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上旬起,因斋戒月期间的阿克萨清真寺(Al-Aqsa)冲突、东耶路撒冷的谢赫·贾拉(Sheikh Jarrah)定居点争议,巴以双方再次站上了交火擂台,在舆论、人民、军火等场域,展开了新一轮博弈。
5月10日,实际控制巴勒斯坦加沙地带(Gaza)的哈马斯武装率先出击,向以色列发射了超过150枚火箭弹,后者则回以空袭。双方冲突在5月12日进入白热化阶段,哈马斯追加发射850枚火箭弹,以色列则开始了大规模空袭。有鉴于双方火力差距过于悬殊,哈马斯已于5月13日提出停火要求,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显然不愿应允,以致冲突发展为眼下加沙地带单方受袭的惨剧。
倘若不诉诸道德评价,单就以色列何以胜出的条件分析,“铁穹”(Iron Dome)防空系统的存在堪为关键。哈马斯的火箭弹虽抢得发射先机,却多被以色列的“铁穹”拦截,仅余几枚在“铁穹”待发弹消耗完毕后,成功躲过被截命运,辗转落入以色列境内,酿成平民伤亡。但其规模与以色列对哈马斯造成的损伤相比,仍是不可同日而语。
眼下以色列暂无收手意愿,加沙战场的星火短期之内恐难停歇。而铁穹此次表现不只为以色列争取到战术优势,也吸引了远在东亚的台湾注意,不少台媒纷纷探讨部署“铁穹”的实战可能,甚至建议政府可通过美国与以色列的特殊友好关系,循管道购入。如此论断,显然既对“铁穹”的真实效用一知半解,更对台海的战略实况无从体察。
“铁穹”系统的特殊限制
首先,“铁穹”此次表现确实亮眼。综观哈马斯射出的1,700余枚火箭,其中约有1,200枚因质量不良提早落在加沙无人地带,未能进入以色列领空,剩余的500余枚火箭,则有90%到95%左右受到拦截。故冲突发生至今,巴勒斯坦一方有超过200位平民与武装份子死亡,上千人受伤,一万余人流离失所,而以色列一方仅有9位平民与1位军人死亡,另有不到600人受伤,物产损失亦是极其轻微。
然而“铁穹”要能完美发挥效力,须符合几大条件。第一,“铁穹”属于末端防御系统,仅能拦截射程70公里内的火箭与炮弹;第二,“铁穹”设计之初,为了压低成本与提高同时拦截目标数,采用了毫米波雷达导引头技术,因此极难追踪拦截高机动目标;第三,“铁穹”发射架仅有20发的容量,装填时间亦较长,无法应付短时间内的大规模炮火轰击。
综上所述,“铁穹”之所以能自2011年起,便在应付哈马斯火箭弹上交出漂亮成绩单,关键乃是:对手是哈马斯,而非正规军。哈马斯的驻地加沙缺乏战略纵深,且哈马斯受限经费与技术,使用的是自制的卡桑火箭弹(Qassam rocket),其射程至多16公里,缺乏弹道修正与高机动能力,“铁穹”应付起来自是得心应手。倘若面对伊朗“流星3”(Shahab-3)或沙特“东风3”(DF-3A)等中远程导弹,以色列另有“箭-2”导弹可加以拦截。
换言之,在强敌环伺的以色列国防体系中,“铁穹”乃是为应对哈马斯而打造的低成本防空系统,拦截弹单发成本仅有4万美元,全系统的成本也只要5,000万美元,相较于单发导弹动辄超过400万美元、系统要价上亿的“爱国者”(MIM-104 Patriot)来说,“铁穹”的物美价廉不言而喻。
台湾诡异的武统想象
然而“铁穹”的前述条件,注定难被广泛应用,故其尽管价格实惠,时至今日仍少有国家采购。台湾虽展现出极大兴趣,但台海条件便不属可用范围。
首先,跨越海峡而来的火箭或炮弹,射程皆在150公里以上,远远超越“铁穹”所能适用的拦截范围,倘若以色列当真不顾国际情势与中以关系,将“铁穹”系统售予台军,其作用也仅止于拦截部队登陆后,于岛内发射的火箭与炮弹。但若战事发展至此,“铁穹”再能防空,又有何意义?
其二,“铁穹”拦截哈马斯土制火箭弹或许绰绰有余,但面对解放军诸多高机动能力、火力迅猛的正规军装备,便只能徒呼奈何。且尽管“铁穹”强于卡桑火箭,一旦哈马斯使出“火箭雨”战术,“铁穹”仍偶会因填充不及等因素,错放漏网之鱼,以致酿成伤亡。故在战略层次上,“铁穹”更大程度是发挥了心理意义:让以色列国民因有防空系统而心安,以及避免哈马斯有恃无恐,以平民性命要挟以色列让步。
要而论之,以色列虽多以“军国主义”形象示人,但其亦明白军火的存在意义:恫吓胜过击打,外交重于战事。面对建国初期的阿拉伯联军,其虽以优势火力压制,却从未放弃与各国建交的可能,就算让步亦再所不惜,例如其为与阿联酋建交、打入海湾君主国社交圈,便放下过往坚持,同意美国军售阿联酋F-35战机。即便坐拥百万军火,以色列亦深知在长远战略上,化敌为友的成本低过永远对峙。
然而台湾在管控台海风险上显然缺乏类似思维与能力。面对军事议题,台湾或许远离战乱年代甚久,已不知和平可贵,故不时出现荒谬言论,从大学教授的“无人机巡航说明大陆经济不行,接下来要派纸飞机了”,网红引发疯传的“只要这个岛上有1万人都能在7公尺以外用手枪打中敌人胸口,我欢迎你来台湾当特首看看,来一个我们打爆一个”,到此次幻想能用全然不合适的“铁穹”保台,林林总总、多不胜数。如此滑稽背后反映的,是对战火烟硝的无感,以及对伤亡离乱的冷漠,故而方能轻松调笑、自我催眠。
此外,台湾社会近年配合美国起舞,已迷失对部署军火的止战初衷,诸如“刺猬岛”这般自杀提议,竟也动员媒体拍手叫好,虽满足内部的“美国挺台”选票市场,却浑然不觉两岸互信已行到危险边缘。如今欲购“铁穹”,为的也不是阻止战火爆发,而是要帮玩火的自己多买一份保险,好能玩得更肆无忌惮、淋漓痛快。
眼下的台湾若要真和平,需要的恐怕不是“铁穹”或“爱国者”这般外物,而是重建互信的意愿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