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談談譽王。
追劇來到下半場,譽王透過秦般若牽線,與夏江聯合謀劃,追捕赤焰舊人、離間靖王與梅長蘇的同盟,誘導並構陷靖王的事已然敗露,譽王的結果好像就快呼之欲出了,心中除了感到有些遺憾,也不禁思考,他的失敗從何而來,很像是他原先握有一手好牌,最後落得一敗塗地。
好牌在於,他有梁帝的欣賞與喜歡,他多年前被梁帝提拔,親王的頭銜賞賜不斷加多加高,足以與東宮分庭抗禮,而他本身善於運籌帷幄,察明人心意念、時局世事,也懂得收攏佈建自己的勢力,以至於他逐漸能在合理的範圍內擴張;只是十年過去,僅僅是得到一個看似那麼一回事的欣賞和喜歡,沒有實在的權力和位子,皇帝不斷猶疑難下定奪,始終沒有罷黜原先的太子(獻王),關鍵到底在哪?
劇情的開始是,譽王與獻王在朝在野都有各自的勢力,兩相爭鬥十年,不斷上演鷸蚌相爭的戲碼,江湖流傳著「得麒麟才子者,得天下」,兩者覬覦王位許久,梅長蘇一出,很可能改變局勢,更要為梅長蘇爭個你死我活,彼時尚未有漁翁(靖王)浮出檯面,梅長蘇也就按部就班進行自己的計畫;謝玉是梅首先要對付的人,而謝玉一直為太子做事,於是,梅首先看似幫著譽王要對付太子,實則目標是扳倒謝玉,太子順勢下馬也只是剛好而已。
我認為,太子之所以失去梁帝的喜愛,很大一部份原因是他本身的特質,個性軟弱、沒有什麼遠見,也找不到聰明耿直的人在他左右,幫助他看清局勢,甚或預測未來,做出明智的決斷,最基本的是,如果他能看出如果自己不犯太離譜的錯誤,是有一定的勝算跟優勢,我感覺梁帝即便再不滿意太子才智不足,但也尊重太子與貴妃的勢力和地位,只是太子最後自己堅持不住,閉關之時,縱情於歌舞酒樂,口出狂妄之言,運氣最差的是,這些對梁帝的憤怨咒罵還被親耳聽到,終難保全到最後。
譽王重用秦般若,從結局來看,是敗招,充分說明他無法善終的原因。秦般若何許人也,她是滑族後代,滑族被大梁所滅,不可能認同大梁的皇子,因此處心積慮,希望復國,恢復從前的地位和局勢,即便再不可為,也不能讓大梁太過平安順遂,譽王順利得位,於她,僅僅是確保自身的平安與榮華;秦般若到底是志不在此,可以說攪動一池春水的是她。從頭到尾,她幫譽王出的主意、找的人馬,都難有大用,譽王昧於自己的野心,多年對權勢利益的戀棧和慾望,讓他也失去原有的聰明。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