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拿銅牌可能比奪銀牌更快樂?從心理學看東奧,反思「期望」與「成就」的關係

每周一篇文章的讀書會心得報告摘要與筆記,主要段落分成:
1. 為什麼選這篇文章分享?
2. 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3. 內容重點
4. 心得

為什麼分享這篇文章?

  • 了解情緒背後的心理學,思考如何應用於平時的工作與生活情境中

作者想表達甚麼?

  • 得到金、銀、銅三種獎牌的選手中,誰會是最快樂的那一個?背後原因為何?
  • 一個人如何主觀看待他的成就,比成就本身更能影響情緒

重點內容

反事實思考(Counterfactual thinking)
  • 《心理學原理》
  1. 「美國心理學之父」的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
  2. 1892 年寫進的悖論
  • 一個人會因為他是全世界第二名的拳擊手或划船手,對自己感到羞愧而死
主要是因為,只差那麼一個他就能打敗了所有人
  • 他一心只想打敗第一名,若沒做到,其他的勝利對他來說根本什麼都不是
  • 心理學概念「反事實思考」(Counterfactual thinking)
  1. 人們會把客觀成就和「應該得到的成就」進行比較
  2. 不停提出「假如...」或是「如果可以...就好了」這類的想法
「差一步就能打敗第一名」
  • 對銀牌選手來說
  1. 比賽前的選項是銀牌跟金牌
  2. 獲得第二名的銀牌後,會一直想自己與金牌的差距,想著「我應該可以拿金牌的」
  • 對銅牌選手來說
  1. 比賽前的選項是奪牌或是完全沒有獎牌
  2. 因此當拿下銅牌後,會更聚焦在「哇我得到獎牌了」這件事情上。
  • 從結果來看
  1. 雖然得到第三名,銅牌選手會更聚焦在「自己達成的成就」上
  2. 開心程度勝過聚焦在「與冠軍差距」的銀牌選手。
表情騙不了人,銀牌選手通常難掩失落
將理論用更科學化的方式呈現
  • 將 1992 年巴賽隆納奧運頒發獎牌儀式,以及宣佈冠軍當下的影片播給大學生看
  • 請學生們依據得牌選手們的表情和動作評分其情緒
1 分為「痛苦」,10 則為「狂喜」。
  • 在學生們的評分中,宣布名次的當下
  1. 銀牌選手的平均分數為 4.8 分
  2. 銅牌選手則高達 7.1 分
  • 在授牌儀式時
  1. 銀牌選手分數為 4.3 分
  2. 銅牌選手則是 5.7 分
  • 奪下第三名的選手看起來都比第二名還要開心。
2006 年,舊金山州立大學也做了類似的研究
  • 搜集了來自 35 個國家、84 名運動員三個時刻的影片素材
  • 分別為比賽後、獲獎時,以及站在頒獎台上拍照時
  1. 沒有一位銀牌選手在比賽後的當下露出笑容
  2. 更有 43% 露出傷心情緒、29% 則是面無表情。
  • 進一步分析了選手分站在頒獎台上的表情和臉部細節
  1. 金牌和銅牌的笑容都是很真誠的
  2. 證據包含嘴角向上拉伸的微笑肌肉,以及抬高臉頰、縮小眼瞼和產生魚尾紋等
  3. 明顯可以看出銀牌選手多是露出「禮貌微笑」,顯示他們心中「不是真正的快樂」
一個人如何主觀看待他的成就,比成就本身更能影響情緒
  • 假設 A 被加薪 5%,B 被加薪 10%
  1. 客觀上,B 會感到更開心
  2. A 本來只預期加薪 3%,最後竟得到了 5%
  3. B 原先預期要加薪 15%,卻只得到 10%
  • 兩人的快樂程度就會出現反轉,A 勢必會顯得更高興。
  •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降低期望來減少自己的失落感
  • 對運動選手來說
  1. 他們需要更多的「期望」來激勵自己
  2. 撐過日複一日的高難度訓練、產生強勁動力
  3. 得知和期望只有一步之遙時,失望和難過的情緒就會更凸顯。

個人心得

一個人如何主觀看待他的成就,比成就本身更能影響情緒
  • 幸福與痛苦都是比較出來的
  • 心態很重要
  1. 樂觀:再接再厲,下次努力
  2. 悲觀:能力就這樣了
  • 預期心理帶來情緒的影響
  1. 高標準與目標,代表背後自律的毅力與努力
  2. 降低標準或目標,以減少未達標時的失落感
  • 成敗歸因:避免用外在因素來掩飾自身能力的不足(成功靠自己,失敗怪別人
  • 盡全力
  1. 知道自己的極限值
  2. 了解與別人的差距
223會員
436內容數
一位在因緣際會之下,動了想去紐西蘭的念頭,卻陰錯陽差跑到澳洲打工度假的背包客。 脫離台灣世俗的期待,踏上打工度假的不歸路,第二人生正式在澳洲啟航。 如果人生很短,那青春就是短暫一瞬間,屬於你的第二人生,下一站在哪呢?還沒開始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歡迎來到我的澳洲故事館,分享我在澳洲的旅程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