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相信星座、塔羅、紫微斗數?從心理學角度告訴你

為什麼你相信星座、塔羅、紫微斗數?從心理學角度告訴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明年轉換跑道會更好嗎?」
「年後換工作,有機會加薪升職嗎?」
「天啊好準喔,我就是這樣的人啊!」

這些話你是否覺得很熟悉?每個月、每週或是每天會習慣性看星座運勢,或是在某些人生感到迷惘的轉折點時,會希望透過塔羅或紫微斗數來幫自己找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同步收聽Podcast: EP31
▶️ 點擊連結:https://beceoerica.soci.vip


1.為什麼人會相信算命、心理測驗、塔羅或是星座運勢?

我認為一部分是希望更瞭解自己,以及希望對未來可以有所準備,提醒自己要有心理準備,或是對未知有一些控制感,如果未來真的發生不好的事,也能夠心裡比較釋懷。

另一部分是,也會因為透過這些解析的老師們口語上或文字上的描述,心理上得到一些安慰和同理,好像自己的苦被看見和理解了。


2.人在什麼時候會想要尋求這些協助?

通常都是在你人生沒有方向感,或遇到不順利的時候,個人會去尋求不同的資源去找答案,反而很少是在幸運或開心的時候會想要找。對需要的人來說,不論透過什麼方式找到的答案,都是一個讓自己比較安心的方法。


3.心理學原理:福勒效應

1948年,心理學家福勒Bertram Forer讓多名學生閱讀一段關於描述自我的內容,然後讓每位學生來評斷符合自己性格的描述有幾分,最低0分,最高5分,結果所有參與的學生平均給了4.3分!

也就是說,不同的學生看到同一份性格描述,居然一致認為把自己的性格說得滿準的,準確性高達86%!福勒擔心會有實驗上的偏誤,後來又對不同人群重複進行100次相同的實驗,幾乎每次都得到相近的結果。

因此,通用於一般人的人格描述,一旦用在自己身上,便會讓人覺得非常準確。它解釋了為什麼偽科學,包括塔羅占星、星座運勢或算命、通靈會如此盛行。

個體很容易接受來自他人的心理暗示,並把這種暗示當成是完全正確的信息而深信不疑。因為我們心中想要相信。換句話說,當你想要相信一件事,總可以找到各式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還是可以找到一個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

睡美人的故事也是如此,當睡美人出生的時候被下了詛咒,說十六歲生日時會刺到紡織車而死去,她的父母也因此深信不疑,而當事情真的發生的時候,就更是驗證了這個自驗預言,但有沒有可能這件事其實不一定會發生?


4.優點與缺點

因為了解了星座或塔羅,會跟別人有類似的話題,或許也可以很不錯的社交工具。也可能因為更了解別人不同的特質,有更多的諒解。比如:噢,因為她就是處女座,所以追求完美。

但相對的缺點,如果過於相信也會變成限制自己的一個因素,因為當你眼裡只看到這條路時,就不會有機會去探索其他的可能性。


5. 諮商與這些工具的差別

星座、紫薇斗數比較像是你的個人原廠設定,但諮商比較個人化,強調深入的探索這些重複發生在你生命故事中的議題,當你察覺到這些問題之後,你可以怎麼去面對或處理,且你必須為你的人生及決定負責任。

兩者都可以當作是自我探索和瞭解的方式,如果你認為對瞭解自我和自我成長有幫助,都不失為好的工具,只是不要因為過度相信卡牌或星座所指引的方向,而限制自我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也就是說:不要因為想要相信而相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是不務正業邱總監Erica,我是一位諮商心理師|Podcaster|中英翻譯,在不同的生涯探索過程中,發現分享的正向力量是很大的,透過生活中的經驗還有身邊的人教會我的事,寫成我的心的,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追蹤我的粉專 FBIG

🎧 收聽我的節目:不務正業邱總監Podcast

📪歡迎聯繫合作,請合作邀約來信:beceo.erica@gmail.com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打賞,在左下方幫我拍手鼓掌,讓我有更多創作的動力!也歡迎你到我的IG、臉書逛逛,或收聽我的 podca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vatar-img
不務正業邱總監/邱意婷諮商心理師的沙龍
65會員
76內容數
從我的生涯經歷,以及我曾經訪談過的人物,還有書籍的閱讀,對生涯探索有更多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 今天工作時,和個案聊到每段人生經歷和做過的工作,如果可以不在意別人的眼光,那就只是一段段有意義的時光。 ⁡ 「走過的路不會白費」,這句話可以完全體會的人,多半是要有些年紀(我認為至少要25歲以上),才會真的有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 從我開始做不務正業邱總監這個專頁後,就在想我曾經學過的這些專業
「你家裡一定很有錢,才可以出國念書吧!」、「在國外一定過得很爽,沒什麼壓力吧!」、「花了這麼多錢,那你英文應該很厲害吧!」 以上這些言論,或許是身為留學生的你曾經聽過的,但聽到時或許也覺得心裡挺不平衡的話。或許並沒有生活拮据,但在海外生活的辛苦,唯有你真的親身經歷過,才能懂得那種辛苦。 回想自己曾經
⁡ ⁡ 這一週追了《台北女子圖鑑》到第五集,覺得沒有太深的感觸。並不是因為南北偏見的大戰,而是「想成為怎樣的自己」,這個出發點好像很薄弱,好像只是想「成為像台北人的樣子」,但不知道為什麼? ⁡ 雖然我也是北漂族,但對主角從一開始追求成為台北的一份子,到越高的職場或社會地位,卻越覺得空虛。 ⁡ 所以這
⁡ 今天工作時,和個案聊到每段人生經歷和做過的工作,如果可以不在意別人的眼光,那就只是一段段有意義的時光。 ⁡ 「走過的路不會白費」,這句話可以完全體會的人,多半是要有些年紀(我認為至少要25歲以上),才會真的有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 從我開始做不務正業邱總監這個專頁後,就在想我曾經學過的這些專業
「你家裡一定很有錢,才可以出國念書吧!」、「在國外一定過得很爽,沒什麼壓力吧!」、「花了這麼多錢,那你英文應該很厲害吧!」 以上這些言論,或許是身為留學生的你曾經聽過的,但聽到時或許也覺得心裡挺不平衡的話。或許並沒有生活拮据,但在海外生活的辛苦,唯有你真的親身經歷過,才能懂得那種辛苦。 回想自己曾經
⁡ ⁡ 這一週追了《台北女子圖鑑》到第五集,覺得沒有太深的感觸。並不是因為南北偏見的大戰,而是「想成為怎樣的自己」,這個出發點好像很薄弱,好像只是想「成為像台北人的樣子」,但不知道為什麼? ⁡ 雖然我也是北漂族,但對主角從一開始追求成為台北的一份子,到越高的職場或社會地位,卻越覺得空虛。 ⁡ 所以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