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電影的討論之前,我們先來淺談一下片名---《薩滿》 廣義的薩滿信仰,泛指遍佈於世界各地的巫覡宗教,是種主張萬物皆有靈的泛神論古老信仰;古語的薩滿有著「智者」與「先知」的含義,被認為是掌握了進入「人神」狀態的能力者,有著預言、治療,與靈界溝通的能力。依照不同地區的語言及文化,也以巫師、乩童、靈媒等不同身份名詞出現。 強強聯手的韓泰鉅作《薩滿》 本片泰文片名《ร่างทรง》、英文片名《The Medium》,在中文中較常譯為靈媒,韓國上映則是用了泰文原名的音義《랑종》,而台灣則是翻譯作《薩滿》,或許是想引發觀眾對韓國薩滿教的聯想,來強調這部片的韓國血統? 由南韓恐怖經典《哭聲》的羅泓軫導演擔任企劃監製,與泰國知名恐怖電影《鬼影》導演Bangjong Pisanthanakun聯手打造的《薩滿》,整體故事的套路像極了《哭聲》;在故事的一開始你必須要有點耐性,一個多小時積累下來的詭譎氣氛,讓你的好奇心達到了頂點,同時也開始感到不耐,這時你就已經掉進導演的陷阱; 在電影後期的3、40分鐘一口氣地給你大到無法喘息的壓力,彷彿是導演在用影像告訴你---「我這不就來了嗎!」 《薩滿》不是會讓人從座位上彈起的那種恐怖片,但它聚集了所有會讓人感到噁心、不舒服的元素,包含視覺、聽覺,甚至是嗅覺;你看不到任何具象化的「厲鬼」,但卻能感受到無處不在、令人毛骨悚然的「邪靈」,一樣達到了讓人晚上不敢關燈的效果,這一切都來自於前段的鋪陳,及演員不計形象的的精湛演技。 戲院與串流的最大不同處,在於戲院觀眾是處在相對被動的角色,薩滿則充分地利用了相對主動的優勢,把觀眾釘在座位上狂虐個40幾分鐘,雖然還沒到新聞所說的逃出戲院的程度,但阿揪西的腦中不斷出現「夠囉! 還有? 別再來囉!」的OS。 假如真的覺得沒辦法承受這樣的壓力,等到串流上架後,在家裡觀賞或許是個好主意,至少你有機會中途按下暫停喘口氣。 最後,若要說這部片的缺點,則是在電影的前段,因為要強調(偽)紀錄片的紀實攝影,模擬手持拍攝的鏡頭畫面真的晃到一個令人惱怒的程度,也就是為什麼這麼多人說看了會頭暈的原因,影廳越大就越暈! 在防震攝影設備不勝枚舉的現代,真的有需要晃成這樣嗎? (暈) 還是說這又是一個故意要造成觀眾不適的小巧思? 假如您喜歡我的文字,請不吝按個讚給阿揪西一點鼓勵 也歡迎追蹤我的【instagram】與【粉絲頁】掌握最新發文訊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