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替代役在地檢署服役,還是澳洲打工採番茄,總能從工作上獲得一些觀點與啟發。在三陽當產品管理師也不例外,本文就來分享我在工作崗位上所收穫的一點心得。
本文將聚焦在心態、觀念與態度等軟實力的著墨上,關於PM的分享,就請各位看官稍安勿躁,等未來敝人再另外發一篇文章做分享。
禮貌與客氣
基本上三句離不開「請、謝謝、對不起」,見到認識的就是打招呼,管他是老闆還是派遣工。許多差不多年紀的,覺得我的禮貌與客氣給人感覺太客氣、太做作、太刻意,也有些人對我是嗤之以鼻,但這概念就跟「伸手不打笑臉人」有一曲同工之妙。
年輕人不在乎,但許多長輩超吃這一套,即便不熟,起碼第一印象就是「至少是個會打招呼的臭小子」。
平時點頭之交的同事,有時候需要請他幫忙的時候,會僅憑這微薄的交集點助我一臂之力;到了後期,有時候別的單位遇到好康、廠商年節過禮,也會想到留給我一份。
至於我有多客氣,偶爾遇到長官與同事請客,即便他們叫我別客氣,我不客氣的極限就是「照平時的習慣」走,吃關東煮、喝無糖茶。
最後的聚餐作為送別會,學長們說要大手筆請吃飯,叫我別客氣,結果我首選平價關東煮!鬧到最後只好妥協挑一間我喜歡的牛排館,點了牛排套餐,還是覺得我太客氣,又加點了漢堡、炸物拼盤等點心。
雖然平時私底下會講許多幹話,到了結帳,終究還是被唸一頓我客氣過頭。
因為在被請客這件事情上,不想讓別人覺得我趁機獅子大開口「占他人便宜」,或是「造成請客方的負擔」,不論是情感上還是財務上的負擔,盡可能避免就是我的「不客氣」。
平常心接受對方的好意,照平時的心態與習慣點餐,最多就是加點一份黑輪、無糖茶改喝珍奶。我想,這就是我最不客氣的時刻。
縮小自身情緒,專注眼前任務
這件事情我自己沒有意識到,直到有一天,一位專案夥伴對我說:我對你態度很差、百般刁難,但你一直用這種不卑不亢的態度對我,你怎麼忍得下來?
我當下聽到的第一反應不是開心,而是錯愕,因為我在跟他相處的這段期間,壓根沒有感受到任何的不舒服,只覺得他是很厲害的人,值得我在工作空檔,好好向他指教與學習。
細細咀嚼與反思這位學長的話,得到自己給他這種感受的幾個「可能」原因:
- 基本上我對所有專案成員都是一視同仁,沒有因為他的優秀而對他特別忍讓。
- 專案組織有比他更惡劣百倍的人存在,因此「在他認知中」對我的壞,自己完全沒有放在心上,因為隨時有其它渾水剝奪我那可悲有限的注意力。
- 不是不能有情緒,只是這些負面心態只能關起門來跟少部分的人提到,公開場合只會打官腔、說場面話。
-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以我們專案的立場,發脾氣只會讓專案難做事,因為一時的情緒誤了專案進度,鬧到眾人皆知,真的沒必要。
私底下,單位的主管跟同事都知道我直來直往,說話不修邊幅,時常被笑說終究是年輕人,被唸說原則太多、稜角太銳利、為人處事該圓融一點。
這些話聽久了,多少會銘記在心。
隨著案子發展,也練就了一套處世方法論,學會彎著說、繞著做,後期專案確實順暢許多。甚至在認識幾位專案的大前輩後,耳濡目染學一些高級酸的說話邏輯,也開始聽得懂政治笑話與黑色幽默。
雖說如此,改變都是表面上的,證明自己還是能順應環境做出些變化,但骨子裡還是那個一身傲氣的自己。
第一印象不重要,找到自己的風格才重要
假設你要在一間公司待三十年,同事們對你的印象有三十年的時間做翻轉。實際上也不用三十年,對於經常共識的同事而言,第一印象只需要幾個月就可以改變。
對三十年的老屁股來說,一腳都踏入棺材,誰跟你在乎第一印象還是形象,基本上都是「做自己」,說話也沒在跟你客氣。
因此,比起所謂的「第一印象」,入職第一天起,更應該思考「自己想要塑造怎樣的職場形象」?然後在往後工作的日子裡,朝自己理想中的樣子前進,久而久之自然就會有屬於自已的SENSE。
就像我給自己的標籤是「認真起來連主管都驚訝,白目起來連主管都怕」。具體執行就是主管本身交辦的任務,替他們多想幾步,包括後續的延伸與可能涉及的廣度,一次就把它做起來,然後深藏不露,直到與主管確認內容時在大顯身手。
當然,有時候挑戰主管,主管氣到說「不然換你去上台報告好了」,我就會回答「好啊!大不了被罵而已,沒什麼好損失的。」
基本上,就是讓自己成為主管眼中又愛又恨的存在,不能讓他們過得太順風順水。
正也因為太有個人風格,我很常被唸說:我怎都沒被公司同化?明眼人都看不慣我的做事風格,跟公司文化格格不入。
表面上是覺得沒必要為難自己,內心的原因是「我才來幾年,又不是三十年,只要我喜歡這裡,自然就會成為一份子,不需要為了尋求歸屬感而刻意改變。」
不過後來發現如此做事只會處處碰壁,才決定「換個形式展現個性」,用公司的文化來包裝我的個性,後期好上很多,不僅抱怨少了,我也認為不失自我風格,獲得公司文化與展現自我的雙贏局面。
更重要的是,連護國神山-台積電在美國設廠都因為企業文化受到百般阻撓,想開拓海外市場的三陽,如果沒有廣納百川的胸襟與肚量,未來想打國際盃簡直是癡人說夢。
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企業內部若無法擁抱多樣性,狹隘的同質性只會限縮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不得不慎阿!
自己也是時時警惕在心,在接受自身三觀部分固化的同時,要持續敞開心胸接納不確定性。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真的不用怕犯錯,即便「事情」做「對」,在事情本身以外,有太多雷與坑,以為的引導其實是引爆的引線,就等著你自己入甕。
「對」、「錯」有許多種,除了事情本身的對錯以外,時序上的對錯(現在是對的,未來可能是錯的)以及立場上的對錯(單位內是對的,對外就是錯的)也是常見的種類。
對錯有時挺一體兩面的,真的沒這麼絕對,把旁人的成見拋諸腦後,自己就不會糾結對與錯上。畢竟在一個兩千多人的組織中,你很難讓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幾乎不可能),只需要專注把眼前事情做好,其他的紛擾就由他人費心代勞。
事情本身的對錯
新人有容錯蜜月期,自己經手的業務,慶幸有長官跟前輩們不藏私手把手教學,讓我在初期少走許多冤枉路。融會貫通後,不僅改善呈現方式,還能提供不同觀點與思路給長官做決策。
除了常規的產品專案外,以前從未導入過的PMP、商業企劃案與總體環境分析等應用,因此在摸索期上,時常跌跌撞撞、頻頻犯錯,最終才找到供專案在使用上的切入點與價值所在。
不過,雖然說新人有容錯率,但總是有些老前輩一錯就是20年,犯的還是初學者的低級錯誤。以為老江湖應該是隨事信手捻來,發現有時候是個性使然,有些真的是「只長年資不長技能」。
以上情節還都只是小兒科,最麻煩的還是明明懂、卻裝不懂來躲事,當他給人做事的印象很差,做事沒效率或一直出包,麻煩事自然會找別人來處理。最後,繞一大圈才發現原來前輩是透過「大智若愚」來明保哲身,真不愧是老屁股!「只要顯得沒用,別人就用不了我」,一份資料只需要做三天,但因為錯誤等因素,最終校正完終版可能已經過了兩周,實際上他一開始就準備好兩份以上的版本,用「刻意」錯誤換取更多的偷閒時間。
即便知道真相,你也不能拿他怎樣,看到他在做事上的通天本領,你也只算是學了半套,因為做人的那套,你沒看到也學不來,無法理解為什麼他的主管跟同事,可以忍受他如此行為到現在。(因為他只會對外人這樣啦!)
犯錯不可恥,改進便是。
但有些錯,卻是刻意而為之。
時序上的對錯
簡單講就是過去的是非對錯,放到現在來看已經今非昔比。
從2020年看2023年的發展趨勢,跟2022年看2023年的發展趨勢,很可能就會對疫情產生的衝擊,發生過於悲觀或樂觀的看法,從而導致決策出現翻轉,營運方向也出現大幅轉變。
隨著時間越近,更多資料得以佐證過去的看法,對的可能變成錯的,錯的也可能變成對的,也可能對錯參半、對七錯三…。企業針對最新資訊,來決定未來經營方向是該微調還是大幅轉向。
另一種時序對錯,可能來自高層的認知或觀點改變。原本支持A方案,但在思緒沉澱幾天後,或是接觸什麼人事物導致酸鹼值發生變化,便在之後的會議上打翻先前的決議,改以C方案進行。
在宏觀環境的研究上,常根據年度最新的資料,去逐步調整對未來的看法。
在日常的專案業務上,最常遇見高層決策待轉、翻轉再迴轉,一周數次,屢見不鮮。美其名叫做有彈性,難聽點就是「怕下錯決策被究責」,為難的都是下面做事的人。
當然,其中也不乏許多為了「做對事」,一而再、再而三的改變決策,只要是能讓專案往「對」的方向前進,那麼多花點時間釐清問題點、找到真因與獲得更好的解決方案,也是合情合理的,讓公司可以省下成本,或是少去許多麻煩。當然,決策改變所耽誤的時間,下面的人要努力挽回進度,也是合情合理的。
很喜歡主管跟我說:取捨「適度」的時間換取更好的解決方案,是值得企業與專案去推崇的管理心法。
假設一個改善方案,多給團隊一天的時間去思考與評估,要是能讓一個需要2億成本的方案降到1億元,
且效果一樣。站在企業的角度而言,多花一天腦力卻省下1億,怎麼看都是筆划算的交易。
立場上的對錯
百種米養百種人,不同部門看事情也都有各自的考量與觀點,當意見分歧過大,溝通就很重要。是疏忽什麼考量點?還是有更好的提案?某單位為了自家的KPI?派系角力?為反對而反對?有人在躲事?不爽你的人想看你出糗?…
打個比方,工程(技術)與美學(設計),宛如力與美的展現,不論倒向哪個純粹的極端,都不會吃到市場最大的餅。只有兩者合作取平衡,不斷來回的溝通與妥協,方能慢慢找到獲得市場青睞的甜蜜點。
這樣的矛盾與對立,在專案執行過程有太多太多,設計與市場、設計與工程、研發與開發、製造與品質、行銷與工程…,專案要做的,不是抓對錯,而是取平衡,讓當事人「都有點不舒服,但都還在可接受範圍內」。
簡單講,就是讓專案自己變成靶!當矛頭、責任、跟黑鍋都指向專案,爭執的焦點從事情轉到專案身上,血流成河的場景便可少上許多,專案得以運作下去。
當然,有些明顯的低級錯誤,或是資料齊全的場合,是非對錯就另當別論。
除了平行單位以外,上頭的立場也是影響甚大。俗話說「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當格局、眼界、權責都更上一層樓,考量的點、線、面、體來到不同的高度與維度,有更多的資訊匯流做為參考基礎,思考更為全面,決策理應更為精準。
因此有時候向上頭提案,難免會有思考不周,上頭點出我們壓根沒想到過的方案或是疑慮,要我們回去想想後再來。但在撇除事情本身的是非對錯之外,牽涉到與「人」相關的政治角力、權責等,就跟上述相同,就不再贅述。
簡言之,除了平時就該與其他平行單位打好關係外,向上管理也是重要的門學問啊!
經營人脈-特別的日子不用多,記得生日就好
經營人脈的方式有很多,但自己又不是很熱衷社交的人,每天光是公事上的社交與溝通,就耗盡我的社交能量,要我下班或周末繼續跟公司的人相處,臣妾真的做不到阿!
在時間與金錢上,我認為時間價值遠勝於金錢價值,因此比起花時間打交道,我更情願偶爾請個飲料、點心作為社交籌碼。
正好公司系統可以看到當月壽星,雖然看不到具體日期,但也夠當作我送禮的理由:
「不能每次看到我,都覺得專案又要找你做事。」
「專案不能只在壞事發生時才出現,今天是來跟你說一個好消息-本月壽星生日快樂。」
「並不是看到我,表示有壞事要發生。」
「今天來拜託你一件很重要的事,請收下我的這份薄禮。」
除了送禮開頭起手式,後面再講幾句感謝長官/同事如何照顧我、如何幫助專案順利推進。
不僅要表面形式上的送禮,還要把對方平時如何「做人」與「做事」成功,才有榮幸獲得我送的這份生日禮物,送禮送到骨子裡與心坎裡,讓對方感受到禮薄情意重!
職場做公事,送禮屬私事,會送表示我認同你。
送禮送的客套,別人也只會跟你打官腔,那麼這份禮物不送也罷,也只是在浪費錢。當平日點滴我都記在心頭,藉著送生日禮物的場合說出來,還是在許多人在場的辦公室,收禮的人也會感到很有面子,因為這年頭,敢這樣做的人已經不多了。
這樣還有個附帶的好處,那些跟我在專案上有共事,卻沒收到生日禮的,就會意識到發生什麼事。不在乎的自然不吃我這套,但是在乎的,做事就會認真點。
「我也想收到你送的生日禮物。」「我之前生日怎麼沒收到?」…
「我送禮是有原則的,等我們熟一點,下次你生日再看看。」
「共事多一點,我們熟一點,只要我對你的做事印象是好的,自然就會有你的那一份。」
「並不是每個共事過的專案成員我都會送,當我錢多?我只送值得的。」
職場上的同事,做事久了不一定要當朋友,但是在專案上,願意多幫一把,讓我在公事上少一份煩憂,對我來說就是成功的社交與人脈經營。
電腦效能決定做事效率
上軌道後,我最常跟公司抱怨的,就是電腦效能很爛,不僅許多程式不相容、跑很慢,我每天都在用的EXCEL、OUTLOOK、PPT還很常崩潰。
電腦效能決定了「我」的做事效率。
這句話很常掛在嘴邊,到後期幾乎每天都會說到數次。
跑日程與成本計算,還有總體環境研究的時候,資料量過大,系統不堪負荷,時常編輯到一半就定格,連給你存檔的機會都沒有就當機。
或許你會想,那就養成隨手編輯隨手存的好習慣。別鬧了,電腦心情不好的時候,數次發生一按存檔就系統崩潰當機,讓你隨時存一下檔的機會都做不到。
即便做得到隨做隨存,編輯動作花了我10秒鐘,隨手按一下存檔卻得花我30秒,這樣也沒有比較有效率。最根本的做法就是電腦硬體設備升級,或是直接換一台新電腦實在。
就連日常簡單的會議紀錄也會發生LAG或崩潰問題,因此在會議上則變成
電腦效能決定了「我們」的做事效率。
可能也是因為家裡用的電競筆電效能較好,所以跟公司配的文書機相比之下落差太大。
但工作三年多的經驗告訴我,當公司還有Win 95系統的電腦再服役,我就知道在資訊議題上,不論是系統相容、檔案相容還是資安問題,都是顯而易見的灰犀牛,只是內部秉持「不出事都是天下太平」的原則下視而不見。
相安無事,歲月靜好,年輕人終就是年輕人,性子太急了。難道就不能像其他老前輩一樣,善用等待的空檔去泡茶、喝咖啡、上廁所、聊是非、談論退休生活等等,如此妥善、充分運用零碎的時間,不是很好嗎?
嗯,再說下去等等被誤以為我在臭前東家。這邊我只想表達,電腦身為現代工作的基本設備之一,許多企業認為堪用就好,卻忽略電腦效能與做事效率的關聯性。
尤其是今年被捧上天的AI生成應用,企業導入之前,是否想過電腦效能撐得住?誰給了你再戰20年的勇氣?真是服了您了。許多新時代的應用,與舊系統不支援、不相容,用石器時代的冷兵器去迎戰未來科技?競爭力就是這樣砸自己腳而失去的。
結語
最後總結重點如下:
- 禮貌與客氣
- 縮小自身情緒,專注眼前任務
- 第一印象不重要,找到自己的風格才重要
-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 經營人脈-特別的日子不用多,記得生日就好
- 電腦效能決定做事效率
以上幾點就是我在三陽體悟比較大的事,以為每個段落都不會寫太多字數,最後還是爆篇幅,總計六千餘字!看來這趟歷程,給了我滿滿的難忘故事。
三陽PM的故事,沒意外應該只會再寫篇,分別是:
- 我所經歷的PM經驗分享
- 有待加強的部分
本文就寫到這,有緣人,我們下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