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讀書心得要繼續前進幾個章節,覺得這本書比較屬於面對財富的哲學心態。告訴大家如何在面對金錢的時候不要被金錢所迷惑,懂得什麼是心中的界線,拿捏要得宜。
大綱
第三章,貪得無厭
(1)古普拉的成功與失敗
(2)馬多夫與龐氏騙局
(3)沒有理由為了自己沒有、不需要的事物,賭上自己擁有
(4)最困難的理財技能是實現目標後停止繼續追逐
(5)社會比較正是問題核心
本篇的podcast收聽連結: https://sndn.link/willyfc5566/Q8YuLW
1.第三章,貪得無厭
第三章的標題是講貪得無厭,當然自古以來貪得無厭的故事有很多,作者也許了幾個小案例,目的是為了跟大家說明,人生最困難的事不是只是追求財富,最難的是當你追求到了財富卻很難停止在追尋下去,而追尋財富的本身就是一種冒風險。
(1)古普拉的成功與失敗
作者提到一個印度人古普塔,他出生在印度還是一個孤兒,他的人生起跑點是屬於看不到的那種,低到一個不行的階級,但是因為他的努力從這個起點爬到了全球著名的麥肯錫顧問公司的執行長的職缺。
退休後還跟比爾蓋茲一起推動慈善事業,到了2008年身價還到一億元,同時也是高盛銀行的董事。
但是他犯了一個錯誤,巴菲特於2008年打算投資高盛銀行度過金融危機,但是古普塔利用董事會的職權知道了這個消息,他告知其他經理人先提前卡位股票,作了一筆痛快的內線交易,獲利一千七百萬元美元,但是他被抓包了,被抓到監獄中,人生毀於一旦。
心得:到底是什麼遮蔽了我的雙眼,我擁有了全世界卻想要得更多?是我的不滿足還是我的貪心凌駕了理智?
我覺得他已經是個很聰明的人,但聰明的人往往會覺得自己作的事情都是天衣無縫,不會被抓包,但事實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我覺得是不是曾經很苦、很窮過的人會對於金錢的慾望更強烈?當然我覺得這樣的講法是以偏概全,但不可否認的是古普拉是真的很厲害的一個人,可以從底層爬到世界的高位,但又從這個位置跌落神壇。
其實這個就是一個界線的問題,我想他在作內線交易的時候未必是真的很想要那些錢,另一種推測是想挑戰自我,金錢只是分數。當然我不是他,搞不好他真的很愛錢也不一定,但我以為如果是我這麼有錢,我不會鋌而走險作非法的事情,那些錢光買些定存股、ETF就足夠一備子的生活。
科普一下古普塔,參考維基百科,他高中畢業後,在印度理工學院的入學考試中排名全國第 15 位。後來進入了哈佛商學院。
2010 年 10 月 26 日,美國檢察官辦公室對 Gupta 提起刑事訴訟。他在紐約市被聯邦調查局逮捕,並表示不認罪。
同一天,他以1000萬美元的保釋金獲釋。古普塔的律師寫道:“任何關於拉賈特古普塔從事任何非法行為的指控都是毫無根據的......他沒有交易任何證券。
2012 年 6 月 15 日,Gupta 被判犯有三項證券欺詐罪和一項串謀罪。2012年10月24日,古普塔被判處兩年監禁。
(2)馬多夫與龐氏騙局
另一個故事是一位證券投資公司的老闆馬多夫,專們作股市中造市這個腳色,就像台灣的一些投信的工作一樣。但是他開始作股市的場外交易,用廉價的方式執行交易,賺取股票交易過程中的買賣利差,這個就是詐欺的行為。
書上只有寫他作造市,不過我沒有很明白他的涵義,還有所謂的詐欺,因此調查一下。
科普一下馬多夫,參考維基百科,他是美國前納斯達克主席,後開了自己的對沖基金公司,馬多夫對沖避險基金,作為投資騙局的上市公司。
他因為設計一個龐氏騙局,令投資者損失500億美元以上,其中包括眾多大型金融機構。馬多夫的騙局是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等機構的監管之下長期運作而未被察覺。
參考investopedia的
介紹,個人整理
他實施了歷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在至少 17 年以上,從上千個投資者中騙取了數百億美元。
他還是電子交易的先驅和 1990 年代初期納斯達克的主席。他於 2021 年 4 月 14 日死於獄中,同時因洗錢、證券欺詐和其他幾項重罪服刑 150 年。
馬多夫開了一間投資公司,所謂幫客戶進行交易,麥道夫只是將客戶資金存入一個單一的銀行賬戶,他用來支付想要套現的現有客戶。他通過吸引新投資者及其資本為贖回提供資金,但在 2008 年底市場急劇下跌時無法維持欺詐行為。
馬多夫明顯的超高回報讓客戶很心動。但實際上他只是將他們的資金存入銀行的一個賬戶。
當客戶希望贖回他們的投資時,麥道夫用新資本為支出提供資金,他通過令人難以置信的回報和投資者的信任來騙取財富,當然所謂的新資本就是新進的投資者的資金。
馬多夫創造了一個受人尊敬和慷慨的名聲,通過他的慈善工作來吸引投資者。他還欺騙了一些非營利組織,其中一些組織的資金幾乎被耗盡,包括和平基金會和全球婦女慈善機構 Hadassah。
馬多夫對投資者的可信度基於以下幾個因素:
他的主要投資組合看起來是對對藍籌股投資,讓人覺得很安全。他的回報很高(每年 10% 到 20%)。華爾街日報有去才訪他,他說SPY 在1982到1992這十年間的平均年回到也是16.3%。 他聲稱通過一些投資策略去保護他的投資部位。
有個記者訪問他,他說:「I had more than enough money to support any of my lifestyle and my family's lifestyle. I didn't need to do this for that" "I don't know why.」
「I thought I could extricate myself after a period of time. I thought it would be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but I just couldn't.」
「Everybody was greedy, everybody wanted to go on and I just went along with it.」
大意是說,我有足夠的金錢過生活,我不用作詐欺這件事,但我不知道為什麼,我以為很短的時間就會結束這件事情,但我脫不了身。
每個人都很貪婪,每個人都想繼續前進,而我只是順其自然。
心得:人的貪慾真的是很可怕,看完這個故事之後,讓我深深的覺得這跟吸毒沒有兩樣,當你知道你作的事情是錯的,但你停不下來,因為木已成舟,只能這樣繼續下去,雙眼的空洞就只能所謂的順其自然。
(3)沒有理由為了自己沒有、不需要的事物,賭上自己擁有、不可或缺的事情
心得:努力賺錢投資固然重要,但是當你在想要更多東西的同時要明白,同時你也在承擔一些負擔,例如失去時間去做工作,或冒著更大的風險把錢拿去放在波動性更高的股票。
例如最近航運股就很紅,每個群組都在討論航運,但航運的波動性較高,從幾十元的股票漲到上百元,很難不讓人心動,這種FOMO的心態是不是會讓人失去理智?忘了是不是股價有泡沫的可能?
當然這個就是一種個人取捨,因為沒有人知道未來的狀況會怎樣,但是當拿出一筆錢去做高風險投資的時候就要能理解當局勢反轉也是會有賠錢的時候。
我們知道當眾人都認為某個東西有題材一窩蜂去作的時候,這意味得有泡沫出現。如果只是小錢去玩玩還好,但是就怕你無法自拔跟馬多夫一樣,我想停啊!但我停不下來,我只是順其自然快樂得把錢錢投進去而已。然後錢錢就不知道為什麼不見了。
(4)最困難的理財技能是實現目標後停止繼續追逐
心得:這件事情超難得吧,因為這意味著要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多少?但老年會有健康問題,會有子女養育問題都需要錢,於是乎我們就像跨父追日,追逐的金錢。
(5)社會比較正是問題核心
人比人氣死人,最常出現就是比薪水比身家,甚至比對帳單,網路上比比皆是,問題是別人的是別人的,不會是你的,你的也不會是別人的。比來比去只能讓自己感到氣餒跟沒信心而已。
人跟自己比較,努力讓自己比昨天更好。努力勇於承擔合理能接受後果的風險去換取可以預期的成果,一點一點的累積成就。
操勞的同事
有時候看到晚上同事加班還在辦公室趴著睡就覺得,如果大家不是為了生活也不至於這麼辛苦,當然生活總是辛苦的,無外乎就是好好能夠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同時也要知道除賺錢生活外,還有什麼是自己興趣的。
這個是我podcast愛好者社團中的創作者,製作人是伊甸基金會的成員。主持人是楊月娥,她的故事真讓人動容,我想分享這個故事,因為呼應【比較】這件事情。
她是一位照顧者,媽媽年輕的時候應該是個精明的人,但年老時常對子女精神虐待,例如要他們小孩馬上回家簽放棄繼承遺產的同意書。
但媽媽有一天生病了,差點要離開人世,但是因為她的兄弟姊妹希望就回媽媽,醫生很努力的把媽媽救回來,但重此只能待在輪椅上,而且無法講話,需要請看護照顧。
而媽媽的意識還是很清醒,常常對月娥姐比出食指死翹翹的動作,意味著她很想死,其實我想想也是,人到如此地步真的生不如死,但月娥姐只能抱住媽媽跟她說祝福媽媽希望她能夠善終,能夠在睡夢中離去。
在這個同時,她的女兒得到了血癌,17歲的年紀,她必須要照顧女兒接受治療。
我舉這個例子作為心得的一部分用意在於,有時候我們人生追求很多的金錢跟物質生活,當你擁有了這些,但卻忘記了一個重要的關鍵,那就是活著,你活著所以所有的物質你可以去體會去體悟。
而當我們老了或病了,這時追求的就不再是錢了而是健康或是善終,能夠平靜沒有痛苦地離開人世,這也許就是最好的人生結局。
人與人的比較永遠都比不完,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與自己作比較,而且努力的計畫好僅剩的人生時光,並且用樂觀的態度面對生命的結束。
請加入方格子會員,免費訂閱本專題。
威利財經角LINE互動群入口連結: https://joy.link/willy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