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選劇|《俗女養成記》之「爸媽,你們最愛的嘉玲回來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俗女養成記》睽違兩年終於迎來第二季,目前也已到了全片尾聲。本劇第一季著重在主角陳嘉玲身為女性的成長變化,扣準原生家庭密不可分的影響,甚至延伸到家庭內的母親、阿嬤、姑姑等女性成員的心境轉折。第一季的最後,嘉玲了解到自己真正在意之事而回到家鄉生活,這也代表她的生活重心不再只有從前在外的人際與工作,而更多的是面對家裡人的關係溝通。第二季承接著「回歸家庭」的課題,當一位習慣獨立自主的女性重回家人的懷抱,期間有太多未了與未發生的家庭問題需要處理,這也讓本季的核心圍繞在與家人之間的互動相處上。
要獲得一張「好家長\好寶寶」貼紙有多難?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第一季結尾陳嘉玲本來要前往台北工作,但又選擇回到台南。在家裡,她問了媽媽:「我回來妳有開心嗎?」帶著那張生活中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小心翼翼試探的臉,她又接著問:「妳會不會失望?」不得不承認的是,即使那些與家長相違背的決定不曾動搖我們本心,卻總有一點悶不甘心、一點渴求認同地希望被理解與支持。如果最愛的人是用包容與陪伴的方式體現愛的能力,而非過多的「與我無關」的奇思怪想強加於身,那是否在身心疲憊之際,更能打從心底深知,與家人間有那麼一處通往相知?
親情之愛究竟該如何把握,才能不偏不倚地傳達本意?我們與親人間的意見不合,最終是否可以脫離「你問我愛你有多深」的偽命題,而能基於彼此信賴、尊重的前提下,好好談論如何愛?
後來發現,為什麼看《俗女養成記》時總是又哭又笑,總是不由自主地就較真融入了?因為本劇一直想提醒的是,那些無法溝通的衝突,從來就不是我們是否有做到「很愛很愛你」的本體論,而是我們是否隨時抱以傾聽的態度,願意試著了解個體獨立思考的方法論。
在與情節共鳴連結之餘,我們又感於劇情的安排給予溫暖的回饋。那些似曾相識的衝突背後,抖落現實生活中難得一見的真情流露,正如第一季最後一集小嘉玲即將北上念書,原本冷戰的媽媽最後還是對著鏡頭吐露關心。戲劇演出我們無法看見卻最渴望的片段,一方面難過於終於領悟那些顧左右而言他背後的關愛,一方面又感慨為何現實中總是得要突破層層迷障,才能更接近彼此。
讓我倍感親切的劇情是,嘉玲媽媽一開始先叮嚀準備的物資應該怎麼使用:肉鬆先別急著吃完月底沒錢時可以止餓、四物湯要經期過後才能喝怕苦的話可以丟幾塊雞肉一起燉⋯⋯,然後才終於願意坐下來說岀心裡話:媽媽也沒有要你一定要怎樣只要平安健康就好、妳讀書可以讀到這樣我已經覺得很棒了⋯⋯。
我們想要對家人表達關愛,必以生理、物質作為包裝的外衣,才能順理成章地表達愛。我們習慣游移在無關緊要的問題上,總是詢問對方有沒有溫飽睡好,關心有沒有足夠的零用錢生活,卻不願說出對方最在意體貼的話。又或者,以為提供物質所需、照顧生理需求,對方就應該感受到滿滿的疼愛,於是徹底省略最核心的同理才應該被說出口。但這樣「猜謎式」的關懷製造了溝通過程中誤解的可能,而讓一方的好意被冷落,另一方的期待遭受挫敗。我們是否能「送禮送到心坎裡」,體察對方最需要的愛的方式,而非一廂情願地施捨自己以為的愛呢?
是父母?還是子女的養成計劃?
觀看《俗女養成記》最大的樂趣在於,看見許多觀眾有感而發的共鳴,總能異口同聲地說出相對應的成長經歷。更奇妙的是,女主角陳嘉玲明明設定是台灣六年級生,卻不論哪個年齡層的觀眾都幾乎能無差別地對號入座。難道台灣父母對小孩的「養成計劃」竟是這麼千篇一律,彷彿有著模板似的典範需要遵守?倘若每個小孩真的跟著計劃進行,沒有絲毫的差錯,那麼是否充斥在社會中的都是一個個實力相當的複製人?
但事實往往超乎預料,小孩們不會真的「如願」成為複製人,而總是異軍突起打亂規劃上的每一寸步。
撰寫文章之際,不禁揣想父母的疑惑,思考起究竟是哪個環節產生「岔路」,才會讓精心鋪排的養成計劃發生變化,惹出質疑聲浪呢?是花了大筆錢提供的學校教育出了亂子?還是周圍那些「狐群狗黨」慫恿的結果?從淑女到俗女的過程與原因,是電視劇探究之處,也讓身為觀眾的我們反觀自身成長的歷程。
我們或許也曾面對劇中同樣的事情,例如不明就裡搭上前往才藝班的車、被長輩莫名地謊稱是從外面抱回來的、與來家中過夏令營的表姐暗自競爭等等⋯⋯,但卻各自發展成截然不同的樣子,有人學習鋼琴因此成為音樂家,有人就如嘉玲一樣成為兒時記憶的一段插曲。
或許我們應該體會的是,每個人的獨特性都是如此地難能可貴,能夠綻放出不一樣的煙火。這就好比抓周,讓小孩自行選擇所需之物,而家長僅是扮演提供選擇的角色。很多時候,家庭是我們進入社會前的守門員,家長對小孩的培養是為了能使之更完美地融入規範中,以便好好地生存。因此在「以愛之名」的枷鎖下,進行貼合社會化的軍事訓練,也因家長們經歷過社會的磨練,而精通於在這之中的遊戲規則。但許多的家庭紛爭正是源自於此,那些所謂的上一輩與下一輩的鴻溝,其實充滿著過多當事者以外的關注。
我不禁對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感到十分微妙。從前受到父母的庇佑與照應,年幼的子女需要指引而一心聽從父母之命,但漸漸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年紀的增長,子女們吸收四面八方蜂擁而至的思想,對於原本無庸置疑的父母開始產生懷疑。子女不再唯命是從,父母手足無措於子女一夕之變,而依舊以慣用的方式試圖導回「正途」,卻只是將隔閡越推越大。子女們遠離家鄉,或將生活暫離家庭之外,或與之保持安全距離,希望換來寧靜和平的相處之道。
劇中,40 歲的嘉玲一番折騰之後再次回到家中,此時的她在錢財上能夠自足生存,在心靈上也足夠強大,能與從前視為權威的父母表達真正的自我。這一刻,父母的衰老也同時進行著,需要子女身心方面的照護。第二季的前幾集正上演著父母日漸年老的事實,我們也不得不接受這樣的階段終於來臨──父母與子女交換位置關係,這並非簡單的結構對調,而是包含許多難以一言以蔽之的微妙變化。最重要的是,如何讓對方信任這番更動是基於深愛對方的基礎之上,並以對方立場為先的考量之下尊重彼此所擇。
我想,這正是《俗女養成記》第二季要讓我們品嘗的家庭況味吧!
全文劇照:CATCHPLAY+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遊戲過程中,多次提到這些都是大叔們小時候玩的遊戲,參賽者多數也是男性──事業、人生面臨重大挫敗的男性,大大強調了現今韓國男性在社會上面臨的壓力。在性別框架嚴重僵固的社會氛圍之下,他們沒有失敗的空間,也沒有休息的可能。曹尚佑對成奇勳說:「這次玩遊戲不會有人叫我們回家吃飯了」,亦代表了家庭之於他們的重量
對列維納斯而言,死亡顯然是不可理解的。於是,對映到他自身對於「他者」的認知時,我們從而能理解此處的意涵:他者作為一個不可被理解、不可被觸碰到的存在,死亡和他者在存有的意義上是相同的──我們僅能在經驗死亡的當下,才能夠確切地闡述何謂死亡,可矛盾的是,在經歷死亡的過程裡,我們便已經處在死亡的狀態裡了。
大豆田最好的朋友綿來曾說過:「永久子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她以她的能力自然地滿足了所有人對她的需求,面對不合理的要求,也能溫和地劃清界線,勇敢拒絕,不耗損自己。人間可能有聖母嗎?或者,一名女子只是純粹而盡力地活出自我,就能自然成聖了?大豆田永久子並不討人喜歡,她也從不伸出手討誰的喜歡。
排他性不斷被強調的年代裡,無法共融,強勢語言和主流族群的擠壓,逼使蝶妹不得不正視自己那受人苛責的身世。她能夠清楚地認知到:「我是客家人,在洋行上班,講洋人話,大家叫我三文番。」而在話底深處,她真正要弟弟牢記的是:「離開琅嶠,我們什麼都不是。」從她賣身之始,即是一場身份的交易
回到劉娜比與朴宰彥身上,兩人的互動總是迂迴,這並非一個單純、戀愛零經驗的女人遇上花花公子的故事,而是一個不相信愛情,卻需要陪伴,且無法掌握適當定位的女人,遇上了樂意付出陪伴,但無法接受被關係束縛的男人。兩人的互動讓許多人感到疲倦,甚至覺得劇情太灑狗血,然而他們卻可能是真實存在我們身邊的人。
開播前就眾所矚目、讓觀眾跟著機智醫師們「五人幫」的機智生活的韓劇《機智醫生生活》第二季,就算已經過了十二集+五集的篇幅、來到第二季的中段,第六集的一句「醫生也是人啊」仍然像是不忘初衷般,再一次重申劇裡貫徹到底的「溫柔視角」。
遊戲過程中,多次提到這些都是大叔們小時候玩的遊戲,參賽者多數也是男性──事業、人生面臨重大挫敗的男性,大大強調了現今韓國男性在社會上面臨的壓力。在性別框架嚴重僵固的社會氛圍之下,他們沒有失敗的空間,也沒有休息的可能。曹尚佑對成奇勳說:「這次玩遊戲不會有人叫我們回家吃飯了」,亦代表了家庭之於他們的重量
對列維納斯而言,死亡顯然是不可理解的。於是,對映到他自身對於「他者」的認知時,我們從而能理解此處的意涵:他者作為一個不可被理解、不可被觸碰到的存在,死亡和他者在存有的意義上是相同的──我們僅能在經驗死亡的當下,才能夠確切地闡述何謂死亡,可矛盾的是,在經歷死亡的過程裡,我們便已經處在死亡的狀態裡了。
大豆田最好的朋友綿來曾說過:「永久子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她以她的能力自然地滿足了所有人對她的需求,面對不合理的要求,也能溫和地劃清界線,勇敢拒絕,不耗損自己。人間可能有聖母嗎?或者,一名女子只是純粹而盡力地活出自我,就能自然成聖了?大豆田永久子並不討人喜歡,她也從不伸出手討誰的喜歡。
排他性不斷被強調的年代裡,無法共融,強勢語言和主流族群的擠壓,逼使蝶妹不得不正視自己那受人苛責的身世。她能夠清楚地認知到:「我是客家人,在洋行上班,講洋人話,大家叫我三文番。」而在話底深處,她真正要弟弟牢記的是:「離開琅嶠,我們什麼都不是。」從她賣身之始,即是一場身份的交易
回到劉娜比與朴宰彥身上,兩人的互動總是迂迴,這並非一個單純、戀愛零經驗的女人遇上花花公子的故事,而是一個不相信愛情,卻需要陪伴,且無法掌握適當定位的女人,遇上了樂意付出陪伴,但無法接受被關係束縛的男人。兩人的互動讓許多人感到疲倦,甚至覺得劇情太灑狗血,然而他們卻可能是真實存在我們身邊的人。
開播前就眾所矚目、讓觀眾跟著機智醫師們「五人幫」的機智生活的韓劇《機智醫生生活》第二季,就算已經過了十二集+五集的篇幅、來到第二季的中段,第六集的一句「醫生也是人啊」仍然像是不忘初衷般,再一次重申劇裡貫徹到底的「溫柔視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第九封 生命的意義不只存在於愛情 看看身邊的人事物,你所擁有的美好 意義不只有存在愛情裡
Thumbnail
《我的出走日記》第五集影評,在這集的尾聲,美貞說,她不討厭也不喜歡父母,但她討厭哥哥跟姊姊。因為覺得媽媽總是因為子女而不幸福,所以如果自己遇到不好的事,絕對不能讓媽媽知道。看到這裡,不禁想起媽媽的那段自言自語,如果他們都能互相說出口,那美貞會不會不感到這麼孤單,媽媽會不會不被孩子們誤解。
Thumbnail
母親是舊社會裡的童養媳,因故改嫁給我的外省老兵老爸之後,慢慢地從寄人籬下到開始擁有了自己的一個落腳處。一輩子困在一個小地方的人心胸不甚開闊,尤其是我母親,芝麻綠豆的事看得比天還大,不開心的事可以記上好幾年。   如同電視劇裡的情節,在童養家庭裡有許多人與事也不是好相與的。雖然改嫁給了我爸,母親
Thumbnail
電影《惡女》的劇情,雖然聚焦在立美與秀蘭之間的鬥智攻防,但劇中,立美、秀蘭與立美的父親,這三人間的關係裡,牽纏的中老年人情感需求,與子女怎麼處理長輩情感關係,更讓我有感,明(2025)年起,台灣就進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有一人超過65歲,這樣的家庭議題,將不再少見,如果你的父母想談戀愛,你會怎麼處理?
Thumbnail
從我孩提時代,賀歲片一直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件大事,當年最精彩的電影總會是在農曆新年推出,這和過年買新衣一樣,成為一年最期待的事。賀歲片除了當代的文化氛圍,更是社會民情和價值觀的一個指標。陳詠燊導演的《飯戲攻心2》,以兩餐飯作為主軸,細緻地將我們帶入家庭、愛情與自我認同的深思中。
「致全力以赴,卻依舊不完美的俗人們」 致各位俗人們,請不要排斥命運帶來的驚喜與驚嚇,讓我們繼續在人生舞台中哭哭笑笑,請相信,發生的一切都是好的!
Thumbnail
「我們把琦琦趕出去,好不好?」女朋友的阿爸這樣問大女兒。 二〇一二年的農曆年節過後,我與女朋友才剛剛確定關係一、二個月;而女朋友的阿爸漸漸意識到我和女朋友的關係似乎不單純,於是便在某個女朋友的女兒們放學回家的午後時光,刻意地帶她們倆去買糖果、餅乾和飲料,讓她們看卡通,然後出其不意地拋出這個提問。
Thumbnail
希望媽媽就像愛孩子一樣,能把自己放在世界的第一位來疼愛。
時隔多年,終於將第一季的俗女養成記看完了。 從小嘉玲到大嘉玲的成長,好像看見了每一個女生在成長過程中與社會的拔河拉扯,要乖?要成為賢妻良母?要找個好人家嫁?不能太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太有自己的樣貌,所有的一切都不能只是「我覺得」。 但又有誰打從心底問過,那樣的淑女真的快樂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第九封 生命的意義不只存在於愛情 看看身邊的人事物,你所擁有的美好 意義不只有存在愛情裡
Thumbnail
《我的出走日記》第五集影評,在這集的尾聲,美貞說,她不討厭也不喜歡父母,但她討厭哥哥跟姊姊。因為覺得媽媽總是因為子女而不幸福,所以如果自己遇到不好的事,絕對不能讓媽媽知道。看到這裡,不禁想起媽媽的那段自言自語,如果他們都能互相說出口,那美貞會不會不感到這麼孤單,媽媽會不會不被孩子們誤解。
Thumbnail
母親是舊社會裡的童養媳,因故改嫁給我的外省老兵老爸之後,慢慢地從寄人籬下到開始擁有了自己的一個落腳處。一輩子困在一個小地方的人心胸不甚開闊,尤其是我母親,芝麻綠豆的事看得比天還大,不開心的事可以記上好幾年。   如同電視劇裡的情節,在童養家庭裡有許多人與事也不是好相與的。雖然改嫁給了我爸,母親
Thumbnail
電影《惡女》的劇情,雖然聚焦在立美與秀蘭之間的鬥智攻防,但劇中,立美、秀蘭與立美的父親,這三人間的關係裡,牽纏的中老年人情感需求,與子女怎麼處理長輩情感關係,更讓我有感,明(2025)年起,台灣就進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有一人超過65歲,這樣的家庭議題,將不再少見,如果你的父母想談戀愛,你會怎麼處理?
Thumbnail
從我孩提時代,賀歲片一直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件大事,當年最精彩的電影總會是在農曆新年推出,這和過年買新衣一樣,成為一年最期待的事。賀歲片除了當代的文化氛圍,更是社會民情和價值觀的一個指標。陳詠燊導演的《飯戲攻心2》,以兩餐飯作為主軸,細緻地將我們帶入家庭、愛情與自我認同的深思中。
「致全力以赴,卻依舊不完美的俗人們」 致各位俗人們,請不要排斥命運帶來的驚喜與驚嚇,讓我們繼續在人生舞台中哭哭笑笑,請相信,發生的一切都是好的!
Thumbnail
「我們把琦琦趕出去,好不好?」女朋友的阿爸這樣問大女兒。 二〇一二年的農曆年節過後,我與女朋友才剛剛確定關係一、二個月;而女朋友的阿爸漸漸意識到我和女朋友的關係似乎不單純,於是便在某個女朋友的女兒們放學回家的午後時光,刻意地帶她們倆去買糖果、餅乾和飲料,讓她們看卡通,然後出其不意地拋出這個提問。
Thumbnail
希望媽媽就像愛孩子一樣,能把自己放在世界的第一位來疼愛。
時隔多年,終於將第一季的俗女養成記看完了。 從小嘉玲到大嘉玲的成長,好像看見了每一個女生在成長過程中與社會的拔河拉扯,要乖?要成為賢妻良母?要找個好人家嫁?不能太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太有自己的樣貌,所有的一切都不能只是「我覺得」。 但又有誰打從心底問過,那樣的淑女真的快樂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