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二)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人的一生都在梳理童年經歷

原生家庭的類別

  在討論原生家庭時,我們必須把家庭分類,一類是普通的家庭,父母基本上是愛護子女的,但可能受到學經歷,或者意識型態,生活,職業等等的影響,或者是因為壓力太大,因此在撫育照顧過程中,偶或有過激行為,對孩子造成傷害;另一則是虐童家庭,父母疏忽照顧兒童,致使孩童連溫暖都成問題;亦或父母不止沒有關愛,還會使用肢體或言語暴力來對待孩童。而這種肢體或言語暴力,經常是持續且重複的,孩童必須時時處於緊張,恐懼的環境中。前者可以自行修復,後者則即令是專業人士都有可能力不從心。威爾就屬於後者。

碎片記憶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對當事者來說可能影響至深的一件事或者一個舉動,對父母來說卻是根本無關緊要的無心之舉,也因此,很可能的情況是:當事者長大後為求補償的痛苦控訴,父母很可能認為是無理取鬧,小題大作,使得當事者的受傷更深,痛苦更重。對當事者來說其苦痛其不甘是真的;對父母來說,無關痛癢的感覺很可能也是真的。於是復原之路很可能就因挾在兩個"真"之間,而使得雙造間的嫌隙更深,更難彌補或復原。這個狀況,我自己也曾碰過,家人團聚閒聊,女兒突然提到童年受罰,兩人異口同聲提到某次洗澡大聲了點,受到母親無故暴怒體罰的情事,兩人都記憶猶新,內子則沒有印象。孩子還小時,我在外縣市上班,三個孩子全由內子負責,壓力大,責任重,難免偶而失常,但,此事對孩子似乎傷害很大,因為他們認為是無故受罰…最大的禍首當然是我,因為我沒有盡責。

父母記憶

  此事也給我一個啟示,對父母來說可能是已經遺忘或者甚至注意到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對孩子卻可能帶來難以磨滅或遺忘的傷害,那相處那麼長久的時間,這種狀況不知有多少,也難怪在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會帶著一些坑坑疤疤的傷痕吧?但如果孩子只把注意力放在這上面,這種罪狀大概算都算不完吧?內子提起孩子還小時,經常提到的是他每天如何叫起大女兒,抱起二女兒,背起小兒,趕著上班;回來後又如何趕著去接他們放學,如何往返帶他們去補習等等,換句話說,他記得的是他的壓力和辛勞。我可以感受到他的壓力和辛勞。可,她如此長年累月的,含辛茹苦的照顧、撫養、教導孩子長大,如果孩子表示感激,他或許更有成就感,更覺得付出是值得的。

兩代看法有異

  換句話說,對父母來說,他們希望得到的是感恩,對孩子來說,他們希望得到的則是道歉。孩子認為父母的照顧和付出是理所當然的,父母認為孩子的創傷挫折是微不足道的…。可以想像的是:提起原生家庭,可能導致雙方歧視更深,傷痕更大,不提還好,只要一提大概都是不歡收場。討論原生家庭,有時難免怨氣,可,之所以要談開,主要也在可能雙方原本都只站在自己的立場,談開後較能關照到對方的處境和感受,比較能相互體諒,比較不會將創傷放在心上,任其滋長腐臭了。對子女來說,如果不是蓄意的虐待,那麼多看待對方的好,多體諒對方的難,多讚美對方的付出,也許就較不會對偶而的失常耿耿於懷了。而,對父母來說,人非聖賢,偶而的失常失態或許難免,兒女提及,一定是受傷甚深,因而念念難忘,一句誠摯的道歉,或許就能讓他們釋懷,並開始走上復原的道路了。

原生家庭問題難解

  原生家庭的問題之所以難解,主要也在不願談開,或不願面對,因為你不知道結果會是什麼?即令是虐童家庭,父母都可能認為自己是在善盡為人父母應有的職責而已。所以呢?如果雙方能彼此體諒當然最好,如果不然,那麼你可能創傷更深更重,但你之所以想談開主要也在此事影響你甚深,因此,還是得設法解開。我之前曾分析過關係改變的可能做法。一個"關係"涉及到的因素有三,你,他,你和他的關係。之所以要改,因為你認為你們間的關係有問題;之所以有問題,是因"他"有問題,所以你認為只要他改變,你們的關係就會改變了。問題是你想改,但他可能認為沒必要,他認為你們的關係沒問題,結果是你想要他改,他認為你無理取鬧,因此你受傷更重,而你想改變的關係則根本沒動。所以呢?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你改變了,你們的關係自然也變了,他想不變大概也不容易了。但你很可能會認為錯在他,為什麼要你改?為什麼是你要改?結果它就變成了無解的課題,持續下去,直到你願恴改變。改變難,難在你不願意改,也不認為你應該改;改變易,只要你願意改變,它就開始改變了。
  另外,父母的好意,有時也可能造成不可思議的結果。
  例如2021.7.29聯合報副刊有一文題為<不只是朋友>,文中提到作者十歲時媽媽給她的交換日記上頭寫著「媽媽願意當你最好的朋友。」結果她以為媽媽不要她,她以後只能自己照顧自己了,心裡一片淒涼。結婚後,女兒九歲了,有天突然說她像朋友…,她才發覺原來她可以是母親,仍能讓兒女感受到朋友般的尊重…。你知道嗎?看完真的有點儍眼,一句話-還是有心示好的一句話,竟然能讓小孩以為自己被遺棄。這父母當來也太不容易了。

無心疏忽多,敬請見諒

  檢討自己,我的天啊,不自覺的,無意識的,因為脾氣,因為壓力,因為意識型態等等,給予家人的傷害可能多到不可勝數了。可以的話,容我在這兒向他們致上真誠的歉意,因為我真的沒有注意到這麼細微的事情也會產生如是的影響,也感恩他們給予的寬容和體諒。我希望他們沒有受到傷害,有的話也希望他們能夠儘速盡可能的修復。養育兒女責任如是之重,如果我之前知道的話,要不要生兒育女,可能還要再考慮了,因為不懂,疏忽的或者偶犯的狀況太多了。?<不只是朋友>那篇文章中,作者提到她女兒對"朋友"的解釋值得父母參考「我只是覺得你都會好好跟我聊天,告訴我那些我想知道的,也讓我說那些我想說的。」也許孩子的希望很簡單,多聊天,講道理,重視我。說來簡單,做來是否容易就難說了,但,總是努力的方向。

負面影響會代間遺傳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原生家庭的影響-尤其是負面的影響-不會止於你自身,還會對你的後代產生影響。虐童家庭的父母往往出自曾被虐待的孩童,他們有樣學樣,甚至特意提醒自己不要重犯父母過錯,拼命的想要改變,但在壓力之下,或許自然而然的將虐童模式傳遞到現今的家庭了。
  許多案例顯示家庭的代間傳遞,有個案例是幼時母親壓力一大,就口不擇言的攻擊、侮辱,她深受其痛,因此下定決心,絕對不讓孩子遭此待遇,可是有了孩子後,每每壓力一來,下意識的用同樣的字眼攻擊侮辱孩子…有次先生看不下去,斥責她一直在講說要給孩子正常的家庭,結果卻是在複製原生家庭的罪孽,她一下子愣住了…放聲大哭,止不住的淚水,看到了兩件事,原來母親壓力曾經那麼大,且沒意識到會對孩子造成那麼大的影響;她看到了母親的苦,母親無意識的錯,也較能設身處地的了解母親當時的無奈了;另一件事是:原來她一直想的改變其實沒那麼容易。

那我有沒有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呢?

   檢討起來,我對權威者的不信任,對獎勵出名的不屑,對不公平待遇的挑戰,直接點明並衝撞;尊重不如我者,卻不大看得起地位比我高者;似乎就有原生家庭的影響在-因為次子似乎較受輕忽的關係嗎?似乎有,但有沒那麼明顯。而三弟則是完全不同的類型,對權威者必恭必敬,對下屬則有點頤指氣使,是因排行較後,需察顏觀色以獲取重視的關係嗎?而大哥則是特別有責任感,寧願自己吃虧也要顧及全面,與親友的聯絡互動幾乎都是他在處理,舍妹的事比自己的事還要關心;小妹在國外期間,請大哥幫忙照看一下家裡內外,他每天早晚一定到小妹家開窗,澆花,有次他有事情外出,請我代勞,並親自教導,樓下那個地方的花二樓澆不到,所以要用噴水器,噴八到十壺;然後到二樓的陽台,可以噴到那兒?到三樓的陽台(二三樓的陽面對不同方向)又可以往那裡噴?毋上開窗,下午噴完再關窗,我噴一次就有點受不了了…小妹家出國時告訴他清晨飛機並已雇好車,結果凌晨四點多發現門外好像有人,原來是大哥來送行。是因父親耳提面命的提醒長子照顧弟妹,顧好親友關係嗎?那我呢?對繁文縟節特別不耐煩,小妹說不必送,就祝福她一路平安,有事聯絡。
  我們似乎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了?這個影響還不一定是一樣的,例如上面所說的送行,又例如出門,大哥一定盛裝,服裝,皮鞋,衣著,配色,熨貼,髮型,配件一應俱全,並且極為考究;我則是過得去就可以了;回想起來,父親出門一定盛裝,大哥看了認為理應如此,我看了則認為何必如此麻煩,花費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在那上面幹什麼?所以呢?演變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類型。其實都受到了影響了。
  有空與家人一一探討家庭對我的兄弟姐妹,以及我們的下一代有沒有影響?還真的不能說沒有。我們的和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金錢觀,友情觀等等幾乎都受到家庭的深遠影響。這些影響還不見得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會因排行,性別,不同對待等而有不同。例如求職,我們兄弟都是公務員,因為父親一人養六人,認為公務員職業穩定,且退休有保障…我們兄弟也都如此鼓勵下一代,但下一代中有人讚同,費盡心力考上;絕大多數都不以為然。換句話說,即令是同一個家庭,接受到同一個訊息,但對之的反應並非是同樣的。

童年創傷不易修復

   那童年創傷的療癒和修復有多難呢?你也許聽過演講,看過書籍,甚至參加過靈修或成長課程等等,目的可能在修復或療癒童年創傷,可是修復療癒童年創傷,絕對不是看看書,參加課程然後照著步驟就可以了,那可能是個極為漫長的極為艱辛的過程,漫長是多長呢?難說的很
  張愛玲一生都在尋找兒時沒得到的父愛。(注意是整整"一生"喔)(註一)
  有位作者提到一直無法放下對父親幼年無故責打的恨,不願回家,連"父親"兩字都覺得刺眼刺耳,自己也知道要放下過去,放過自己,因此開始往靈性成長的路上走…,五年後,父親節快到了,炒菜時,突然想到是不是要給父親買個禮物,然後,突然發現自己淚流滿面,因為她好像放下了對父親的恨和怨了。她好像放下了心裡的一大負擔了…她好像可以往前走了…
  謝金燕曾斷絕與猪哥亮的父女關係,父喪亦不願回。她是公眾人物,她不知道這樣做一定會引起爭議,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嗎?可是還是這麼做了,這中間是多少的掙扎和痛苦啊?(註二)
  陳坤(大陸著名藝人)創辦「行走的力量」公益團體,用止語行走來和內心對話已經十年了;據說修復內心的傷痕已花了三十年,還在修復中。我們看看看<維基百科>中有關他的生平:…幼年時父母離異,家境貧困,陳坤跟著外婆生活,直至11歲才回到母親身邊…。為了在經濟上自立,並幫助負擔家庭開支,陳坤在高中時開始半工半讀,先後任印刷所打字員、酒吧服務員、駐唱歌手…。(註三)
  王永強在北大取得博士學位後,就與家人斷絕來往;二十年後,母親病危,死前想見他一面,輾轉找到他,他回以「清官難斷家務事」,並請人勿再打擾,拒絕回去。(註四)
  有的傷,有的痛,是很難-甚至無法復原-的。而在修復的過程中也是充滿了艱辛且漫長。
註一:張愛玲的戀父情緒。https://kknews.cc/zh-tw/culture/38jm5ly.html
註二:謝金燕吐露猪哥亮家暴。https://star.ettoday.net/news/698302
註三:陳坤簡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88%E5%9D%A4
註四:見https://kknews.cc/zh-tw/news/yj5arqk.html北大博士後王永強:消失20年不顧父母死活,為何網友卻表示理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馮延己的鵲踏板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小談命理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碧雲天,黃葉地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踏莎行.細草愁煙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原生家庭(一)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原生家庭帶給我的悲歡與成長“我曾做了一個非常真實的夢,我正身處老家,看到兩個高齡90的阿公阿嬤,爸爸、姐姐和她兩個小孩,我先生跟兩個孩子都圍坐在餐桌,當我跟媽媽在廚房把最後的菜上桌時就看到當演員的小弟帥氣的從門口走進來,整個家洋溢著幸福喜樂。”
    avatar
    না 上帝的寵兒We are One না
    2024-06-05
    原生家庭的不幸我們第一次約出來見面是去烘爐地看夜景,聊了很多這失去的11年彼此發生過的事,之後他接到媽媽打來的電話,他說媽媽跟爸爸吵架,爸爸把媽媽跟姊姊還有孫子趕出家門
    avatar
    二次溺水
    2024-05-28
    原生家庭 = 業力"業力"是這樣來的,小時候遭到某男性或女性長輩情勒或霸凌,等長大出社會,職場上遇到其他主管做出類似舉動,便容易因為幼時遭遇到的經驗,反向投射到這些人身上,對方可能並沒有真的幹嘛,自己就先警界起來,圍牆高築後,反而無法正確接收訊息,而做出錯誤判斷。
    Thumbnail
    avatar
    丁火蓋瑞
    2024-05-20
    原生家庭疲憊 過完母親節好多人分享?從小我就不是個成績特優異的小孩 但文科還行 重點還常常當幹部 正常不是品學兼優才適合? 在團體生活中我不是特愛 偶爾覺得一個人比較自在 但每個時期我都是有朋友 至今我跟國小同學今年還有聚會 我的父母是一個認知水平非常標準窮人思維 因為我的文科扎根深 如歷史人性醜惡 論語等 人
    Thumbnail
    avatar
    Shan
    2024-05-15
    原生家庭的錐心之痛 (二) 關於我的父親,一直以來男孩的第一個模仿目標總是自己的父親; 小時候的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父親的記憶,那是在我幼稚園過後我才漸漸擁有這個男人的記憶. 所以我很黏我的母親,常常在學習,在遊玩,無時無刻的習慣媽媽在身邊.....,甚至晚上有著哭下床找媽媽的記憶. 那麼,我的父親在我童年的時候在哪裡呢
    avatar
    PopoLin
    2023-07-04
    原生家庭/童年創傷/一起療癒/半夜有感而發晚上凌晨2:59 #月亮閘門 來到了33號 半夜自己醒來 剛好土星在13.1號閘門 #同理 剛好接通 #人類圖 13-33通道 想到自己因為原生家庭的關係 因此一個人在外面生活 #療癒自己 #也當療癒師 我原本是紅太陽33.5 原本 #G中心 未定義 因為流日而接通了 #感謝上天慈悲 不然我好悶~
    Thumbnail
    avatar
    Anita(希塔療癒,人類圖,寵物溝通,塔羅,解夢)
    2022-01-17
    原生家庭,讓人既渴望又抗拒嗨~今天要來聊聊「原生家庭」的議題。 我覺得在華人社會父母跟子女的關係還是比較緊密的,但這種緊密常一不小心就擦槍走火,靠得太近沒有意識到界線就容易踩進去,指責對方哪裡做得不好、哪裡需要修正、都是因為你怎樣才怎樣等等的。 為什麼大部分的家庭總是吵吵鬧鬧?
    Thumbnail
    avatar
    最好的知己
    2021-12-24
    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的影響即使親密關係的雙方無法同時學習薩提爾模式,也可以先由其中一方學習和成長,在關係中練習和自己連結、接納自己,轉化原生家庭的影響力,讓自己變得更完整,才有能力用一致性的方式和伴侶互動與溝通,促使伴侶也有機會用他的步調開始學習和改變,逐步走向可以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階段。
    Thumbnail
    avatar
    張天安
    2021-05-28
    原生家庭的羈絆交織成一種傷每次看到別人回娘家,也讓我好想找一天回去。其實每周二姐姐小學是念整天,周二有一整天的時間,坐高鐵來回是沒問題的,但除了花錢之外,想到要回娘家反而有點遲疑,遲遲沒有行動。
    avatar
    塔拉拉
    20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