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親子互動與對話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講師:羅志仲 老師
以下節錄筆記內容: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在玩3C,可以自問那麼你希望他做什麼呢?
一個家庭有一些文化,是否有自己家的文化呢?比方想要孩子不要玩3C而是閱讀,那麼這個習慣有建立起來嗎?
平日的生活,孩子上學或是有補習,生活可能被填滿,依但疫情之下,就發現孩子的生活是很貧瘠的,他們在空閒時,就突然不知道能做什麼。
在家庭中要創造多元、豐富的且一起在家共同的活動。疫情雖然讓我們看到平常忽略的事,這是好事,可以讓我們重新檢視和調整生活。
可以想一想,家庭可以一起來做什麼?
孩子有孩子該承擔的責任,
父母要進修如何來和孩子對話,這是父母要做的功課。
在對話過程中,需要一再核對好奇對方談話的內容,並進一步探索就會更靠近跟對話的人。這樣的對話才會幫助對方更了解自己,我們也會了解到對方。
幫助孩子核對,就可以協助孩子認識並了解自己。
這部分老師有待對話練習,所以筆記只能稍微寫下小部分內容,線上對話的應對現場比較能親身感受,所以無法詳細描述太多,也牽扯一些個人隱私細節,請多包涵。
從不同層面問話,帶著好奇心去探索,就會幫助他人了解到自己。
我們都需要回到正向的好奇心去探索對方的分享內容。
一個人如果無法對孩子正向,也可能本身自己對自己是很負面的。
很重要:不要幫孩子解決問題,而是讓孩子看見自己內在的資源,正向的部分。
怎麼提高自我價值感:
平日練習寫下3覺得自己做得很好的地方,越具體越好。
老師分享了一個生活經驗,那這個經驗是有關他跟爸爸的部分,就不再這詳細說明,因為這個經驗,老師在體驗到焦慮跟不安時,突然出現三個方式讓自己可以跟這些負面的情緒共處。
1. 呼吸靜心:目標放在體驗身體的不舒服、不平靜
2. 情緒清單:在這個當下有哪些情緒,一一列出來,和這些情緒在一起並接納這些情緒。
3. 回到當下(臨在):在當下時想到跟自己最靠近的感受,老師感受到當時可以更靠近爸爸,可以更親近爸爸,那種真實的感覺產生了感激跟幸福。
我們活在當下時,就不會遇到任何事的時候感到有任何遺憾。
不要試圖控制結果,該出現就會出現。
我們需要建立一份求助清單:
1. 平日就要列出來
2. 不要自己一肩扛起許多事
3. 只要開口,其實會找到資源。
4. 求助清單如何列呢?(我自己畫了一個表格,可以自己填寫,這部分老師沒有畫,就依照當時上課感覺直接感受畫下來,可參考。)
如果無法改變,就不要改變。
在孩子的成長中,因為有其他的家人同住而產生了不同的教養,可能產生無助或是害怕孩子會有內在的傷害,其實不要擔心,因為你給予孩子的溫暖跟愛,孩子會在他成長為成人時化為資源,並且會因為這溫暖的記憶而帶領著他去找方式來面對內心的不平穩狀態。
對話的力量:
讓孩子有生命力的對話,這個生命力就是連結到渴望,而渴望就是高自我價值感的產生。
老師舉例:談戀愛時的感覺,幫助他人的感覺。
我們不是幫孩子從痛苦中解救出來,而是和孩子有生命的對話,連結渴望,這樣的對話及連結節將讓孩子受用無窮。
有學員問到,要如何建立求助清單呢:
l 慢慢累積建立
l 先列出需求項目
l 名單想不到的人,沒關係,有想到再填入就好
無力感:
l 認識自己的機會
l 當成正向,並正面接納
l 你可以接納無力感嗎?
無力感如何發生呢?
一件事超出了你的能力方式時就會產生無力感,要知道自己的能力極限在哪。
看到自己的極限就有選擇
無力感有三種選擇:
1. 退回來(量力而為)
2. 提升能力
3. 超出能力(用欣賞角度去享受過程而非結果)
欣賞自己所做的事,肯定自己,認可自己。
如何和無力感相處:
l 覺得無力感的時候,就找個時間嘗試和無力感再一起,允許跟接納並好奇這無力感的感受。
l 不去想東想西
l 只是純粹感受
l 那個不舒服的感覺會過去的
l 自己的身體跟內在就是一本書,要好奇自己這本書。
l 用一顆開放的心。
l 好好閱讀自己這本書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8會員
593內容數
從一個人到兩個人的生活,原來這一趟都是一個不容易的歷程,歷經照顧母親生病的那段歲月,母親的好轉,我們求子的不容易,試管的失敗,決定走上收養的旅程。這趟旅程看似溫馨又幸福,沒想到伴隨著孩子的特殊性,我們輾轉之間做了好多的嘗試,搬了無數次的家。最後落腳在先生的家鄉,這裡有著我們的故事,希望我門的故事也能帶給你生命的希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貼近自己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羅志仲 老師帶領 羅志仲老師分享朋友在防疫期間的心得: 1. 降低標準 2. 多包容 3. 多調整  選擇和決定都不容易,人很容易受到過去生命經驗的限制。可能會用當時的眼光看待現在的狀態,但往往狀態已經不合時宜了!  當孩子沉迷於3C時,要換個眼光和方式去看待。  
20年前,選擇性緘默症很少在學校或是醫院被談論著,所以很多時候,會以為孩子在教室乖乖坐著,就是安靜的孩子或是乖學生。  當孩子不說話時,畏縮,要先解決這部分。但這樣的孩子在家是很會說話的,他們比較沒有語言上的障礙或是問題。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核心問題是:焦慮。 你預期他開口說話,但她很少說甚至是被
並不是坐不住、東張西望、活動力強就是過動兒,過動兒往往要搭配衝動才會考慮是不是存在著過動的問題。  孩子是否呈現出來是跨情境的狀態;比方在學校、在家、在外面的行為都是那樣。 如果在學校幾堂課是可以專心上課,或是喜歡的課程會專注,那要下定義他是過動兒就得暫時保留了!  過動兒通常是自我控制上的問題:
主講人:盧美妏 心理師  我們的痛苦來自無法掌握的改變, 在積極不確定的生涯選擇時,我們需要保持正面的態度,即使茫然也是代表有選擇的、有彈性的。  然而,我們自身知道,並覺察出自己的電力有多少嗎?像手機一樣,快要沒電時,手機會顯示沒電的狀態,而你當耗盡能量時,是否能很敏銳的感受到自己已經沒能量呢?
一大早就趕緊上線參與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有個能量表,看看自己現在所處的位置, 兩個兩個一起對話, 探究深層的自己, 也好奇著當時的感受跟應對, 雖然早起有點神智不清的感覺, 當聽到對方的分享時, 好奇心使然, 生命產生了連結, 也開始了一連串的好奇之旅。 美好的早晨從好奇心啟動。
帶領者:邱羣倫 心理師  我從小到大就是一個非常、非常多夢的人,一開始看到有這樣特別的線上課程,超級開心的。以前總是想把夢境記寫下來,但往往都忘記。我只要躺著休息或是睡覺,都會一堆夢境出現。  今天,老師要我們首先拿身邊感興趣的東西,並且用三界覺察來觀察並感受你手邊這個物品。 三界;外界(五官知覺)
羅志仲 老師帶領 羅志仲老師分享朋友在防疫期間的心得: 1. 降低標準 2. 多包容 3. 多調整  選擇和決定都不容易,人很容易受到過去生命經驗的限制。可能會用當時的眼光看待現在的狀態,但往往狀態已經不合時宜了!  當孩子沉迷於3C時,要換個眼光和方式去看待。  
20年前,選擇性緘默症很少在學校或是醫院被談論著,所以很多時候,會以為孩子在教室乖乖坐著,就是安靜的孩子或是乖學生。  當孩子不說話時,畏縮,要先解決這部分。但這樣的孩子在家是很會說話的,他們比較沒有語言上的障礙或是問題。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核心問題是:焦慮。 你預期他開口說話,但她很少說甚至是被
並不是坐不住、東張西望、活動力強就是過動兒,過動兒往往要搭配衝動才會考慮是不是存在著過動的問題。  孩子是否呈現出來是跨情境的狀態;比方在學校、在家、在外面的行為都是那樣。 如果在學校幾堂課是可以專心上課,或是喜歡的課程會專注,那要下定義他是過動兒就得暫時保留了!  過動兒通常是自我控制上的問題:
主講人:盧美妏 心理師  我們的痛苦來自無法掌握的改變, 在積極不確定的生涯選擇時,我們需要保持正面的態度,即使茫然也是代表有選擇的、有彈性的。  然而,我們自身知道,並覺察出自己的電力有多少嗎?像手機一樣,快要沒電時,手機會顯示沒電的狀態,而你當耗盡能量時,是否能很敏銳的感受到自己已經沒能量呢?
一大早就趕緊上線參與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有個能量表,看看自己現在所處的位置, 兩個兩個一起對話, 探究深層的自己, 也好奇著當時的感受跟應對, 雖然早起有點神智不清的感覺, 當聽到對方的分享時, 好奇心使然, 生命產生了連結, 也開始了一連串的好奇之旅。 美好的早晨從好奇心啟動。
帶領者:邱羣倫 心理師  我從小到大就是一個非常、非常多夢的人,一開始看到有這樣特別的線上課程,超級開心的。以前總是想把夢境記寫下來,但往往都忘記。我只要躺著休息或是睡覺,都會一堆夢境出現。  今天,老師要我們首先拿身邊感興趣的東西,並且用三界覺察來觀察並感受你手邊這個物品。 三界;外界(五官知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家長在對孩子做情緒輔導,最常見的困難就是:「知道卻做不到!」。 ✅自己當下也很有情緒。 ✅自己身心疲累。 ✅自己處在很有壓力的狀況。 ✅夫妻間教養衝突的內耗。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父母的語言》一書強調自我調整能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涵蓋控制衝動、情緒管理等關鍵元素。作者提倡三T原則—共情關注、多說一點、輪流說話—作為培養此能力的有效方法,透過共情理解、詳細解釋增進理解,以及鼓勵表達,來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控制。這不僅對孩子的學業成就有益,更對其終身發展至關重要。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家庭聚會中兩種不同的人-專門找怒點的人和專門找笑點的人。作者分享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自我肯定與放鬆。文章中提供了韓國精神科醫生金旼慶的建議。通過實踐建議中的心法,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更好地肯定自己,放下討好他人的壓力。
Thumbnail
在親子的日常交流中,如何避免對話成為一場單向的詢問會?當我們詢問孩子:「今天過得怎樣?」時,經常只換來一句「還好」。 但實際上這不是孩子不想分享,而是我們的提問方式未能引起他們的共鳴。 本篇文章將探討如何透過簡單而具體的問題,開啟孩子內心世界的大門。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探索化繁為簡,打開孩子心扉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家長在對孩子做情緒輔導,最常見的困難就是:「知道卻做不到!」。 ✅自己當下也很有情緒。 ✅自己身心疲累。 ✅自己處在很有壓力的狀況。 ✅夫妻間教養衝突的內耗。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父母的語言》一書強調自我調整能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涵蓋控制衝動、情緒管理等關鍵元素。作者提倡三T原則—共情關注、多說一點、輪流說話—作為培養此能力的有效方法,透過共情理解、詳細解釋增進理解,以及鼓勵表達,來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控制。這不僅對孩子的學業成就有益,更對其終身發展至關重要。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家庭聚會中兩種不同的人-專門找怒點的人和專門找笑點的人。作者分享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自我肯定與放鬆。文章中提供了韓國精神科醫生金旼慶的建議。通過實踐建議中的心法,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更好地肯定自己,放下討好他人的壓力。
Thumbnail
在親子的日常交流中,如何避免對話成為一場單向的詢問會?當我們詢問孩子:「今天過得怎樣?」時,經常只換來一句「還好」。 但實際上這不是孩子不想分享,而是我們的提問方式未能引起他們的共鳴。 本篇文章將探討如何透過簡單而具體的問題,開啟孩子內心世界的大門。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探索化繁為簡,打開孩子心扉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