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高加索衝突,為何注定要踩剎車?

更新於 2024/10/04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9月27日,長期位處報導邊緣的南高加索,在幾聲炮響後躍上了世界頭條。剛於7月短暫交火的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如今再次兵戎相見,漫天煙硝中,兩國駁火不僅在陸空上演,也於媒體宣傳中如火如荼進行。
綜觀此次衝突態勢,對雙方而言,可謂是1991年戰事的延續,彼時兩國雖簽有停火協議,卻始終難扼民族仇恨與領土糾紛,雙方政壇更將此事化作民粹提款機,遂行政治鬥爭、大規模網路審查,並欲藉“國仇家恨”遮掩治理不善與經濟問題。今年的衝突頻現與規模升級,除受歷史等結構性因素驅動外,更有疫情重創兩國經濟,催生轉移國內注意力的需求脈絡在其中。
2010年,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與亞美尼亞、亞塞拜然領導人針對納卡議題展開會談。(俄羅斯總統府)
而對周遭大國來說,其立場也決定了此處的衝突規模。在1991到1994年的慘烈戰事中,俄羅斯雙邊押寶,並在確保相關利益後,促成了兩方停火和談;伊朗與土耳其則在承受戰線擴大的相關成本後,站到了要求停戰的一端。長年以來,“穩定的南高加索”才是眾望所歸,此次土耳其雖看似全力支援亞塞拜然,致使“土俄代理戰爭”的敘事漫天飛舞,卻實則未超出其在1991到1994年戰爭的介入力道,諸多雷聲大雨點小的口號宣示,更多是為鞏固艾爾多安的國內支持度服務。
在南高加索的山脊上,大國於此布局,小國扈從求生。戰火雖乘載了民族的盼望與血性,卻往往是遂行政治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亞阿衝突之所以不斷復發,與大國的不願強力介入、改變現狀有關;但也正因外部勢力的抽身勸和,歷次衝突的規模皆未突破臨界點,難回過往全面開戰的慘烈。
亞塞尼亞與亞塞拜然衝突再起。(Reuters)

納卡爭議的歷史回聲

自歷史視角剖析近日的亞阿交火格局,大約可追溯至蘇聯末期的1988年。彼時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大城騷亂漸起,一系列衝突在1991年蘇聯崩解時,逐步上升為全面戰爭。雖說雙方最後在俄國調解下,於1994年簽署《比什凱克協議》(Bishkek Protocol)商定停戰,卻依舊難止小規模衝突的復發。
自2008年起,兩國幾乎每隔兩年便要短暫交火,2020年更是一砲雙響,在7月與9月接連爆發了軍事衝突。而雙方之所以經年累月不斷鬥爭,為的便是懸而未決的歷史舊帳:納卡地區主權爭議。
納卡地區全稱納戈爾諾-卡拉巴赫(Nagorno-Karabakh),是塊佔地4,400平方公里(1,700平方英里)的多山地帶,人口約有14.5萬。就法律視角觀之,此地位處亞塞拜然境內,是國際公認的亞國領土;但由政治現實角度來看,此處的實質統治者,並非亞塞拜然政府,而是亞美尼亞所支持的阿爾札赫共和國(Republic of Artsakh),人口也幾乎清一色是亞美尼亞人。之所以會有這般尷尬局面,與高加索的地緣及歷史息息相關。
納卡爭議示意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高加索位處歐亞之交,地勢多山,民族分布複雜,自古便是小王國與政權林立的政治生態。當人類行至“帝國”年代,此處便也成為各大帝國的緩衝區,以納卡地區為例,其自公元前5世紀起,便是伊朗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勢力範圍,又於前3世紀成了亞美尼亞王國的屬地,更在公元前36年成為羅馬帝國的邊疆一隅。此後其輪流在波斯與羅馬間變換歸屬,直到阿拉伯半島的哈里發於7世紀征服高加索,便又多了另一維度的緩衝意義:基督與伊斯蘭的混血區。
長年以來,納卡受亞美尼亞與羅馬影響,以基督信仰為大宗,但在阿拉伯帝國引入伊斯蘭後,此處又遭塞爾柱帝國、埃爾迪古茲王朝(Eldiguzids)等突厥穆斯林政權經緯百餘年,加之蒙古西征後出現的眾多小汗國,納卡遂與諸高加索政權共步伊斯蘭化進程,突厥人口也漸次在此生根。16世紀起,此處成了奧斯曼與伊朗兩大穆斯林帝國的緩衝區,納卡亞美尼亞人也為反抗伊斯蘭政權統治,開始了武裝起義活動,並由此吸引到來自西北的帝國垂青:俄羅斯的羅曼諾夫王朝。
俄羅斯的帝國化轉型過程漫長,但大體是在彼得一世與葉卡捷琳娜二世兩位大帝期間,確立了擴張政策的基礎。鄰近高加索的阿斯特拉罕城便是在彼得大帝執政時,成了俄羅斯里海艦隊總部,使帝國鐵蹄得以在1722–1723年的俄波之戰中,重挫波斯薩法維帝國,讓俄羅斯旗幟就此飄進高加索。而面對伊斯蘭政權環伺的局面,俄羅斯選擇扶植同奉基督信仰的亞美尼亞與喬治亞人,作為穩定高加索的本土勢力,納卡的部分亞美尼亞人也響應帝國人口政策,遷移至巴庫(當今亞塞拜然首都)、吉蘭(伊朗31省之一)等地。
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間,俄羅斯奪下克里米亞,入主東南歐,並瓜分波蘭。(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822年起,本在波斯卡扎爾王朝(Qajar dynasty)轄下,但實是俄羅斯保護國的納卡地區(時名卡拉巴赫汗國),正式被併入帝俄版圖。根據帝國當局於1823年留下的人口普查資料顯示,納卡的亞美尼亞人多居山村,其人口數量與分布圖景尚不足以肩負統治重擔,故俄羅斯又自波斯招攬了亞美尼亞僑民前來屯居,意在擴大納卡的亞美尼亞勢力。
這般舉措雖有成效,卻直接排擠到當地世居已久的亞塞拜然人生存空間,意外埋下了民族衝突火種。
過往戰火奠定大國態度
1905年俄國爆發革命,納卡的亞阿兩民族趁亂興兵,欲在中央無暇顧及時,將對方完全掃出此地。此次煙硝雖因革命失敗而飄散,卻在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後捲土重來。亞塞拜然在奧斯曼帝國支持下,宣布將納卡併入新成立的亞塞拜然巴庫民主共和國內,並於奧斯曼一戰敗北後,改為接受英國支援;但亞美尼亞反抗軍也非省油的燈,其於1918年宣布成立卡拉巴赫人民政府(People’s Government of Karabakh),開始了武裝鬥爭進程。
雙方兩年血戰期間,納卡地區反覆易主,直在1921年蘇軍好不容易開進高加索,才漸有和談之象。蘇聯起初為拉攏亞美尼亞,承諾會將納卡與納希契凡(Nakhichevan,亞美尼亞西南隅,居民多為亞塞拜然人)兩處爭議區一同劃入亞美尼亞版圖內,後也確實付諸行動:1921年7月4日,俄羅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高加索主席團正式通過決議,實現對亞美尼亞的承諾。然而這項決議僅維持一天,便在7月5日被史達林強行否決,納卡與納希切萬最後皆被劃給了亞塞拜然。
在史達林的干預下,納卡地區於蘇聯時併入亞塞拜然。 (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在史達林看來,高加索地區的任一民族坐大,皆會危及中央統攝,故其不惜自毀承諾,也要讓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在此相互消耗;此外在共產國際擴張的前景下,蘇聯有意拉攏土耳其,避免其成為美國反共的橋頭堡,故史達林對亞塞拜然的偏袒,實也暗藏遞向土耳其的低調橄欖枝。
然而中央的高壓封印狀態未能持之以恆。1953年史達林逝世後,納卡爭議再起,亞美尼亞屢屢要求蘇聯將納卡(時名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NKAO)劃入亞美尼亞版圖,或至少令其脫離亞塞拜然控制,卻始終難竟其功。1988年,NKAO政府發起非正式公投,要求回歸亞美尼亞,但遭亞塞拜然與莫斯科否絕,結果種族清洗便開始在各城上演,兩大民族相互屠戮,蘇軍遂再度前來平亂。但今次成效不如過往,此時的蘇聯已是強弩之末,自身難保。
1991年,蘇聯崩解,亞阿兩國便彷彿脫韁野馬,納卡衝突也就此上升到了全面開戰的程度。亞美尼亞有俄羅斯與其餘獨聯體國家的傭兵協助,亞塞拜然則有來自阿富汗、車臣、阿拉伯、伊朗、土耳其的聖戰士撐腰,甚至俄方也有幾百位軍官前來助陣。雙方衝突越演越烈,亞美尼亞軍甚至攻入納卡以外的阿國大城。此外酣戰期間,兩國皆對境內的對方人民進行種族清洗,由此導致百萬難民流離失所,湧出境外。
納卡戰爭時,106歲的亞美尼亞老嫗持槍坐在家門前。(United Nations Photo
局勢失控至此,周遭各國多已如坐針氈,要求亞阿雙方停火和談。伊朗與土耳其尤其緊張,一來兩國皆已接收不少難民,二來其也擔憂交戰砲火波及本土,故紛紛警告亞美尼亞停止擴大戰線。1993年9月,土耳其在與亞美尼亞接壤的邊境上增兵,並警告亞美尼亞立即無條件撤出亞塞拜然;伊朗也在納希契凡附近進行軍事演習,甚至提議沿伊朗與亞塞拜然邊界,建立一條二十公里縱深的安全區,以收容難民、緩衝戰火,宛若土國當今在敘北的規劃。
而相較於土伊的戰戰兢兢,俄羅斯顯然更有游移空間。兩國戰火雖也波及北高加索,但正處經濟震盪的俄羅斯反而瞄準了亞塞拜然的石油利益;而自1993年戰況惡化起,亞塞拜然便也驚覺,倘若自己再不倒向莫斯科,則亞美尼亞軍恐會一路開進首都巴庫。幾番思量下,阿塞拜然終於向俄輸誠,承諾規劃一條由巴庫直通俄國的里海油管,這才換得莫斯科垂憐,加大了對前者的軍火供給量,並強烈要求亞美尼亞停戰和談。而事後亞塞拜然確也信守承諾,與俄國合建巴庫 — 新羅西斯克油管(Baku–Novorossiysk pipeline),並自1997年啟用至今。
這場戰事讓伊土明瞭,納卡衝突雖有利可圖,卻極可能弄巧成拙、引火自焚;對俄羅斯來說,其既拉攏了亞美尼亞,也藉戰事形塑了“對俄友好”的亞塞拜然政府,“親亞美尼亞、不與亞塞拜然敵對”,由此成為其處理納卡爭議的最高指導原則。
藍線即為巴庫連通至俄羅斯的油管。(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目標異同催生停火空間
而回顧納卡衝突,雙方雖在1994年停火,但亞美尼亞不僅控制了納卡,更攻下此處以西、直至亞美尼亞的亞塞拜然領土,導致本不與亞美尼亞接壤的納卡地區,戰後可與前者緊密相連。根據統計,亞美尼亞如今控有亞塞拜然約20%的領土,納卡地區只占比7%,其餘皆為戰時佔領而來。如今兩國之間,不僅有納卡歸屬的舊恨,更多了領土返還的新仇。然而儘管結構上的火藥庫存在,納卡衝突於雙方而言,權重仍是有所不同。
對亞美尼亞來說,納卡居民幾乎全為亞美尼亞人,其也是此地的實質控制者,如此局面看似天賦優勢,實則暗藏失血劣勢。原因在於,不論亞美尼亞是否挑起爭端,但凡衝突爆發,納卡便注定是炮火前線,財產與人民傷亡必不可少,故其往往會在第一時間升高對戰事的準備程度,並訴諸大規模國際宣傳戰,將肇因歸咎於亞塞拜然,甚至不惜誇大傷亡慘烈度。
以此次衝突為例,亞美尼亞在9月28日下令全國總動員,並在接連幾天內,發布諸如“土耳其F-16戰機闖入亞國領空擊落SU-25”等只有亞美尼亞國防部如此宣稱的消息,更製作鼓舞士氣的民族音樂視頻,顯然在備戰與宣傳上頗為用心。
而相對於亞美尼亞的“朝夕之爭”,亞塞拜然的納卡夢便更像“復國遠望”。經歷1991到1994年的戰亂後,納卡的亞塞拜然人早被亞美尼亞人種族清洗殆盡,前者也失去納卡的控制權,故在此地相對沒有包袱。不論何方挑起戰端,阿塞拜然只要防止亞美尼亞如過往般反攻即可,即便衝突過後阿塞拜然在納卡寸土未得,也頂多損耗兵力,不似亞美尼亞須承擔民眾家破人亡的額外壓力。
故在此次衝突中,亞塞拜然雖也進行宣傳戰,力度卻不如亞美尼亞激烈,且至今也僅進行了局部動員,顯然未有全力一戰的打算。而正因雙方對納卡存在目標落差,反能促成調解契機。
對俄土伊等周遭大國來說,過往戰事的前車之鑑已令其明瞭,納卡衝突一旦失控,其外溢成本將高過政治獲益;而改變納卡地位將激怒亞塞拜然,要求亞美尼亞人讓出此地更不可行,故最好的處理方式,便是凍結現狀,並竭力降低雙方駁火程度與時程。
納卡衝突極難完全解決,各方僅能竭力凍結衝突。(Reuters)
蘇聯崩解近三十年,諸多地緣局勢已然改寫,從烏克蘭、阿布哈茲、南奧塞提亞到納卡爭議,各式民族衝突在身分政治的話語下炸裂,並受大國政治經緯,但類型各有不同:烏克蘭成了俄國與西方的對峙前線,國體撕裂、衝突仍在;阿布哈茲與南奧塞提亞雖不受國際承認,卻已然凍結衝突,發展相對和穩。
而納卡爭議雖有俄國與西方的一致維穩,卻始終困在烏克蘭式的困局裡,形成同一片國土上,和平與駁火交織並行的的常態。在此脈絡下,衝突不會沉睡太久,卻也注定不會持續太長。

  • 本文由《觀察者網》於10月5日首發,歡迎閱讀原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會員
110內容數
中東時事,從歷史中找脈絡,在政治裡看策略,剖析各國社情與文化。 歡迎對中東有興趣讀者們、媒體工作者們關注! 如果喜歡中東新聞,歡迎贊助我一杯咖啡~ 綠界:p.ecpay.com.tw/39E3FC2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孫迦陵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根據彭博社9月1日報導,科威特如今正受赤字風暴襲捲。這場災難的根源雖是石油經濟,卻在議會僵局等外部因素催發下,化作越滾越大的預算雪球,最後釀成近460億美元的赤字缺口。 在科威特的過往收入中,石化產品占比超過90%,能源紅利既支撐了國家的發展預算,也維繫著政府與公民的和諧關係。然而自年初起,油價先因
8月13日,以色列與阿聯酋宣佈建立全面外交關係,雙方將於三週後至白宮簽訂和平協議,近期也將就能源、旅遊、直航等領域派遣代表團共議合作。自1948年建國以來,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交戰,遂令剛解殖的中東再被軍事夢魘籠罩,無論是以色列,或約旦、埃及、敘利亞,各方皆以軍方勢力的崛起來回應時代紛亂。 而驅動此現
當地時間8月4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區發生爆炸事件,造成100餘人死亡、5,000多人輕重傷。這場悲劇的起因,可歸咎至存放6年之久的2,750噸硝酸銨,雖說繼焊接起火的說法後,如今又有“不排除火箭彈等外部干預”的消息傳出,但國家制度的整體潰爛,可說是責無旁貸。 早在2013年,這批硝酸銨便自喬治亞出
6月29日,伊朗宣佈對擊斃蘇萊曼尼(Qassem Soleimani)的相關36人發出逮捕令,同時請求國際刑警組織協助調查,針對若干人等發佈“紅色通緝令”,其中包括被控“頭號殺手”的美國總統川普,罪名是“謀殺與恐怖主義”,國際刑警組織則在同日公開回應,表示為求政治中立,不會考慮伊朗的請求。 綜觀國
根據彭博社9月1日報導,科威特如今正受赤字風暴襲捲。這場災難的根源雖是石油經濟,卻在議會僵局等外部因素催發下,化作越滾越大的預算雪球,最後釀成近460億美元的赤字缺口。 在科威特的過往收入中,石化產品占比超過90%,能源紅利既支撐了國家的發展預算,也維繫著政府與公民的和諧關係。然而自年初起,油價先因
8月13日,以色列與阿聯酋宣佈建立全面外交關係,雙方將於三週後至白宮簽訂和平協議,近期也將就能源、旅遊、直航等領域派遣代表團共議合作。自1948年建國以來,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交戰,遂令剛解殖的中東再被軍事夢魘籠罩,無論是以色列,或約旦、埃及、敘利亞,各方皆以軍方勢力的崛起來回應時代紛亂。 而驅動此現
當地時間8月4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區發生爆炸事件,造成100餘人死亡、5,000多人輕重傷。這場悲劇的起因,可歸咎至存放6年之久的2,750噸硝酸銨,雖說繼焊接起火的說法後,如今又有“不排除火箭彈等外部干預”的消息傳出,但國家制度的整體潰爛,可說是責無旁貸。 早在2013年,這批硝酸銨便自喬治亞出
6月29日,伊朗宣佈對擊斃蘇萊曼尼(Qassem Soleimani)的相關36人發出逮捕令,同時請求國際刑警組織協助調查,針對若干人等發佈“紅色通緝令”,其中包括被控“頭號殺手”的美國總統川普,罪名是“謀殺與恐怖主義”,國際刑警組織則在同日公開回應,表示為求政治中立,不會考慮伊朗的請求。 綜觀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關於以巴衝突的輿論,我覺得是一件很特別的事,這起事件在全球上來說雖然一開始意見多有分歧,但隨著戰爭的進行,全球的風向正在開始轉變,從原本只有中國、俄羅斯等極權國以及少部分西方國家支持巴勒斯坦開始,到現在除了少部分東歐國家,以及一些資料不明國(比如印度跟一些非洲國家之類的)以外的大部分國家的平民都開始
Thumbnail
對於許多定居型的大帝國來說,從歐亞大草原來的遊牧民族劫掠,向來是一個極其困擾的問題。西方拜占庭、東方的東亞諸帝國都是如此。位居中央的波斯,也不例外。防衛草原民族最重要的戰略通道,叫做「裏海之門」。 在波斯漫長的北方防線上,有一些極為重要的隘口,最是軍隊通行的兵家必爭之地。這些隘口西分布於高加索山脈
Thumbnail
公元532年,在四年的血戰後,兩大世界霸權,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薩珊王朝,決定握手言和,結束爭奪今日高加索山脈南部的「伊比利雅戰爭」。 戰爭結束的原因很多。比如說東羅馬最著名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把重心放在恢復羅馬帝國的舊土義大利和北非。以及波斯皇帝霍斯老一世對國內政局不穩的擔憂。總之既然不分
Thumbnail
俄羅斯南部達吉斯坦共和國遭多起恐攻。烏克蘭飛彈襲擊克里米亞,盼美解禁長程飛彈。 BJ:莫斯科離烏克蘭邊境只有一兩百公里,美製長程飛彈若解禁,後果不堪設想。天佑人類。 --- 以色列宣布加薩激戰結束,準備攻黎巴嫩真主黨。 BJ:跟以色列當初攻加薩說是要打哈瑪斯的說法如出一轍(結果是全面佔領迦薩
Thumbnail
屬於阿茲德人的巴尼納布汗部落由於掌控了阿曼南部佐法爾到巴格達與大馬士革的乳香陸路貿易,在12世紀趕走了塞爾柱土耳其帝國,建立了納巴尼王朝,並於1154 年到 1624 年之間統治阿曼 在12 世紀至 15 世紀末,巴赫拉就是納巴尼王朝的首都,而巴赫拉堡就身負著防衛這座綠洲首都與保護乳香之路的重責大任
Thumbnail
哈薩克是中亞五國,分別是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吉克及吉爾吉斯。哈薩克領土歷史上為多個遊牧民族的活動範圍,成吉思汗於13世紀佔領該地,成為蒙古帝國而改變,隨著帝國內部鬥爭,權利最終回到當地遊牧民族手中。16世紀時,哈薩克族分別發展,成為大、中、小三個玉茲。俄羅斯人於18世紀開始進入哈薩克草原..
Thumbnail
目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所做所為有先例:古代斯巴達人把鄰邦淪為“黑勞士”;英國長期以來把愛爾蘭當作臥榻旁的敵體,猶如“加薩走廊”,值西歐宰制全世界,日益富裕時,愛爾蘭人卻淪為歐洲的癟三;在大英帝國極盛的維多利亞時代,甚至釀成大災荒,使愛爾蘭人口喪失四分之一。
Thumbnail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在迦薩地帶發動代號「阿克薩洪水」的軍事行動,向以色列發射超過5,000枚火箭彈,並派遣武裝人員進入以色列南部領土。
Thumbnail
加薩戰火持續至今,已經延燒為法律與地緣層面的衝突。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關於以巴衝突的輿論,我覺得是一件很特別的事,這起事件在全球上來說雖然一開始意見多有分歧,但隨著戰爭的進行,全球的風向正在開始轉變,從原本只有中國、俄羅斯等極權國以及少部分西方國家支持巴勒斯坦開始,到現在除了少部分東歐國家,以及一些資料不明國(比如印度跟一些非洲國家之類的)以外的大部分國家的平民都開始
Thumbnail
對於許多定居型的大帝國來說,從歐亞大草原來的遊牧民族劫掠,向來是一個極其困擾的問題。西方拜占庭、東方的東亞諸帝國都是如此。位居中央的波斯,也不例外。防衛草原民族最重要的戰略通道,叫做「裏海之門」。 在波斯漫長的北方防線上,有一些極為重要的隘口,最是軍隊通行的兵家必爭之地。這些隘口西分布於高加索山脈
Thumbnail
公元532年,在四年的血戰後,兩大世界霸權,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薩珊王朝,決定握手言和,結束爭奪今日高加索山脈南部的「伊比利雅戰爭」。 戰爭結束的原因很多。比如說東羅馬最著名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把重心放在恢復羅馬帝國的舊土義大利和北非。以及波斯皇帝霍斯老一世對國內政局不穩的擔憂。總之既然不分
Thumbnail
俄羅斯南部達吉斯坦共和國遭多起恐攻。烏克蘭飛彈襲擊克里米亞,盼美解禁長程飛彈。 BJ:莫斯科離烏克蘭邊境只有一兩百公里,美製長程飛彈若解禁,後果不堪設想。天佑人類。 --- 以色列宣布加薩激戰結束,準備攻黎巴嫩真主黨。 BJ:跟以色列當初攻加薩說是要打哈瑪斯的說法如出一轍(結果是全面佔領迦薩
Thumbnail
屬於阿茲德人的巴尼納布汗部落由於掌控了阿曼南部佐法爾到巴格達與大馬士革的乳香陸路貿易,在12世紀趕走了塞爾柱土耳其帝國,建立了納巴尼王朝,並於1154 年到 1624 年之間統治阿曼 在12 世紀至 15 世紀末,巴赫拉就是納巴尼王朝的首都,而巴赫拉堡就身負著防衛這座綠洲首都與保護乳香之路的重責大任
Thumbnail
哈薩克是中亞五國,分別是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吉克及吉爾吉斯。哈薩克領土歷史上為多個遊牧民族的活動範圍,成吉思汗於13世紀佔領該地,成為蒙古帝國而改變,隨著帝國內部鬥爭,權利最終回到當地遊牧民族手中。16世紀時,哈薩克族分別發展,成為大、中、小三個玉茲。俄羅斯人於18世紀開始進入哈薩克草原..
Thumbnail
目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所做所為有先例:古代斯巴達人把鄰邦淪為“黑勞士”;英國長期以來把愛爾蘭當作臥榻旁的敵體,猶如“加薩走廊”,值西歐宰制全世界,日益富裕時,愛爾蘭人卻淪為歐洲的癟三;在大英帝國極盛的維多利亞時代,甚至釀成大災荒,使愛爾蘭人口喪失四分之一。
Thumbnail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在迦薩地帶發動代號「阿克薩洪水」的軍事行動,向以色列發射超過5,000枚火箭彈,並派遣武裝人員進入以色列南部領土。
Thumbnail
加薩戰火持續至今,已經延燒為法律與地緣層面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