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台灣攝影首部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最初的一撮,清末民初的台灣近代史
展覽英文名:Hold the Mirror up to His Gaze(2021)

展覽英文名:Hold the Mirror up to His Gaze(2021)

台灣的第一張照片,是在19世紀拍下的,拍攝者是旅居於廈門的攝影師聖朱利安休愛德華茲,他在1869年拍攝了一張工人們挖掘熱蘭遮城遺址的照片,也成為珍貴的台灣攝影初體驗。隨著西方攝影術和殖民文化的興起,兩個世紀下的台灣透過照片稍稍還原了我們對於祖先和過去的記憶,透過比繪畫文學更一目了然的老照片。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一八六九~一九四九」是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推出以台灣歷史老照片為主的首部曲,展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的600多幀珍貴上個臺灣的影像,同時也請九位當代藝術家透過創作詮釋展覽脈絡,是個疫情間可惜又難能可貴的臺灣攝影展。

raw-image
raw-image

台灣近幾年對於設計與藝術逐步重視,雖然先少人知,但依舊有著遊走國際海內外名堂的創作者、專家學者。雖然攝影這一塊還未端上檯面跟各國攝影師一較高下,但也逐步摸索自我的風格。受日本殖民時代的影響,攝影在台灣日治時期下逐漸發展,發展了多間「寫真館」。

在清朝政府為割讓台灣時,就有許多歐美攝影師和商業人士透過來台考察,用照片和文字記錄下來當時台灣的狀況,知名的如:約翰湯姆生的《十載遊記》、法國于雅樂《福爾摩沙之歷史與地誌》等。

raw-image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一八六九~一九四九」這個台灣攝影展名稱,取於約翰湯姆生在1875年出版的書籍《十載遊記》中一段話:「我一直小心翼翼的把鏡子舉起,迎上他的凝視……」

鏡子指得是當時的相機鏡頭,而他的凝視則表示著西方讀者,可以說是當時殖民政權和先進國家透過鏡頭語言去詮釋一個未知和異國風景,這也可以說是當權者透過當時先進的攝影技術控制西方民眾對於他國的視覺想像、如同我們現在透過媒體與網路了解世界一般。

raw-image

展覽會場因為疫情的關係所以參觀者很少,動線方面是以一個個獨立的展間為主,不以單純的年代或攝影技術或拍攝種類做歸類,而是以像是散文郵寄書寫歷史的方式以政治議題、文化和社會中這些一步步構成台灣的影響類別去做子命題的規劃。呈現出台灣的風景攝影、紀實攝影與沙龍和人物照。

並且在一個主題中配合一、二位藝術家的創作,來讓這次攝影史展有更多元的觀點與想像。

在展示方面,本展以蒙太奇的並置呈現臺灣攝影百年間高密度壓縮、共時歷史的狀態。這種展示方式也是一種攝影史書寫策略,包含著對於知識系統的反觀、技術的個人化、以及對於權力主體的質疑與抗議。

raw-image
raw-image

此展嘗試重新檢視全球性的攝影技術與藝術所開展的政治、文化與社會的歷史成因,具體呈現出往返於鏡內、鏡外的「全像」與「潛像」,並迎向主體凝視之間所瞥見的「臺灣」攝影。

一、帝國凝視的慾望折射

西方用攝影展現霸權與地位

這展示1860年代時以亞洲為題材的歐美攝影師拍攝台灣(福爾摩沙)的計畫。這也代表西方帝國對於未知領地的探討與對地理地方知識的索求,就如許多西方人士也考察日本東北地區略同。

這些遊歷和了解該片土地反映了當時強權對於地方勢力的擴張,但也意外地留下許多當時的自然生態與原住民的文化意象,其中很有意義的一點是拍攝到許多現以幾乎同化,台灣平埔族群群的升或照片。這群拍攝的西方人藉由片面認知和照片來宣揚自己的政治意圖和提升對於了解東方的地位。

原住民的狩獵派對,木柵(高雄內門)/創作者:John Thomson(1871)

原住民的狩獵派對,木柵(高雄內門)/創作者:John Thomson(1871)

荖濃溪谷,福爾摩沙/創作者:John Thomson(1871)

荖濃溪谷,福爾摩沙/創作者:John Thomson(1871)

日月潭,南投/創作者:Lai A-fong(1875)

日月潭,南投/創作者:Lai A-fong(1875)

相機的犧牲品/創作者:George Uvedale Price(1895)

相機的犧牲品/創作者:George Uvedale Price(1895)

南岬鵝鑾鼻燈塔,屏東/攝影者不詳(1880-1889)

南岬鵝鑾鼻燈塔,屏東/攝影者不詳(1880-1889)

二、日本殖民與影像治管

統治者的主權和政令宣傳

這主題要表達的是殖民者的影像敘事,也就是統治異地的地方所詮釋的影像製造。透過拍攝照片表達出:佔領、主權、統治得當、帶領殖民地進步等象徵(如同在藝術上讓台灣藝術家入圍日本帝展,表示教化成功)。

1884年發明了相片膠卷和手持相機,使攝影照片開始有大量人們社會與日常生活的一景。全盤西化的日本人利用攝影相片展現殖民視覺化工具,同樣也展現當時明治到大正時「脫亞入歐」的理念顯影。也讓現代的我們看見過去統治者的台灣殖民印象。

明治橋/創作者:臼井寫真館(時間不詳)

明治橋/創作者:臼井寫真館(時間不詳)

台灣和澎湖群島的回憶/攝影者不詳(時間不詳)

台灣和澎湖群島的回憶/攝影者不詳(時間不詳)

正裝排灣族青年男女,屏東三地門/攝影者不詳(1929)

正裝排灣族青年男女,屏東三地門/攝影者不詳(1929)

北門街,臺北/攝影者不詳(時間不詳)

北門街,臺北/攝影者不詳(時間不詳)

嘉南大圳工事寫真帖/創作者:攝影者不詳(1918)

嘉南大圳工事寫真帖/創作者:攝影者不詳(1918)

三、寫真到翕像的視覺文化

被殖民者的反骨,與自我視覺意識

很有意思的是在日本統治下對台灣人開設寫真館有著嚴格的管轄,但從日本國來到台灣的日本人開設照相館和寫真學校卻異常寬鬆,這無法阻止台灣人複製技術的取得攝影方式。

這個主題呈現的是與第二個主題相反,在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呈現出不同於官方或日本相館的人民肖像內容,含有許多台灣人民在官方以外生活的另一面,展現出臺灣獨特視覺文化。也催生台灣人自己的台灣的觀點,中式日式的台風多面向。

肖像照與團體照,楊梅/創作者:吳金淼-金淼寫真館(1935-1950)

肖像照與團體照,楊梅/創作者:吳金淼-金淼寫真館(1935-1950)

男子群像, 鹿港/創作者:施強-二我寫真館(年代不詳)

男子群像, 鹿港/創作者:施強-二我寫真館(年代不詳)

吳其章之子,高雄美濃/創作者:吳其章-明良寫真館(1940-1950)

吳其章之子,高雄美濃/創作者:吳其章-明良寫真館(1940-1950)

新錦雲戲劇照/創作者:張朝目-張寫真館(1932)

新錦雲戲劇照/創作者:張朝目-張寫真館(1932)

霧峰林家生活-頂厝弟子出獵,霧峰/創作者:林草(1905-1910)

霧峰林家生活-頂厝弟子出獵,霧峰/創作者:林草(1905-1910)

四、現代主義攝影

我的理念,邁向攝影師之路的台灣人

1920年後台灣報章雜誌等平面媒體開始普及滲入每個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中,許多學生經過日本寫真學校、相機俱樂部、沙龍展的洗禮下,拍攝照片開始成為一項全新的職業。

間接透過歐美與日本攝影師的創作洗禮,台灣攝影人們開始思索他們按下快門瞬間,那一撮影所要表達的是什麼。誰來拍攝、誰被拍攝、如何拍攝?這邊的主題顯示到在學習到技術後臺灣攝影師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作品是能說話的,同時也參與社會與展現自我的一項表達創作的利器。

酒室風情/創作者:鄧南光(1940)

酒室風情/創作者:鄧南光(1940)

雅美舟下水儀式系列5/創作者:張才(1945-1955)

雅美舟下水儀式系列5/創作者:張才(1945-1955)

一女有所思(人體)/創作者:郎靜山(1924)

一女有所思(人體)/創作者:郎靜山(1924)

相飲/創作者:張才(1948)

相飲/創作者:張才(1948)

蔣宋美齡夫人/創作者:李鳴鵰(1948)

蔣宋美齡夫人/創作者:李鳴鵰(1948)

五、藝術研究

以前/以後,跨世紀的兩方對話

由九位創作者針對展覽的主題做出「補充」,也透過這兩個世紀下的台灣老照片展現出創作,與當代的詮釋,例:以戰爭照片為主軸表達出在台日本兵因遭原民出草而遺體埋藏在山間,或重塑關於日本透過喜多流派的能劇在台演出重現日據時代對台的文化輸出、殖民心理。可以透過紀錄片、照片等方式為整個展覽做出重點整理和一段台灣歷史的註釋。

猶疑:彭瑞麟的兩種攝影取徑/創作者:陳敬寶(2021)

猶疑:彭瑞麟的兩種攝影取徑/創作者:陳敬寶(2021)

槍砲、頭顱與骸骨/創作者:梁廷毓(2021)

槍砲、頭顱與骸骨/創作者:梁廷毓(2021)

囍/創作者:張乾琦(2021)

囍/創作者:張乾琦(2021)

後像1871(行走、快拍與朗誦行動)/創作者:高俊宏( 2020-2021)

後像1871(行走、快拍與朗誦行動)/創作者:高俊宏( 2020-2021)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一八六九~一九四九」是台灣透過實際照片被國際了解的年代,也是第一次被世人看見福爾摩沙島嶼的時候。展覽也展示了許多當時代的紀錄文本、攝影書籍多是日本時代留下的產物,成為了台灣在清與日的統治史一整代記憶。

明明是台灣的照片、台灣的風景,生為台灣人的我卻異樣的陌生,甚至新奇。如以現代一個衣食無缺甚至與西方文明科學相繼不遠的台灣,來回顧台灣這一整段19世紀中末至20世紀中期的攝影,是否間接的如同寫作《十載遊記》的約翰湯姆生等人一樣,帶著未來文明人的傲看待當時候的台灣?該以什麼心情去面對那座最熟悉又陌生的島嶼,也許是這些老照片今後留給這片土地上新舊住民不斷煩惱無攻略的習題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陸坡的圖像文字回收桶
695會員
815內容數
設計、文字工作者 待過中國、曾在日本情色產業、韓國遊戲公司、台灣電視台、夜店工作
2025/05/01
在接近面試尾聲時,面試官問:「那麼林同學,最後我有個問題,想問你在阪海工裡我們除了學科術科外,也很在乎學生的課外活動。目前我們學校的合唱部和管樂部在府內都有不錯的成績。你有加入校內社團的打算嗎?」 「野球部。」 林友達不用思考,一秒就回答。
Thumbnail
2025/05/01
在接近面試尾聲時,面試官問:「那麼林同學,最後我有個問題,想問你在阪海工裡我們除了學科術科外,也很在乎學生的課外活動。目前我們學校的合唱部和管樂部在府內都有不錯的成績。你有加入校內社團的打算嗎?」 「野球部。」 林友達不用思考,一秒就回答。
Thumbnail
2025/05/01
以台灣原民舞蹈團紀錄為出發點的紀錄片《跳進部落的孩子》,敘述關於在國際上成為傑出舞者、編舞者-布拉瑞揚,在多年後選擇回到台東故鄉,成立布拉瑞揚舞團,與非科班出身的原住民青年舞者創作原民群像的當代舞蹈。當同時面對於生活亦舞蹈的原住民舞者,舞團的未來與表演舞者的不確定性,是布拉瑞揚所擔憂與無法捉摸的。
Thumbnail
2025/05/01
以台灣原民舞蹈團紀錄為出發點的紀錄片《跳進部落的孩子》,敘述關於在國際上成為傑出舞者、編舞者-布拉瑞揚,在多年後選擇回到台東故鄉,成立布拉瑞揚舞團,與非科班出身的原住民青年舞者創作原民群像的當代舞蹈。當同時面對於生活亦舞蹈的原住民舞者,舞團的未來與表演舞者的不確定性,是布拉瑞揚所擔憂與無法捉摸的。
Thumbnail
2025/04/28
馬耀對林友達說:「阿迪卡卡,米沙瓦斯 斗 阿尼托 柯 闊瓦。」 「什麼意思?」林友達族語並沒有馬耀他好,他問馬耀,馬耀摸摸他的頭,像哄小孩一樣說:「小時候,我如果害怕,我媽就會這樣跟我說:阿迪卡卡,米沙瓦斯 斗 阿尼托 柯 闊瓦。」 不要害怕,祖靈會幫助你。
Thumbnail
2025/04/28
馬耀對林友達說:「阿迪卡卡,米沙瓦斯 斗 阿尼托 柯 闊瓦。」 「什麼意思?」林友達族語並沒有馬耀他好,他問馬耀,馬耀摸摸他的頭,像哄小孩一樣說:「小時候,我如果害怕,我媽就會這樣跟我說:阿迪卡卡,米沙瓦斯 斗 阿尼托 柯 闊瓦。」 不要害怕,祖靈會幫助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凝視自我: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即日起至2024年8月18日,展出「凝視自我: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展覽。 除了可看到日治時期寫真館攝影家的自我形象、戰後臺灣攝影家自我身影、解嚴後臺灣藝術家的自我影像之外,還有當代藝術家們藉由新媒體科技媒介展現自我樣貌。
Thumbnail
【凝視自我: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即日起至2024年8月18日,展出「凝視自我: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展覽。 除了可看到日治時期寫真館攝影家的自我形象、戰後臺灣攝影家自我身影、解嚴後臺灣藝術家的自我影像之外,還有當代藝術家們藉由新媒體科技媒介展現自我樣貌。
Thumbnail
【隱喻之影・比喻之光】 攝影的光影表現一直是其魅力所在, 拿捏得當即是巨作;拿捏不當即是紀錄。 隱喻也好、比喻也佳, 無所謂好壞,皆為美景。
Thumbnail
【隱喻之影・比喻之光】 攝影的光影表現一直是其魅力所在, 拿捏得當即是巨作;拿捏不當即是紀錄。 隱喻也好、比喻也佳, 無所謂好壞,皆為美景。
Thumbnail
攝影,最基本與最主要的用途便是紀錄。 從底片膠卷到現在的感光元件記憶卡,影像讓時光得以被保留。每一張相片都是是一個瞬間,一趟旅程,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拼圖,讓無法從時光洪流中停下的我們得以回望那些或精彩、或銘心、或虛度的時刻。 在人人手機都有數顆鏡頭的世代,記錄這件事情變得簡單,卻逐漸失去深刻...
Thumbnail
攝影,最基本與最主要的用途便是紀錄。 從底片膠卷到現在的感光元件記憶卡,影像讓時光得以被保留。每一張相片都是是一個瞬間,一趟旅程,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拼圖,讓無法從時光洪流中停下的我們得以回望那些或精彩、或銘心、或虛度的時刻。 在人人手機都有數顆鏡頭的世代,記錄這件事情變得簡單,卻逐漸失去深刻...
Thumbnail
【覆寫真實・臺灣當代攝影中的檔案與認同】 人們認定的真實,究竟是檔案中的歷史過往,亦或當代藝術下無所遁形的寫照。 正如官網介紹中提到的: 「如果紀實攝影為的是揭露(uncover)真實,那檔案導向就像是以『覆蓋(cover)』作為方法來重新書寫真實;覆蓋,一方面所欲表達的是如同檔案機制一般,將事物歸
Thumbnail
【覆寫真實・臺灣當代攝影中的檔案與認同】 人們認定的真實,究竟是檔案中的歷史過往,亦或當代藝術下無所遁形的寫照。 正如官網介紹中提到的: 「如果紀實攝影為的是揭露(uncover)真實,那檔案導向就像是以『覆蓋(cover)』作為方法來重新書寫真實;覆蓋,一方面所欲表達的是如同檔案機制一般,將事物歸
Thumbnail
攝影就是認識過去與現在、自身與國家的一盞大門。 初次造訪第一個台灣的攝影博物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與草山玉溪《世界新聞攝影展》
Thumbnail
攝影就是認識過去與現在、自身與國家的一盞大門。 初次造訪第一個台灣的攝影博物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與草山玉溪《世界新聞攝影展》
Thumbnail
臺灣的模樣主題展,是以台灣過去到今本土的攝影師的作品以公共的臺灣也就是台灣這片土地為主,來做出攝影展覽安排,這也是一個全新嘗試會整臺灣攝影史研究中一種思考模式,不以攝影家為主體而是嘗試用台灣的角度去看歸類,也是在「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後台灣攝影的延續。
Thumbnail
臺灣的模樣主題展,是以台灣過去到今本土的攝影師的作品以公共的臺灣也就是台灣這片土地為主,來做出攝影展覽安排,這也是一個全新嘗試會整臺灣攝影史研究中一種思考模式,不以攝影家為主體而是嘗試用台灣的角度去看歸類,也是在「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後台灣攝影的延續。
Thumbnail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一八六九~一九四九」是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推出以台灣歷史老照片為主的首部曲,展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的600多幀珍貴上個臺灣的影像,同時也請九位當代藝術家透過創作詮釋展覽脈絡,是個疫情間可惜又難能可貴的臺灣攝影展。
Thumbnail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一八六九~一九四九」是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推出以台灣歷史老照片為主的首部曲,展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的600多幀珍貴上個臺灣的影像,同時也請九位當代藝術家透過創作詮釋展覽脈絡,是個疫情間可惜又難能可貴的臺灣攝影展。
Thumbnail
經歷了80多年曾作為「臺灣航業公司」與「臺灣省公路局」的大樓建築,最後是以「交通部公路總局」之名,經認定為古蹟後經過27個月包括外觀復原與內部修復後,特別是還原了已被拆除的屋頂塔樓部分以「原貌復原」的主要策略,轉身以「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華麗轉身......
Thumbnail
經歷了80多年曾作為「臺灣航業公司」與「臺灣省公路局」的大樓建築,最後是以「交通部公路總局」之名,經認定為古蹟後經過27個月包括外觀復原與內部修復後,特別是還原了已被拆除的屋頂塔樓部分以「原貌復原」的主要策略,轉身以「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華麗轉身......
Thumbnail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綠瓦黃磚構築成的興亞式建築 今年四月台北市再添一個老建築博物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and Images, Taipei)。 如果你是老台北人,應該對這座位於忠孝西路與懷寧街街口的建築有點印象。
Thumbnail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綠瓦黃磚構築成的興亞式建築 今年四月台北市再添一個老建築博物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and Images, Taipei)。 如果你是老台北人,應該對這座位於忠孝西路與懷寧街街口的建築有點印象。
Thumbnail
影像與文字的記憶,看見那不熟悉的世界,目前尚未走訪過東南亞等地,透過書籍看見文化之間的關聯,似乎人與人之間,沒有地理的隔閡,而是相互的牽絆,作者花十年的時間走訪了東亞,留下了珍貴的影像紀錄,那是我們未曾出生的年代,但透過影像開啟了我們的記憶。
Thumbnail
影像與文字的記憶,看見那不熟悉的世界,目前尚未走訪過東南亞等地,透過書籍看見文化之間的關聯,似乎人與人之間,沒有地理的隔閡,而是相互的牽絆,作者花十年的時間走訪了東亞,留下了珍貴的影像紀錄,那是我們未曾出生的年代,但透過影像開啟了我們的記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