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記憶猶新,幫自己記錄這三年做了哪些事,供未來追憶之用。其次,從紐西蘭回來後,順便提醒自己,有哪些內容可以考慮添加到履歷與自傳當中。
一年實習養成計畫
三陽會吸引我的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是用人主管有安排為期一年的實習計畫,涉及的單位從企劃、設計、研發、開發、生管、售服、各個製造單位。一來是透過實習,了解產品開發會涉及的單位、流程與文件;二來是針對各領域的專業知識有粗略認識,以便未來專案運作時方便溝通;三來透過實習走訪各單位,幫新進人員的我們建立人脈,認識未來工作業務上可能會遇到的窗口。
每周一次的讀書會
雖然叫讀書會,實際運作則是文章心得分享會,每周會舉辦一場,讓我們用5到10分鐘做分享與討論。新人們每周各自從網路找一篇自己有興趣的文章,用PPT或是WORD寫成摘要,並思考如何用在機車產業或公司上。
希望培養我們追蹤新知與時事的習慣,思想不要被機車產業給侷限,而是反過來思考:該如何將文章提到的這些新事物、新觀念融合到實務上。
另外,訓練我們抓重點與表達的能力,了解公司與單位偏好的報告方式。
直到本土疫情爆發第二波大規模的感染,公司內部無一倖免的狀況下,才停止了為期一年多的的讀書會。
PMP制度規範的建立
配合主管要求,被交辦將PMI專案管理的那套PMP系統,導入到三陽本身專案管理的方式。(延伸閱讀:國際專案管理師PMP)
一邊研讀PMP教材,一面研究公司ISO規範,然後思考如何將現行的專案制度與PMP制度融合,而不是生硬的將三陽行之有年的新產品開發流程,套用到PMP架構上。
不論是現行規範的融合,還是將大相逕庭的制度簡化成原則與框架,抑或是現行制度未考量到的層面做補強,都有各自需要討論、妥協以及自由發想的地方。
最終用了半年時間,建立起PMP的雛形架構,以及各個子計畫書的原則與規範。
為產品與專案服務
上面提到的都是階段性的任務,機車產品專案才是我們單位的主線。就如網路上常看到的專案金三角-時間、成本、品質的控管,就是我們在做的事。目標就是控管成本,將機車產品照著目標計畫推到量產上市。
礙於以往沒有一個單位看到新產品專案的全貌,因此我是單位第一位真正從「零」到一走過一輪新產品開發流程,開始參與市場分析、規格訂定、造型發展等等流程,目的是為了在傳統「瀑布式」專案下,確保每個接棒的部門,不會因為前一個交付節點沒有銜接好重點,讓承接的單位偏離產品企劃的主軸方向。
因此除了為專案管理的金三角服務外,我比其他人更多了一項任務-確保產品企劃主軸在每個專案階段,沒有發生離題或失焦的情況。
破除產業框架與產業迷思
當我們死盯著競爭對手不放,就很容易忽略外在環境的變化,要是我們能提前抬頭發現前方等著我們的是懸崖,那麼我們就不需要隨之起舞,掉入競爭者發起的賽局中自尋死路。
將眼光放寬,檢視機車以外的產業趨勢,像是汽車、移動載具、共享載具、交通、科技等等;將格局拉高,放眼到總體經濟、人口結構、生活型態、消費者樣貌等等;將目光放遠,看國家在經濟、科技、生活各面向的中長期政策走向等等。
為了避免落入產業迷思,以及擺脫傳統的產業框架,除了產品專案外,我的另一項重點業務就是做台灣的總體環境面面觀。
畢竟,機車產業的發展趨勢,以及預測機車銷量的影響因素,可不會只限於機車產業而已,環保議題、科技發展、政策走向、汽車、載具與交通產業的發展趨勢、總體經濟的好壞、人口結構的推移變化等等,都是影響未來機車走向的影響因子之一。
當我們跳脫藩籬,知道賣電動機車的睿能Gogoro其實是「賣能源」的;知道中油的願景是「能源供應站」,正努力擺脫「加油站」的標籤;知道「電動」車只是「新能源」車的選項之一,而非「唯一」;裕隆集團、和泰集團都在發展除了汽車以外的多角化業務,將觸角轉向「移動服務」與「綠能售電」;知道台塑集團也跨足鋰電池上、中、下游供應鏈;知道台灣不只是缺電,更缺「綠電」…。
了解機車產業以外的諸多資訊,讓我們知道現在正處於怎樣的時代浪潮,台灣又如何順應國際趨勢,不同產業領域的指標性企業與集團,針對中長期的策略布局又是如何發展。
這就是我在做的事,幫助三陽認識機車產業以外的世界,透過公開的質化與量化資訊,建構出台灣的施政方針、總體經濟、人口結構、科技發展等面向的總體環境,以及了解台灣各年齡層的男性與女性,在收入、支出、教育、健康、娛樂、生活型態等樣貌,盡可能掌握消費者的種種輪廓。
最終,重新檢視三陽自身內部的優劣勢,思考該如何擬定順應時代趨勢、滿足市場需求、解決消費者痛點的策略走向、經營方針與機車款式。
結語
總結一下,擔任三年多的產品管理師,我在三陽做了哪些事?
入職第一年,時間幾乎都被機車給塞滿,除了初期的實習與讀書會,工作以外的時間,自己又惡補了許多機車市場的背景知識,並搭配駕照與人口結構做交叉分析等等,讓我在頭一年,不論上下班都過得相當充實(相當累)。
即便是2023年的現在,我仍不時會寫幾篇機車產業觀點的文章,除了分享觀點與看法,也是為了培養自己的商業Sense,並透過機車銷量預測的精準度,來驗證自己設計的預測方法論是可行的。
以上是我在三陽所做的幾個重點項目,基本上就是跟著產品專案在走,空檔做台灣總體環境的研究,下班後有心情再寫幾篇自己對於機車產業與市場的看法與研究。
不過這些日常,或許將在我離職與出發紐西蘭後有所變化,長期追蹤我撰寫機車產業觀點的讀者,未來你們可能要失望了。
不嫌棄的話,展開的《紐西蘭系列》文章,也是可以瀏覽看看,轉換一下心情也是不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