人發現這個世界上有異己,而且在異己眼裡,智人就如同黑猩猩一般蠻荒時,眾人會有怎麼樣的反應⋯⋯。
Thumbnail
這本書穿梭數百萬年的時間,從直立人開始,追溯大腦的演進、探索自然科學的誕生,再來出現大轉折──量子理論,作者會介紹時代背景、關鍵人物的特質和想法。
Thumbnail
這本書穿梭數百萬年的時間,從直立人開始,追溯大腦的演進、探索自然科學的誕生,再來出現大轉折──量子理論,作者會介紹時代背景、關鍵人物的特質和想法。
Thumbnail
#F編 #大科學 #兩種心靈 拿到熱騰騰的《兩種心靈》,就翻到了一處責編、譯者、推薦者,甚至這本書的讀者應該不會太關注的一個小段落,但是,如果你是《大科學》的責編或讀者,你一定一眼就會看到這個段落,而這個段落,讓我們在閱讀《大科學》時那種不自在,感到怪異的心情,稍稍有點理解。
Thumbnail
#F編 #大科學 #兩種心靈 拿到熱騰騰的《兩種心靈》,就翻到了一處責編、譯者、推薦者,甚至這本書的讀者應該不會太關注的一個小段落,但是,如果你是《大科學》的責編或讀者,你一定一眼就會看到這個段落,而這個段落,讓我們在閱讀《大科學》時那種不自在,感到怪異的心情,稍稍有點理解。
Thumbnail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軍工複合體的誕生, 從原子彈到核能發電,從太空設備到網際網路, 「大科學」的追尋成就了科學?還是毀壞了科學? 普立茲獎記者揭露一段政治與科學交織的歷史。 這是一段被遺忘的歷史。從原子彈到登月計劃,從探測太陽系外的宇宙,到深入微觀尺度的原子,這些都是「大科學」的產物,至今引導著產官學
Thumbnail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軍工複合體的誕生, 從原子彈到核能發電,從太空設備到網際網路, 「大科學」的追尋成就了科學?還是毀壞了科學? 普立茲獎記者揭露一段政治與科學交織的歷史。 這是一段被遺忘的歷史。從原子彈到登月計劃,從探測太陽系外的宇宙,到深入微觀尺度的原子,這些都是「大科學」的產物,至今引導著產官學
Thumbnail
21世紀,我們早已知道科學不代表真理,科學從來就不是中立的,科學研究過程中參雜太多人為影響,尤其是政治。不過科學仍是追求自然世界知識最好的工具;重點在於人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除了科學家的角色、權力的角色,也包括身為普羅大眾的我們該如何看待科學。
Thumbnail
21世紀,我們早已知道科學不代表真理,科學從來就不是中立的,科學研究過程中參雜太多人為影響,尤其是政治。不過科學仍是追求自然世界知識最好的工具;重點在於人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除了科學家的角色、權力的角色,也包括身為普羅大眾的我們該如何看待科學。
Thumbnail
很多寫得好的書能改變你對事物的看法,但是要改變你對事物的思考單位,比改變思考內容難得多。這三本都不難讀,讀完之後收穫超乎知識資訊,可能讓你的思考單位發生位移。
Thumbnail
很多寫得好的書能改變你對事物的看法,但是要改變你對事物的思考單位,比改變思考內容難得多。這三本都不難讀,讀完之後收穫超乎知識資訊,可能讓你的思考單位發生位移。
Thumbnail
我們在越清醒的情況底下,創意反而越被壓抑;越放空,大腦越能探索新奇點子。
Thumbnail
我們在越清醒的情況底下,創意反而越被壓抑;越放空,大腦越能探索新奇點子。
Thumbnail
社會科學是赤裸的學域,它深入人間,但卻冷靜地切開道德、倫理、信仰下的實象。在這本家喻戶曉的經典,我們還可能學到什麼?筆者將以章回方式試論本書,並且融入日常生活之應用。
Thumbnail
社會科學是赤裸的學域,它深入人間,但卻冷靜地切開道德、倫理、信仰下的實象。在這本家喻戶曉的經典,我們還可能學到什麼?筆者將以章回方式試論本書,並且融入日常生活之應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