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峯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譯文
登高臨遠,舉目四望,正是金陵在晚秋時節所能見到的景物,天氣剛剛蕭索冷冽起來。千里奔流的長江好像一條白色的帶子,青翠的山峯俊偉峭拔猶如一束束的箭簇。江上的小船張滿了帆迅疾的駛向夕陽裏,岸旁迎着西風瘋狂的吹過來飄過去的是斜斜著矗立的酒旗,彩色繽紛的畫船出沒在雲煙稀淡中,江中小渚上的白鷺時而停歇時而飛起,這清麗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圖畫也難把它畫足。
回想往昔,過往王朝競相以奢華淫逸的生活為樂為榮,感嘆“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的亡國悲恨接連相續(註一)。千古以來憑欄遙望,映入眼簾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過往歷史上的那些得失榮辱。六朝的風雲變化全都隨著流水消逝無蹤了。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煙霧和衰萎的野草還凝聚着一片蒼綠。直到如今,浮華酒店中的商女,還不知亡國的悲恨,時時歌唱著陳後主所留下的名為《後庭》曲子呢。
賞析
這是一首金陵懷古之詞。上片寫金陵之景,下片寫懷古之情。全詞開門見山,寫作者在南朝古都金陵時,在一個深秋的傍晚,登高臨遠,攬勝弔古。開頭,用“登臨送目”四字領起,表明以下所寫均爲登高所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晚秋季節特有的白練般光閃閃的江水(因為是傍晚,陽光照在從遠方淘淘不絕送來,又綿綿不絕的送走的江水上,閃耀連綿,浮光耀金,就像是一條白色的綢布或腰帶一般搖動著),和四周連錦不斷翠綠的山峯(夕陽慢慢走到山後,將高高低低的山峰凸顯得極為清晰,事實上,謝眺的詩中另一句是"餘霞散如綺"的,強調的是晚霞將天空雲朵染上綺麗的嚴色,可是王安石棄而不用,反去強調"散如綺"之後,陽光在山後將山形整個清楚映襯出來,高高低低的山頂,就像箭簇一般)。一望無際的長江,高低起伏的山峰,一個"似練",一個"如簇"一幅廣濶雄偉的立體圖像就這樣巍然出現在眼前。的是不凡,這是遠景。時間應該是近黃昏之時。登臨一定是有原因的,可是作者直接從中間切入,沒有理由,所以你會懷想許多理由,可又不能確定,增加了轉折感。
接著專寫近處所見的江邊景色,縱目一望,斜陽下數不清的船帆交錯來往於閃閃的江波之上,(因為背影是彩色的雲霞,所以船帆顏色不顯,只見到船行甚速);你看近處江邊矗立著的酒旗背迎著風激烈的吹動著(背,矗,風吹酒旗擬人化,寫得栩栩如生,好像有生命的東西似的),"彩舟雲淡"彩舟背後的彩霞慢慢的淡了(因為夕陽漸漸西下到山後了,原來因為夕照而多彩的雲朵這個背景慢慢的顏色變淡了,所以船舟的顏色凸顯出來了,這個時候我們才知道原來船是彩色的,而在剛剛則因彩霞顏色太強,所以看不出船的色彩),"星河鷺起"江邊的白鷺在漸漸暗淡的星河中騰空而起來往飛舞,(天色將晚,江邊的鳥也要返家休息了,背影暗淡了,可以看出白色的鳥在空中飛舞。)
千里長江,四周翠峰,歸帆,酒旗,彩舟,鷺起你看看他所描述的景色,遠的江峰,近的帆旗舟鷺,動的江帆旗鷺,靜的翠峰,白的長江,綠的山峰,彩色的雲舟,這是圖畫都難盡述其美的江天景色,
你再看看他所描述的景物隨著時間而推移,剛開始天還亮著,近黃昏了,你可以看到似練的水,如簇的山;然後呢,黃昏的彩霞使得歸帆只見到動作,看不到顏色,晚風吹得酒旗都偏向一邊了。然後呢,彩雲淡了,看到船的色彩了,接著是,夕陽西下了,光線朦朧了,依稀可見到白鷺的飛舞。
換頭之後寫懷古:金陵的景色如此優美,如此令人讚賞、陶醉,可是如果知道它過往的歷史,又是如此令人感嘆、擔憂啊。在金陵建都的六朝帝王,一個比一個窮奢極欲,不顧國家興亡,不管人民死活,也因而連續演出一幕幕觸目驚心的亡國悲劇。舉個例子好了,唐朝
杜牧的《臺城曲》中提到"
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意思是隋朝的開國大將韓擒虎,已帶兵來到金陵朱雀門(南門)外,陳後主尚與他的寵妃張麗華於樓頭的結綺閣上尋歡作樂。像這樣的亡國悲劇,竟然是一次又一次的接續上演著,竟然是接續的在上演著啊!面對著這一個個史實,多少人曾感嘆哀傷,搖頭嘆息啊!可是千百年來,人們只是枉自嗟嘆著這六朝的興亡故事。但空嘆著興國或者亡國的歷史,又有何益?(詩人在這裏表現了政治家深邃的思想和雄偉的氣概。不僅批判了六朝亡國之君的荒淫誤國,也批判了弔古者的空嘆興亡,但卻無所作為。千古"憑高"的憑高,既是面對景物的憑高,也是面對史實的後世看法。)。
六朝相繼覆亡的史實,寫的都是悲恨榮辱的往事,往事無痕,都隨流水逝去,留下的史蹟景物卻還歷歷在目啊!卻還令人觸目驚心的又想起那些往事。可悲的是,有些人還像歡樂場所的商女一般,不顧國家興亡,還沉溺於享樂,還在吟唱着《後庭花》這樣的亡國之曲。(此處用杜牧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可是杜牧只是描述,只有些微的感嘆;王安石則有深深的擔憂,深深的感慨和不滿,其嗟嘆之意,千古彌永。)
看法:
一,章法嚴謹,層次井然。上片首句「登臨送目」四字籠罩全篇,既俯賞著周邊風景,亦俯視當地的歷史。次句「故國」二字點明金陵,為下片懷古議論埋下伏筆。以下寫景先從總體寫起,接着是近景,遠景,最後以「畫圖難足」收住。既總結了以上寫景,又很自然地轉入下片議論。下片拓開一層大發議論:金陵如此壯麗,然而它正是六朝相繼滅亡的歷史見證。「念往昔」三句表明了對六朝興亡的態度,「千古憑高」二句寫出了對歷來憑弔金陵之作的看法。以下即轉入現實,結句又回到今天。首尾圓合,結構謹嚴,逐層展開,絲絲入扣。
二,用典貼切自然。「千里澄江似練」乃化用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句:「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星河鷺起」用的是李白《登金陵鳳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詩意。「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用的是隋滅陳的典故:杜牧<台城曲>詩中"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即詠此事。而王安石卻巧妙地只借用「門外樓頭」四個字,「門外」言大軍壓境,「樓頭」說荒淫無恥,就極其精煉而又形象地表現了六朝的覆滅。「悲恨相續」四個字則給南朝的歷史作了總結。結句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詩句,但賦予了它更為深刻、精闢的內容。短短的一首詞而四用典,且都極為自然,內容更為精要。
三。遣詞用字生動活發,登臨"送"目, "送"字用得妙,登高後,應該是縱目遠眺才對,睜大眼睛把遠的、近的、具體的、模糊的各種景色都看個仔細,都映照在眼睛裡,可是他的說法是我把眼睛送出去,然後呢?它接收了遠的、近的、具體的、模糊的各方景色;"送"字用得妙,原來是被動的觀看,變成了主動的欣賞。一"送"之下,千里澄江就收到了眼前;翠峰也收到了眼前;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用實物比喻自然景物,"背"西風,酒旗斜"矗"的擬人化說詞,也極為生動有生氣。
如果還你記得柳永的"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你會發現柳永提到的都是自己的親身經歷,揣想的都是自己爾後可能的遭遇和困境,沒有什麼歷史情懷,也沒有什麼遠大抱負或理想;而王安石則不然,寫景,則極目遠眺,俯視是千里長江,仰觀則是層層山峰,然後遠的近的,模糊的,具體的,靜的,動的,而且按照時間先後依序安排得井井有條,出手就不同凡響;下片的用典議論,亦不以一己得失為意,有著政治家的胸襟和氣度,居移氣,處境影響著個人的視野和格局,從兩人間的不同處即可略窥。但兩者沒有孰優孰劣的問題,而且都不可或缺,只有柳永,格局小了點,氣氛哀傷了些;只有王安石,又嫌氣氛有點肅殺,而且疏忽了自己。有時登臨送目,有時寒蟬淒切,嗯,這個人生、這個生活才會恰恰好。.
參考資料:
1.古詩文網
https://so.gushiwen.cn/mingju/juv_71f72630d40d.aspx
2.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https://www.arteducation.com.tw/mingju/juv_71f72630d40d.html
3.國學夢
http://www.guoxuemeng.com/mingju/427112.html
註一:千里澄江似練:形容長江像一匹長長的白絹。語出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澄江,清澈的長江。練,白色的絹。
註二:門外樓頭:指南朝陳亡國慘劇。語出
杜牧《臺城曲》:“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韓擒虎是隋朝開國大將,他已帶兵來到金陵朱雀門(南門)外,陳後主尚與他的寵妃張麗華於結綺閣上尋歡作樂。
註三:《後庭》遺曲:指歌曲《玉樹後庭花》,傳爲陳後主所作。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後人認爲是亡國之音。
補記:疫情期間,晚餐後都會和內人以及居家上班的小兒出門在附近走走,看著滿天彩霞,與緻一來教內子背范伸淹的"碧雲天…山映斜陽…"然後大家注視著天空形況各異,色彩不同的雲朵,想像著要如何描述和形容;然後看著太陽慢慢落在山後,將前面的山形襯托得極為清楚,而沒照到陽光的旁山則模糊不清,與灰黑色的雲朵混成一片。原來"碧雲天",原來"山映斜陽"是這樣子的過程,是這樣子的宏偉壯麗,但沒有這個句子不會如此用心的去看、去想,有句話說"天空是靈魂每天的麵包"信然,而有了范伸淹的詞句,更添加了有依據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