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女養成記》心得2:陳嘉明與父親的互動

2021/07/2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實在太喜歡《俗女養成記》,也一直很想寫一些跟網友不一樣的心得;其中一個切入點很吸引我,就是「陳晉文(陳嘉玲父親)與陳嘉明(陳嘉玲弟弟)的父子關係」與「陳嘉明的家庭定位」。
關於陳爸陳晉文,米果有一篇很精彩的文章:〈像陳晉文這樣的台灣男人〉,有興趣的夥伴可以自行參看。
但這題目很難寫,主要因為這部戲既名為「俗女養成記」,表示陳嘉玲才是主角,所以身為弟弟的陳嘉明,篇幅自然少很多:第五集ending到第十集,雖然看起來有一半集數,但出現次數極少,涉及父子關係的更少。
1、陳嘉明的出生:「傳宗接代」觀念的影響?
劇中一直沒有明確提到陳嘉明實際年齡,只能根據臺詞約略推測:
第6集,陳嘉明載姐姐回臺南老家時(就是那段有趣的「悲傷五階段」xD),陳嘉玲哭著說「我已經四十歲了」。第10集,陳嘉玲跟母親和解那段,母親提到如何怎麼發現並接受陳嘉明的同性戀傾向時,說:「有時候我也在想,他活到現在三十歲了,這麼大了還不敢跟別人說……」
從這兩段可以知道陳嘉玲跟姐姐相差10歲。
是什麼原因讓陳家父母生下長女後,過了十年還要生兒子?答案很明顯,應該跟傳統「傳宗接代」的觀念有關。
陳嘉明確實也盡了傳統家庭裡,「兒子」應盡的責任,比如:
(1)繼承家業,幫助金德興中藥店事業。第10集,在姐姐跟母親吵架後,跟姐姐閒聊時提到「金德興網路訂單」,可知陳嘉明協助家裡事業發展,後來得到姐姐讚許:「你真的對這個家比較有貢獻。」還默默得意了一下,然後繼續解碼他的gay片~xDD
(2)長孫職責,喪禮中的「捧斗」角色。傳統喪禮中,只有長子、長孫才能「捧斗」(捧亡者骨灰罈),而在第9集裡,陳嘉明就承接陳嬤喪禮中的「捧斗」任務(不得不說,當姐姐「劫走」陳嬤骨灰後,陳嘉明竟然說:「爸,阿嬤不見了」,真的太好笑xD)。
不過,陳家之所以隔了十年還生「兒子」,恐怕是想要陳嘉明「傳宗接代」,偏偏,陳嘉明是同性戀,只能繁殖「愛」,卻無法繁衍「後代」。
這就是這部戲既衝突又有趣的點。雖然整部戲沒有太多篇幅處理這個議題,卻用很自然、不刻意的方式,讓觀眾看到傳統家庭中,同性戀也是可以和平、圓滿解決的。
2、父子關係:不甚親密,甚至有小怨言
照理說,像陳嘉明這樣備受期待的「兒子」出生後,應該受到長輩百分百的寵愛!但在劇中,觀眾根本看不到這點,甚至,父親對陳嘉明還有一點「兇」。
比如:第6集裡,陳嘉明載姐姐回家後,姐姐跟父親說自己很不舒服,因為「他(弟弟)很不會開車」後,爸爸隨即責怪陳嘉明。後來,陳家長輩想到陳嘉玲要出嫁,哭成一團後,晚到的陳嘉明(可能去放姐姐行李)看到傻眼後說:「我也是姓陳欸!奇怪~」似乎覺得自己被「排擠」,覺得委屈。然後,爸爸跟他說:「你真不識相(臺語「白目」)」第9集,阿嬤跌倒後,跟陳嘉明說自己想火化後撒進海裡,陳嘉明稱讚阿嬤「很環保」,又被爸爸說「不識相/白目」。
哈囉?這樣對嗎?陳嘉明不是備受期待的「兒子」嗎?xD
其實,這裡反映的是華人家庭中,十分典型的父子互動。比如文學作品中,朱自清〈背影〉、陳芳明〈相逢有樂町〉等文章,以及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等描寫的父子關係,都不是那種親密互動(熱情擁抱、有很多話題等)類型的。因此,《俗女養成記》只是忠實呈現華人家庭中的父子關係與互動。
但就算這是傳統家庭寫照,陳嘉明是活生生的人,他難道沒有感覺到嗎?答案是「有」!在第8集裡,姐姐跟爸爸吵架後(因為爸爸打電話跟前男友道歉,姐姐覺得生氣、受傷),決定離家回臺北,後來又留在蔡永森那邊幫忙助選。隔天,陳嘉明拉著姊姊行李回家後,爸爸問姐姐去哪?陳嘉明回答:「只會問姐姐去哪,我也一個晚上沒回家,怎麼都不會關心我一下!」
我超喜歡這個回應!這裡就是陳嘉明覺得爸爸偏心後的回擊、小怨言,甚至可以解讀成「長期缺父愛的小孩正在討愛」!畢竟,哪個小孩不想要被爸爸好好疼愛?而且,小孩都是敏感的,不可能感覺不出爸爸在各種行為上都偏愛姐姐。
雖然爸爸的愛常常以「非言語方式」呈現,但兒子看到爸爸對姐姐那麼好,對自己卻冷言冷語,難免也有怨言。而這裡,就是陳嘉明小小的,而且不會破壞親子關係的巧妙反擊。既抒發自己不滿,也讓爸爸知道自己的委屈。
但,爸爸其實還是很愛陳嘉明的,只是「沒有表現出來」而已。這點可以從爸爸接受陳嘉明與佑仔的過程看出來:
(1)第10集,陳嘉明在姑姑聒噪之下,忍不住在阿嬤靈前出櫃,說出自己是同志、愛男人的事實。代表傳統觀念的姑姑當然崩潰大叫(後來媽媽請姑姑離開,超有guts,這似乎也有陳家迥異傳統家庭,願意接納同性戀的象徵意義?),但爸爸聽到之後的表情是「訝異」、「錯愕」。
(2)然後,陳爸、陳媽睡前,互問兒女的事;母親不想管女兒、父親不想理兒子。在此,父親對兒子性向的反應是「排斥」與「抗拒」。
(3)最後,在媽媽幫助之下,陳嘉明帶佑仔回家吃飯。爸爸看到佑仔的表情又是一絕--一言難盡的複雜情緒,為了兒子,他不得不「承認」兒子的伴侶。於是在長握之後,佑仔順利坐下來吃飯,這也代表父親「接受」兒子的同性戀傾向。
從「訝異」、「錯愕」到「排斥」、「抗拒」,最後終於「承認」、「接受」,過程雖然發展得有點快(不像陳嘉玲與父、母親吵架後,和解過程那麼明顯),但觀眾不難「腦補」中間到底發生什麼事。
其實多數父子或生理男性之間,吵架往往就是這樣,不會有明顯的「道歉」,大多都是「自然而然」就「和解」了(雖然我不是這樣xD,但身邊友人、學生好像幾乎都是這樣……)。由此可見,編劇、導演深諳人性。
3、「憨/笨」:在家裡求生存的「選擇」
最後想談的是陳嘉明形象的問題。
陳嘉明給觀眾的印象是「憨/笨」的,不知道是演員拿到劇本後自己的體悟?還是劇本原本提示?但不管怎樣,這是很棒的設定!
我合理推論:陳嘉明其實早就知道自己「身為長子」必須幫忙家裡,也早就察覺父親偏愛姐姐的事實;加上姐姐長期在臺北念書、工作,自己必須留在家裡陪伴長輩(第10集姐弟閒聊時,姐姐跟陳嘉明道歉,說「兩個老的又要留給你照顧」)。
為了好好在這個家生活,陳嘉明只好「選擇」用「憨/笨」的方式生存!
為什麼是「選擇」?因為陳嘉明大可以一走了之,畢竟爸爸「外表看起來根本不愛自己」,但他沒有離開家裡,選擇留在家裡,代替姐姐照顧長輩。
就算留在家裡,陳嘉明也可以處處反抗爸爸,因為爸爸從來也沒對自己好聲好氣。但他沒有,他選擇「憨/笨」,也就是不那麼敏感(不會輕易察覺黑暗情緒),樂天地在這個家得到恰當的生存方式。如果不是這樣,他真的很難在這個家有立足之地……
    周大頭
    周大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