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選劇|《俗女養成記》之「爸媽,你們最愛的嘉玲回來了!」

2021/09/2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俗女養成記》睽違兩年終於迎來第二季,目前也已到了全片尾聲。本劇第一季著重在主角陳嘉玲身為女性的成長變化,扣準原生家庭密不可分的影響,甚至延伸到家庭內的母親、阿嬤、姑姑等女性成員的心境轉折。第一季的最後,嘉玲了解到自己真正在意之事而回到家鄉生活,這也代表她的生活重心不再只有從前在外的人際與工作,而更多的是面對家裡人的關係溝通。第二季承接著「回歸家庭」的課題,當一位習慣獨立自主的女性重回家人的懷抱,期間有太多未了與未發生的家庭問題需要處理,這也讓本季的核心圍繞在與家人之間的互動相處上。
要獲得一張「好家長\好寶寶」貼紙有多難?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第一季結尾陳嘉玲本來要前往台北工作,但又選擇回到台南。在家裡,她問了媽媽:「我回來妳有開心嗎?」帶著那張生活中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小心翼翼試探的臉,她又接著問:「妳會不會失望?」不得不承認的是,即使那些與家長相違背的決定不曾動搖我們本心,卻總有一點悶不甘心、一點渴求認同地希望被理解與支持。如果最愛的人是用包容與陪伴的方式體現愛的能力,而非過多的「與我無關」的奇思怪想強加於身,那是否在身心疲憊之際,更能打從心底深知,與家人間有那麼一處通往相知?
親情之愛究竟該如何把握,才能不偏不倚地傳達本意?我們與親人間的意見不合,最終是否可以脫離「你問我愛你有多深」的偽命題,而能基於彼此信賴、尊重的前提下,好好談論如何愛?
後來發現,為什麼看《俗女養成記》時總是又哭又笑,總是不由自主地就較真融入了?因為本劇一直想提醒的是,那些無法溝通的衝突,從來就不是我們是否有做到「很愛很愛你」的本體論,而是我們是否隨時抱以傾聽的態度,願意試著了解個體獨立思考的方法論。
在與情節共鳴連結之餘,我們又感於劇情的安排給予溫暖的回饋。那些似曾相識的衝突背後,抖落現實生活中難得一見的真情流露,正如第一季最後一集小嘉玲即將北上念書,原本冷戰的媽媽最後還是對著鏡頭吐露關心。戲劇演出我們無法看見卻最渴望的片段,一方面難過於終於領悟那些顧左右而言他背後的關愛,一方面又感慨為何現實中總是得要突破層層迷障,才能更接近彼此。
讓我倍感親切的劇情是,嘉玲媽媽一開始先叮嚀準備的物資應該怎麼使用:肉鬆先別急著吃完月底沒錢時可以止餓、四物湯要經期過後才能喝怕苦的話可以丟幾塊雞肉一起燉⋯⋯,然後才終於願意坐下來說岀心裡話:媽媽也沒有要你一定要怎樣只要平安健康就好、妳讀書可以讀到這樣我已經覺得很棒了⋯⋯。
我們想要對家人表達關愛,必以生理、物質作為包裝的外衣,才能順理成章地表達愛。我們習慣游移在無關緊要的問題上,總是詢問對方有沒有溫飽睡好,關心有沒有足夠的零用錢生活,卻不願說出對方最在意體貼的話。又或者,以為提供物質所需、照顧生理需求,對方就應該感受到滿滿的疼愛,於是徹底省略最核心的同理才應該被說出口。但這樣「猜謎式」的關懷製造了溝通過程中誤解的可能,而讓一方的好意被冷落,另一方的期待遭受挫敗。我們是否能「送禮送到心坎裡」,體察對方最需要的愛的方式,而非一廂情願地施捨自己以為的愛呢?
是父母?還是子女的養成計劃?
觀看《俗女養成記》最大的樂趣在於,看見許多觀眾有感而發的共鳴,總能異口同聲地說出相對應的成長經歷。更奇妙的是,女主角陳嘉玲明明設定是台灣六年級生,卻不論哪個年齡層的觀眾都幾乎能無差別地對號入座。難道台灣父母對小孩的「養成計劃」竟是這麼千篇一律,彷彿有著模板似的典範需要遵守?倘若每個小孩真的跟著計劃進行,沒有絲毫的差錯,那麼是否充斥在社會中的都是一個個實力相當的複製人?
但事實往往超乎預料,小孩們不會真的「如願」成為複製人,而總是異軍突起打亂規劃上的每一寸步。
撰寫文章之際,不禁揣想父母的疑惑,思考起究竟是哪個環節產生「岔路」,才會讓精心鋪排的養成計劃發生變化,惹出質疑聲浪呢?是花了大筆錢提供的學校教育出了亂子?還是周圍那些「狐群狗黨」慫恿的結果?從淑女到俗女的過程與原因,是電視劇探究之處,也讓身為觀眾的我們反觀自身成長的歷程。
我們或許也曾面對劇中同樣的事情,例如不明就裡搭上前往才藝班的車、被長輩莫名地謊稱是從外面抱回來的、與來家中過夏令營的表姐暗自競爭等等⋯⋯,但卻各自發展成截然不同的樣子,有人學習鋼琴因此成為音樂家,有人就如嘉玲一樣成為兒時記憶的一段插曲。
或許我們應該體會的是,每個人的獨特性都是如此地難能可貴,能夠綻放出不一樣的煙火。這就好比抓周,讓小孩自行選擇所需之物,而家長僅是扮演提供選擇的角色。很多時候,家庭是我們進入社會前的守門員,家長對小孩的培養是為了能使之更完美地融入規範中,以便好好地生存。因此在「以愛之名」的枷鎖下,進行貼合社會化的軍事訓練,也因家長們經歷過社會的磨練,而精通於在這之中的遊戲規則。但許多的家庭紛爭正是源自於此,那些所謂的上一輩與下一輩的鴻溝,其實充滿著過多當事者以外的關注。
我不禁對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感到十分微妙。從前受到父母的庇佑與照應,年幼的子女需要指引而一心聽從父母之命,但漸漸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年紀的增長,子女們吸收四面八方蜂擁而至的思想,對於原本無庸置疑的父母開始產生懷疑。子女不再唯命是從,父母手足無措於子女一夕之變,而依舊以慣用的方式試圖導回「正途」,卻只是將隔閡越推越大。子女們遠離家鄉,或將生活暫離家庭之外,或與之保持安全距離,希望換來寧靜和平的相處之道。
劇中,40 歲的嘉玲一番折騰之後再次回到家中,此時的她在錢財上能夠自足生存,在心靈上也足夠強大,能與從前視為權威的父母表達真正的自我。這一刻,父母的衰老也同時進行著,需要子女身心方面的照護。第二季的前幾集正上演著父母日漸年老的事實,我們也不得不接受這樣的階段終於來臨──父母與子女交換位置關係,這並非簡單的結構對調,而是包含許多難以一言以蔽之的微妙變化。最重要的是,如何讓對方信任這番更動是基於深愛對方的基礎之上,並以對方立場為先的考量之下尊重彼此所擇。
我想,這正是《俗女養成記》第二季要讓我們品嘗的家庭況味吧!
全文劇照:CATCHPLAY+

4.6K會員
1.7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