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朝鮮時代起,米飯一直是韓國人重要且珍貴的主食。每當遭遇乾旱災情時,國王會將其視為天譴,自願減少膳食種類,以身作則節約珍貴的白米。直到1976年之前,朝鮮半島一直處於米飯短缺的困境中。稻米的產量始終供不應求,成為日常生活中難以解決的問題。
日佔期~50年代
從日佔時期開始,朝鮮總督府就曾強力推行「節米運動」,學校會檢查學生的便當,確保混入規定份量的雜糧。後續,隨著中日戰爭與韓戰的爆發,韓國政府為了確保軍糧供應,強制限制民間稻米的使用,並鼓勵吃其他雜糧與替代糧食。即使光復後,戰爭造成的稻米減產,依然讓韓國無法擺脫稻米短缺的困境。



而麵食之所以不受影響,是因當時美國有援助小麥與麵粉(PL480計畫,台灣也曾受相同援助),愛純奶奶家經營的麵廠,用的就是美援麵粉,而愛純得到第二名的詩詞,就是寫在美援麵粉的袋子上。



然而,當時韓國的食物來源仍極為有限,這樣單純節約的政策並未能有效解決糧食短缺問題。
60年代
到了朴正熙執政的1960年代,他一方面將糧食增產視為首要目標(濟州島便是在這個時期大力種植柑橘)。另一方面也將節米運動進一步擴大,包括完全禁止米釀酒酒廠(現代綠瓶稀釋式燒酒普及的緣由),還要求米店的米必須混合兩成以上的雜糧才能販售。同時向社會大眾全力宣傳以麵食取代米食的好處,報紙上甚至刊載過吃太多米飯會影響腦部,容易癡呆等內容。

當時的公家機關、國營企業、學校及其他公共團體的員工食堂,也只能販售以麵粉與雜糧為原料的餐點。在1969年更推行「無米日」活動,呼籲國民每週三跟六只吃麵食,且餐廳在這兩天不得在白天時間販賣米飯。同一時期,韓國開也始邁向工業化時代,不鏽鋼餐具開始受到家庭普遍喜愛。

70年代
到了1970年代,韓國政府開始推行名為「新鄉村運動」的現代化運動,節米運動也被視為其中重要的一環。

政府制定了制式容量的加蓋不鏽鋼飯碗,每個飯碗容量約為500毫升。餐廳除了仍要遵守米飯混入30%以上雜糧的規定外,還被要求只能用制式飯碗販售,並且只能裝到五分之四的高度,石鍋飯等料理被完全禁止;政府還對此看似荒唐的規定祭出了嚴格的逞罰制度,餐廳若被查出違規,首次會被停業一個月,第二次則直接撤銷營業許可證。而對於家庭,政府則是推行「定量米桶」等專用器具,鼓勵民眾依照政府建議的每餐攝取量煮飯。


在1971年,名為「統一稻」的改良型高產稻苗開始大規模發放到農村,並結合農業現代化的推動,大幅提高了稻米的生產效率。到直到1976年底,統一稻品種成功在全國範圍內栽種,韓國終於脫離了長達半世紀的稻米不足困境。
80年代後
然而,就在實現稻米自由後不久,韓國便進入了高速發展期。從80年代起,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肉類的需求逐漸增長,米飯的需求反而開始下降。

再到90年代,西方飲食文化的影響愈發明顯,漢堡、炸雞等西式食品逐漸成為年輕一代的最愛,尤其是在都市地區,米飯的消費迅速下滑。就連市售不鏽鋼碗為也了符合市場需求,將容量縮小至約300毫升以下,反而比節米政策時期更小。


這一變化迫使韓國政府為了平衡供需並保護農民利益,開始鼓勵國民多吃米飯,與過去的節米運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阻止得了吃飯,但阻止不了愛
曾與朴贊郁、奉俊昊等大導演,一起打造過多部經典電影的美術總監柳星姬,這次在《苦盡柑來遇見你》中,透過精心設計的道具細節,反映出了韓國從50年代至90年代後的飲食習慣變化。但我們也能發現,雖然國家政策可以限制飯碗的大小,但永遠限制不了愛純總是為寬植盛上滿出來的愛。


延伸閱讀,好書推薦:餐桌上的韓國人
若您喜歡我的內容,歡迎追蹤我的SNS帳號,另外阿揪西也有開放功德箱喔,可以請我喝杯咖啡,支持我的內容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