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與人系列:會長高長胖的現金

數與人系列:會長高長胖的現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照理說,國家發行鈔票的作用是讓一個經濟體內的人民可以方便進行交易,並留下憑證。但是,如果國家印的鈔票太多,超過流通中實際上所需要的貨幣量,就會造成「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財貨」,最後引發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現象。

通貨膨漲現象可以從很多觀點來討論,但我們可以先問:通貨膨脹影響最大的人會是誰呢? 窮人、富人、還是 中產階級?

以1923年的德國為例,應該是所謂的中產階級。畢竟窮人現金不多,而通貨貶值有利於大企業出口,上層階級的財產則可靠著股票、外幣等途徑保存下來。(相關文章:「大債危機」解密。)

這樣一來,問題來了—— 如果五倍券如中華民國台灣的行政院長蘇貞昌所說是「會長高長胖的現金」,那麽,五倍券會不會引發通貨膨漲呢

按照行政院的規劃,五倍券可用的範圍很廣而且有一定的使用期限,加上台灣現在還是有一定數量肯花錢的資產階級,所以照理是不會出現嚴重的通膨狀況,但是2021年六月以來的這波新冠疫情中,台灣防疫欠缺整體規劃,而外界的病毒又不斷變化,所以大多數人對經濟前景應該都不會太樂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暫時沒有有價值的投資標的,應該都會選擇「把五倍券花出去,把現金存起來」的作法,以備日後不時之需。

在這種小心翼翼的大前提之下,到「大賣場」採買日用品就成了最「可靠」的使用消費券方式。已有(問卷調查)研究顯示上一波的三倍券發放就是如此。

如果考慮上一波(2020年)全球大流行中台灣並沒有特別嚴重的疫情,而這一波台灣遲遲沒有足夠的疫苗防疫,我們可以猜想,除非有大商家或相關機構提出足夠誘人的優惠措施,大多人大概還是會像上次一樣到大賣場買日用品,然後囤積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這樣一來,問題又來了 ——太多人將手中的五倍券流到大賣場買日用品會發生什麼事?

第一,應該就是日用品的價格可能會上漲。(畢竟,有「太多的五倍券追逐少量的貨品」。)

第二,大賣場的老板手中會有很多五倍券。

第一點與民眾的消費心理有關。如果大家發現日用品漲了,其他物品或服務價格相對便宜了,消費者有可能會因此轉將五倍券用在其他地方。不過,大賣場通常也會祭出其他優惠措施,讓消費者即使覺得日用品有一點漲,去大賣場也還是划算。

但是,依過去經驗,日用品一但漲價,價格通常就降不下來。所以,消費券使用期限過後,日用品的漲價就會成為定局。

關於第二點,我們應該先考慮,大賣場老闆的手中如果有很多五倍券,他會怎麼用?

這有很多可能,但是,我們可以再問一個問題:大多數人從政府處領到消費券後,真的就會拿去大賣場消費嗎?

有很多變因也許會影響問券調查的估計,但政府相關人員如果可以統計一下回收的五倍券的來處,其實可以提供更確實的資訊。這就像很多生理實驗中,將「染劑」或 「放射性物質」注入到受試動物體內,然後追蹤代謝途徑。

這個途徑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五倍券回到政府手中的上一站是哪裡?

如果我們發現政府回收的五倍券大多是從「大賣場」業者那裡來的,那就表示大多五倍券都去追逐有限的物品了。五倍券在一定期限後(就像灰姑娘故事的魔法一樣)會失效,但日常用品也會因此(悄悄變相)漲價,甚至有一段時間會缺貨了。

或者,如果大賣場的老板擔心手中有太多五倍券被大家發現會引起非議,所以將收到的五倍券有一部份轉成員工薪資,然後叫員工拿去外面消費呢?

這就真的成了蘇院長口中「會長高長胖的現金」了。大賣場的老板大概不會在此時用五倍券幫員工大幅加薪,所以老板算省了一部分員工薪金,可以用作他途。沒有真正加薪的員工要想辦法在五倍券有效期限內,(不管他需不需要),趕快替五倍券找到出處。

對員工來說,五倍券就像花捲一樣。裡面也許因為捲進了空氣,再加了一點蔥花,所以口感比較蓬鬆有層次,可是營養價值其實跟饅頭不會相差很多。


饅頭和花捲

饅頭和花捲

如果我們再將上述情況進一步延伸的話,在五倍券流通的過程中,沒有做生意的人,五倍券大概花出去就花出去了。可是,有些大機構或是商家就是像大賣場的老闆一樣,有機會收到很多很多五倍券,如果他們(用各種手法)轉發給手下,自己有機會留下一大筆存在感較強的「真鈔」,在五倍券使用期限過後,是不是就形成「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馬太效應」呢?

更重要的是,民眾在這波疫情中面臨的經濟困境,現在的行政團隊真的有反省自己應當擔負的責任嗎?所謂「五倍券」的受益者到底是誰呢?


avatar-img
蓮子水共同體的沙龍
55會員
425內容數
曬書天,好奇地。 文圖連播,播出新識界。 紅柿子在這方小天地不只曬書,也曬心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地圖是人類探索空間的利器,在歷史上,地圖除了幫助人們探索新空間,還如何幫助人們解決城市中的傳染病問題呢? 在數位化的浪潮中,繪製資訊地圖越來越容易,我們又可以如何運用投票結果來讓「代議民主」運作得更順暢呢?
在西方,有越來越多思想家開始思辨資本與金錢(或貨幣)的關係。貨幣很早就出現,但卻沒有發展成「提高生產力」的觀念,而這才應該是「資本」能提高「財富」的關鍵。 既然中國共產黨主政下的「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如此受世人矚目,我們不妨採用這個「提高生產力」的觀念來看近來在台灣「現金」與 「五倍券」的爭議。
人是如何創造出「錢」的? 是先有「錢」還是先有「權」?先有「債」還是先有「錢」呢?
地圖是人類探索空間的利器,在歷史上,地圖除了幫助人們探索新空間,還如何幫助人們解決城市中的傳染病問題呢? 在數位化的浪潮中,繪製資訊地圖越來越容易,我們又可以如何運用投票結果來讓「代議民主」運作得更順暢呢?
在西方,有越來越多思想家開始思辨資本與金錢(或貨幣)的關係。貨幣很早就出現,但卻沒有發展成「提高生產力」的觀念,而這才應該是「資本」能提高「財富」的關鍵。 既然中國共產黨主政下的「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如此受世人矚目,我們不妨採用這個「提高生產力」的觀念來看近來在台灣「現金」與 「五倍券」的爭議。
人是如何創造出「錢」的? 是先有「錢」還是先有「權」?先有「債」還是先有「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