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女養成記》心得2:陳嘉明與父親的互動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實在太喜歡《俗女養成記》,也一直很想寫一些跟網友不一樣的心得;其中一個切入點很吸引我,就是「陳晉文(陳嘉玲父親)與陳嘉明(陳嘉玲弟弟)的父子關係」與「陳嘉明的家庭定位」。
關於陳爸陳晉文,米果有一篇很精彩的文章:〈像陳晉文這樣的台灣男人〉,有興趣的夥伴可以自行參看。
但這題目很難寫,主要因為這部戲既名為「俗女養成記」,表示陳嘉玲才是主角,所以身為弟弟的陳嘉明,篇幅自然少很多:第五集ending到第十集,雖然看起來有一半集數,但出現次數極少,涉及父子關係的更少。
1、陳嘉明的出生:「傳宗接代」觀念的影響?
劇中一直沒有明確提到陳嘉明實際年齡,只能根據臺詞約略推測:
第6集,陳嘉明載姐姐回臺南老家時(就是那段有趣的「悲傷五階段」xD),陳嘉玲哭著說「我已經四十歲了」。第10集,陳嘉玲跟母親和解那段,母親提到如何怎麼發現並接受陳嘉明的同性戀傾向時,說:「有時候我也在想,他活到現在三十歲了,這麼大了還不敢跟別人說……」
從這兩段可以知道陳嘉玲跟姐姐相差10歲。
是什麼原因讓陳家父母生下長女後,過了十年還要生兒子?答案很明顯,應該跟傳統「傳宗接代」的觀念有關。
陳嘉明確實也盡了傳統家庭裡,「兒子」應盡的責任,比如:
(1)繼承家業,幫助金德興中藥店事業。第10集,在姐姐跟母親吵架後,跟姐姐閒聊時提到「金德興網路訂單」,可知陳嘉明協助家裡事業發展,後來得到姐姐讚許:「你真的對這個家比較有貢獻。」還默默得意了一下,然後繼續解碼他的gay片~xDD
(2)長孫職責,喪禮中的「捧斗」角色。傳統喪禮中,只有長子、長孫才能「捧斗」(捧亡者骨灰罈),而在第9集裡,陳嘉明就承接陳嬤喪禮中的「捧斗」任務(不得不說,當姐姐「劫走」陳嬤骨灰後,陳嘉明竟然說:「爸,阿嬤不見了」,真的太好笑xD)。
不過,陳家之所以隔了十年還生「兒子」,恐怕是想要陳嘉明「傳宗接代」,偏偏,陳嘉明是同性戀,只能繁殖「愛」,卻無法繁衍「後代」。
這就是這部戲既衝突又有趣的點。雖然整部戲沒有太多篇幅處理這個議題,卻用很自然、不刻意的方式,讓觀眾看到傳統家庭中,同性戀也是可以和平、圓滿解決的。
2、父子關係:不甚親密,甚至有小怨言
照理說,像陳嘉明這樣備受期待的「兒子」出生後,應該受到長輩百分百的寵愛!但在劇中,觀眾根本看不到這點,甚至,父親對陳嘉明還有一點「兇」。
比如:第6集裡,陳嘉明載姐姐回家後,姐姐跟父親說自己很不舒服,因為「他(弟弟)很不會開車」後,爸爸隨即責怪陳嘉明。後來,陳家長輩想到陳嘉玲要出嫁,哭成一團後,晚到的陳嘉明(可能去放姐姐行李)看到傻眼後說:「我也是姓陳欸!奇怪~」似乎覺得自己被「排擠」,覺得委屈。然後,爸爸跟他說:「你真不識相(臺語「白目」)」第9集,阿嬤跌倒後,跟陳嘉明說自己想火化後撒進海裡,陳嘉明稱讚阿嬤「很環保」,又被爸爸說「不識相/白目」。
哈囉?這樣對嗎?陳嘉明不是備受期待的「兒子」嗎?xD
其實,這裡反映的是華人家庭中,十分典型的父子互動。比如文學作品中,朱自清〈背影〉、陳芳明〈相逢有樂町〉等文章,以及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等描寫的父子關係,都不是那種親密互動(熱情擁抱、有很多話題等)類型的。因此,《俗女養成記》只是忠實呈現華人家庭中的父子關係與互動。
但就算這是傳統家庭寫照,陳嘉明是活生生的人,他難道沒有感覺到嗎?答案是「有」!在第8集裡,姐姐跟爸爸吵架後(因為爸爸打電話跟前男友道歉,姐姐覺得生氣、受傷),決定離家回臺北,後來又留在蔡永森那邊幫忙助選。隔天,陳嘉明拉著姊姊行李回家後,爸爸問姐姐去哪?陳嘉明回答:「只會問姐姐去哪,我也一個晚上沒回家,怎麼都不會關心我一下!」
我超喜歡這個回應!這裡就是陳嘉明覺得爸爸偏心後的回擊、小怨言,甚至可以解讀成「長期缺父愛的小孩正在討愛」!畢竟,哪個小孩不想要被爸爸好好疼愛?而且,小孩都是敏感的,不可能感覺不出爸爸在各種行為上都偏愛姐姐。
雖然爸爸的愛常常以「非言語方式」呈現,但兒子看到爸爸對姐姐那麼好,對自己卻冷言冷語,難免也有怨言。而這裡,就是陳嘉明小小的,而且不會破壞親子關係的巧妙反擊。既抒發自己不滿,也讓爸爸知道自己的委屈。
但,爸爸其實還是很愛陳嘉明的,只是「沒有表現出來」而已。這點可以從爸爸接受陳嘉明與佑仔的過程看出來:
(1)第10集,陳嘉明在姑姑聒噪之下,忍不住在阿嬤靈前出櫃,說出自己是同志、愛男人的事實。代表傳統觀念的姑姑當然崩潰大叫(後來媽媽請姑姑離開,超有guts,這似乎也有陳家迥異傳統家庭,願意接納同性戀的象徵意義?),但爸爸聽到之後的表情是「訝異」、「錯愕」。
(2)然後,陳爸、陳媽睡前,互問兒女的事;母親不想管女兒、父親不想理兒子。在此,父親對兒子性向的反應是「排斥」與「抗拒」。
(3)最後,在媽媽幫助之下,陳嘉明帶佑仔回家吃飯。爸爸看到佑仔的表情又是一絕--一言難盡的複雜情緒,為了兒子,他不得不「承認」兒子的伴侶。於是在長握之後,佑仔順利坐下來吃飯,這也代表父親「接受」兒子的同性戀傾向。
從「訝異」、「錯愕」到「排斥」、「抗拒」,最後終於「承認」、「接受」,過程雖然發展得有點快(不像陳嘉玲與父、母親吵架後,和解過程那麼明顯),但觀眾不難「腦補」中間到底發生什麼事。
其實多數父子或生理男性之間,吵架往往就是這樣,不會有明顯的「道歉」,大多都是「自然而然」就「和解」了(雖然我不是這樣xD,但身邊友人、學生好像幾乎都是這樣……)。由此可見,編劇、導演深諳人性。
3、「憨/笨」:在家裡求生存的「選擇」
最後想談的是陳嘉明形象的問題。
陳嘉明給觀眾的印象是「憨/笨」的,不知道是演員拿到劇本後自己的體悟?還是劇本原本提示?但不管怎樣,這是很棒的設定!
我合理推論:陳嘉明其實早就知道自己「身為長子」必須幫忙家裡,也早就察覺父親偏愛姐姐的事實;加上姐姐長期在臺北念書、工作,自己必須留在家裡陪伴長輩(第10集姐弟閒聊時,姐姐跟陳嘉明道歉,說「兩個老的又要留給你照顧」)。
為了好好在這個家生活,陳嘉明只好「選擇」用「憨/笨」的方式生存!
為什麼是「選擇」?因為陳嘉明大可以一走了之,畢竟爸爸「外表看起來根本不愛自己」,但他沒有離開家裡,選擇留在家裡,代替姐姐照顧長輩。
就算留在家裡,陳嘉明也可以處處反抗爸爸,因為爸爸從來也沒對自己好聲好氣。但他沒有,他選擇「憨/笨」,也就是不那麼敏感(不會輕易察覺黑暗情緒),樂天地在這個家得到恰當的生存方式。如果不是這樣,他真的很難在這個家有立足之地……
    avatar-img
    0會員
    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周大頭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俗女養成記》最後一集,最大的亮點與哭點是陳嘉玲與母親的互動。 1、與陳嘉玲吵架/去臺北面試,收行李 因為陳母「一直念」,陳嘉玲覺得厭煩,最後演變成母女吵架。 這裡很家常,幾乎是我這一輩的阿嬤、媽媽日常。長大後,才知道「一直念」的背後隱藏著濃濃的「愛」,只是這種方式,會讓子女兒孫輩厭煩。 陳嘉玲之所
    最近又重看一次《越界》,覺得王振文、王振武這對「再婚兄弟CP」的劇情發展,其實比夏宇豪、邱子軒這對主CP更合理、更動人。主要原因如下: 一、演技方面:表情動作堪稱細膩 (一) 我想,各位可能都注意到了:哥哥振武每次都很細心地照顧、呵護弟弟,甚至很快察覺弟弟是不是「討厭」他?而弟弟振文,只要遇到跟哥哥
    《那一天》是我看的唯二BL戲劇(另一部是《越界》);整部戲角色選得很好,而我最欣賞的演員依序是于子育(角色為林彩珠,項豪廷媽媽)、宋偉恩(演項豪廷)與劉韋辰(演孫博翔),這三位的演技很棒。 于子育和宋偉恩,因為之前寫過《俗女養成記》心得文,這次就先暫停。 其中,劉韋辰是第一次演戲,但他的演技讓我讚賞
    MAY 26 2021 菊花與石榴:《甄嬛傳》中的沈眉莊 古代文人常使用「人花雙寫」技巧,以花比喻女性,並賦予人類的情感、道德與價值觀。 這兩天,暫停追新劇,又看了一遍《甄嬛傳》(我大概看過十次以上了),發現沈眉莊的代表花除了菊花之外(這個很明顯),還有石榴花! (一)菊花/前期性格
    防疫生活中,除了愛上閱讀器之外,另一個收穫就是用friday、netflix看了一些國外的恐怖電影(因為臺灣的我都看過了,加上我從幾乎沒看國外鬼片,所以就利用這次機會看了幾部),比如韓國的《黑祭司》、《鬼片:即將上映》、《陰櫥》、《變身》、《驅魔使者》、《鬼病院:靈異直播》、《0.0赫茲》、《第8夜
    《俗女養成記》最後一集,最大的亮點與哭點是陳嘉玲與母親的互動。 1、與陳嘉玲吵架/去臺北面試,收行李 因為陳母「一直念」,陳嘉玲覺得厭煩,最後演變成母女吵架。 這裡很家常,幾乎是我這一輩的阿嬤、媽媽日常。長大後,才知道「一直念」的背後隱藏著濃濃的「愛」,只是這種方式,會讓子女兒孫輩厭煩。 陳嘉玲之所
    最近又重看一次《越界》,覺得王振文、王振武這對「再婚兄弟CP」的劇情發展,其實比夏宇豪、邱子軒這對主CP更合理、更動人。主要原因如下: 一、演技方面:表情動作堪稱細膩 (一) 我想,各位可能都注意到了:哥哥振武每次都很細心地照顧、呵護弟弟,甚至很快察覺弟弟是不是「討厭」他?而弟弟振文,只要遇到跟哥哥
    《那一天》是我看的唯二BL戲劇(另一部是《越界》);整部戲角色選得很好,而我最欣賞的演員依序是于子育(角色為林彩珠,項豪廷媽媽)、宋偉恩(演項豪廷)與劉韋辰(演孫博翔),這三位的演技很棒。 于子育和宋偉恩,因為之前寫過《俗女養成記》心得文,這次就先暫停。 其中,劉韋辰是第一次演戲,但他的演技讓我讚賞
    MAY 26 2021 菊花與石榴:《甄嬛傳》中的沈眉莊 古代文人常使用「人花雙寫」技巧,以花比喻女性,並賦予人類的情感、道德與價值觀。 這兩天,暫停追新劇,又看了一遍《甄嬛傳》(我大概看過十次以上了),發現沈眉莊的代表花除了菊花之外(這個很明顯),還有石榴花! (一)菊花/前期性格
    防疫生活中,除了愛上閱讀器之外,另一個收穫就是用friday、netflix看了一些國外的恐怖電影(因為臺灣的我都看過了,加上我從幾乎沒看國外鬼片,所以就利用這次機會看了幾部),比如韓國的《黑祭司》、《鬼片:即將上映》、《陰櫥》、《變身》、《驅魔使者》、《鬼病院:靈異直播》、《0.0赫茲》、《第8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致全力以赴,卻依舊不完美的俗人們」 致各位俗人們,請不要排斥命運帶來的驚喜與驚嚇,讓我們繼續在人生舞台中哭哭笑笑,請相信,發生的一切都是好的!
    時隔多年,終於將第一季的俗女養成記看完了。 從小嘉玲到大嘉玲的成長,好像看見了每一個女生在成長過程中與社會的拔河拉扯,要乖?要成為賢妻良母?要找個好人家嫁?不能太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太有自己的樣貌,所有的一切都不能只是「我覺得」。 但又有誰打從心底問過,那樣的淑女真的快樂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
    Thumbnail
    有時候人生也是挺奇妙的。 明明想要拿到的是A劇本,但老天爺偏偏要讓當事人演繹B劇本。 就好比明明想寫A文章,結果靈感一來,只好暫且擱下前者,開始來碼B文章。 我發誓這都是真的絕對不是我愛拖稿(淦 《俗女養成記》一季以漂亮的收視率和瀏覽量證明了,就算沒有腥羶色,靠著在地日常系&治癒
    Thumbnail
    容我向你們說明一個故事吧! 過去,尤其是求學時期的我,因為周遭長輩及老師的長期薰然之下,活得非黑即白,也就是用二分法來斷定這個世界的一切。 如今回想起來,那時候的我堪比考試機器。 思想不會反芻。 因為大人們說什麼,自己照著做就是了。 他們說,離那些看起來很離經叛道的人遠一點
    Thumbnail
    看著這部台劇,彷彿看見自己的童年,當那個台北的姑姑回來鄉下的時候, 那種嫌棄家裡東西差、吃的不健康,炫耀兒女成就的樣子,讓媽媽尷尬又為難, 我看過。 看到嘉玲去班長家寫功課,讓我們回想起,每個人小時候身邊總有一些家境好、 功課好的孩子,我們對他們既羨慕又嫉妒的心情,我有過。
    Thumbnail
    「FⅩⅩK!」 一句爆大聲的粗口,喊出了金鐘57的最高潮,也催出了陳嘉玲代謝盈萱領獎的錯覺。 何以這樣尷尬的失誤致詞,卻反而贏得觀眾的捧腹大笑、寬容以待? 唯有一字能解釋,那便是「真」吧! 要再多添加形容,就是「不矯揉造作」。 而這樣的精神,貫穿在電視劇《俗女養成記》裡頭,不論第一季或第二季。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閱讀江鵝的作品,很喜歡她的文字風格,尤其在敘述情緒感受時,她不會用華麗浮誇的詞彙(對理工人而言,華而不實的文字會讀得很頭疼,因為完全不知所勻),因此我在細細品味閱讀時更能感同身受,讓我讀著讀著也掉入幼時回憶的漩渦,回過神後只有心裡酸酸的惆悵。
    Thumbnail
    近期開播第二季的劇集《俗女養成記》,不僅原班人馬回歸,更加入了許多令人期待的演員卡司,2019年播出的第一季,無論是當年的金鐘成績又或口碑聲量都有非常好的回饋。或許我們都曾像故事中的陳嘉玲,以為拿到的劇本定會成為社會審美中的「淑女」,不料,卻走啊走成了進退兩難的「俗女」。
    這幾天追完了台劇《俗女養成記》,一看便欲罷不能又回味再三。這是個圍繞40歲現代女性探尋自我的成長故事:原本想成為「淑女」的她,最終成為了「俗女」,她在一夕之間拋開了社會的期待,從那些身不由己的框架中逃離,雖然因此一無所有也對未來感然茫然,但決定做一個接受自己、平凡踏實的俗女。   在這齣戲劇時,不禁
    Thumbnail
    老實說,因為誤會和成見,我對這部台戲劇是沒興趣的。 去年初見預告時,以為只是在說六年級台灣女生嫁不出去的困境,不由得和之前看過與大齡女子未婚的相關電視劇劃上等號,便忽略了一部好片。再次映入眼簾,完全是因為第55屆電視金鐘獎拿下三項獎,便有了好奇,不久無意間在Youtube看到部分片段,覺得輕鬆好笑,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致全力以赴,卻依舊不完美的俗人們」 致各位俗人們,請不要排斥命運帶來的驚喜與驚嚇,讓我們繼續在人生舞台中哭哭笑笑,請相信,發生的一切都是好的!
    時隔多年,終於將第一季的俗女養成記看完了。 從小嘉玲到大嘉玲的成長,好像看見了每一個女生在成長過程中與社會的拔河拉扯,要乖?要成為賢妻良母?要找個好人家嫁?不能太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太有自己的樣貌,所有的一切都不能只是「我覺得」。 但又有誰打從心底問過,那樣的淑女真的快樂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
    Thumbnail
    有時候人生也是挺奇妙的。 明明想要拿到的是A劇本,但老天爺偏偏要讓當事人演繹B劇本。 就好比明明想寫A文章,結果靈感一來,只好暫且擱下前者,開始來碼B文章。 我發誓這都是真的絕對不是我愛拖稿(淦 《俗女養成記》一季以漂亮的收視率和瀏覽量證明了,就算沒有腥羶色,靠著在地日常系&治癒
    Thumbnail
    容我向你們說明一個故事吧! 過去,尤其是求學時期的我,因為周遭長輩及老師的長期薰然之下,活得非黑即白,也就是用二分法來斷定這個世界的一切。 如今回想起來,那時候的我堪比考試機器。 思想不會反芻。 因為大人們說什麼,自己照著做就是了。 他們說,離那些看起來很離經叛道的人遠一點
    Thumbnail
    看著這部台劇,彷彿看見自己的童年,當那個台北的姑姑回來鄉下的時候, 那種嫌棄家裡東西差、吃的不健康,炫耀兒女成就的樣子,讓媽媽尷尬又為難, 我看過。 看到嘉玲去班長家寫功課,讓我們回想起,每個人小時候身邊總有一些家境好、 功課好的孩子,我們對他們既羨慕又嫉妒的心情,我有過。
    Thumbnail
    「FⅩⅩK!」 一句爆大聲的粗口,喊出了金鐘57的最高潮,也催出了陳嘉玲代謝盈萱領獎的錯覺。 何以這樣尷尬的失誤致詞,卻反而贏得觀眾的捧腹大笑、寬容以待? 唯有一字能解釋,那便是「真」吧! 要再多添加形容,就是「不矯揉造作」。 而這樣的精神,貫穿在電視劇《俗女養成記》裡頭,不論第一季或第二季。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閱讀江鵝的作品,很喜歡她的文字風格,尤其在敘述情緒感受時,她不會用華麗浮誇的詞彙(對理工人而言,華而不實的文字會讀得很頭疼,因為完全不知所勻),因此我在細細品味閱讀時更能感同身受,讓我讀著讀著也掉入幼時回憶的漩渦,回過神後只有心裡酸酸的惆悵。
    Thumbnail
    近期開播第二季的劇集《俗女養成記》,不僅原班人馬回歸,更加入了許多令人期待的演員卡司,2019年播出的第一季,無論是當年的金鐘成績又或口碑聲量都有非常好的回饋。或許我們都曾像故事中的陳嘉玲,以為拿到的劇本定會成為社會審美中的「淑女」,不料,卻走啊走成了進退兩難的「俗女」。
    這幾天追完了台劇《俗女養成記》,一看便欲罷不能又回味再三。這是個圍繞40歲現代女性探尋自我的成長故事:原本想成為「淑女」的她,最終成為了「俗女」,她在一夕之間拋開了社會的期待,從那些身不由己的框架中逃離,雖然因此一無所有也對未來感然茫然,但決定做一個接受自己、平凡踏實的俗女。   在這齣戲劇時,不禁
    Thumbnail
    老實說,因為誤會和成見,我對這部台戲劇是沒興趣的。 去年初見預告時,以為只是在說六年級台灣女生嫁不出去的困境,不由得和之前看過與大齡女子未婚的相關電視劇劃上等號,便忽略了一部好片。再次映入眼簾,完全是因為第55屆電視金鐘獎拿下三項獎,便有了好奇,不久無意間在Youtube看到部分片段,覺得輕鬆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