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類別
在討論原生家庭時,我們必須把家庭分類,一類是普通的家庭,父母基本上是愛護子女的,但可能受到學經歷,或者意識型態,生活,職業等等的影響,或者是因為壓力太大,因此在撫育照顧過程中,偶或有過激行為,對孩子造成傷害;另一則是虐童家庭,父母疏忽照顧兒童,致使孩童連溫暖都成問題;亦或父母不止沒有關愛,還會使用肢體或言語暴力來對待孩童。而這種肢體或言語暴力,經常是持續且重複的,孩童必須時時處於緊張,恐懼的環境中。前者可以自行修復,後者則即令是專業人士都有可能力不從心。威爾就屬於後者。
碎片記憶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對當事者來說可能影響至深的一件事或者一個舉動,對父母來說卻是根本無關緊要的無心之舉,也因此,很可能的情況是:當事者長大後為求補償的痛苦控訴,父母很可能認為是無理取鬧,小題大作,使得當事者的受傷更深,痛苦更重。對當事者來說其苦痛其不甘是真的;對父母來說,無關痛癢的感覺很可能也是真的。於是復原之路很可能就因挾在兩個"真"之間,而使得雙造間的嫌隙更深,更難彌補或復原。這個狀況,我自己也曾碰過,家人團聚閒聊,女兒突然提到童年受罰,兩人異口同聲提到某次洗澡大聲了點,受到母親無故暴怒體罰的情事,兩人都記憶猶新,內子則沒有印象。孩子還小時,我在外縣市上班,三個孩子全由內子負責,壓力大,責任重,難免偶而失常,但,此事對孩子似乎傷害很大,因為他們認為是無故受罰…最大的禍首當然是我,因為我沒有盡責。
父母記憶
此事也給我一個啟示,對父母來說可能是已經遺忘或者甚至注意到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對孩子卻可能帶來難以磨滅或遺忘的傷害,那相處那麼長久的時間,這種狀況不知有多少,也難怪在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會帶著一些坑坑疤疤的傷痕吧?但如果孩子只把注意力放在這上面,這種罪狀大概算都算不完吧?內子提起孩子還小時,經常提到的是他每天如何叫起大女兒,抱起二女兒,背起小兒,趕著上班;回來後又如何趕著去接他們放學,如何往返帶他們去補習等等,換句話說,他記得的是他的壓力和辛勞。我可以感受到他的壓力和辛勞。可,她如此長年累月的,含辛茹苦的照顧、撫養、教導孩子長大,如果孩子表示感激,他或許更有成就感,更覺得付出是值得的。
兩代看法有異
換句話說,對父母來說,他們希望得到的是感恩,對孩子來說,他們希望得到的則是道歉。孩子認為父母的照顧和付出是理所當然的,父母認為孩子的創傷挫折是微不足道的…。可以想像的是:提起原生家庭,可能導致雙方歧視更深,傷痕更大,不提還好,只要一提大概都是不歡收場。討論原生家庭,有時難免怨氣,可,之所以要談開,主要也在可能雙方原本都只站在自己的立場,談開後較能關照到對方的處境和感受,比較能相互體諒,比較不會將創傷放在心上,任其滋長腐臭了。對子女來說,如果不是蓄意的虐待,那麼多看待對方的好,多體諒對方的難,多讚美對方的付出,也許就較不會對偶而的失常耿耿於懷了。而,對父母來說,人非聖賢,偶而的失常失態或許難免,兒女提及,一定是受傷甚深,因而念念難忘,一句誠摯的道歉,或許就能讓他們釋懷,並開始走上復原的道路了。
原生家庭問題難解
原生家庭的問題之所以難解,主要也在不願談開,或不願面對,因為你不知道結果會是什麼?即令是虐童家庭,父母都可能認為自己是在善盡為人父母應有的職責而已。所以呢?如果雙方能彼此體諒當然最好,如果不然,那麼你可能創傷更深更重,但你之所以想談開主要也在此事影響你甚深,因此,還是得設法解開。我之前曾分析過關係改變的可能做法。一個"關係"涉及到的因素有三,你,他,你和他的關係。之所以要改,因為你認為你們間的關係有問題;之所以有問題,是因"他"有問題,所以你認為只要他改變,你們的關係就會改變了。問題是你想改,但他可能認為沒必要,他認為你們的關係沒問題,結果是你想要他改,他認為你無理取鬧,因此你受傷更重,而你想改變的關係則根本沒動。所以呢?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你改變了,你們的關係自然也變了,他想不變大概也不容易了。但你很可能會認為錯在他,為什麼要你改?為什麼是你要改?結果它就變成了無解的課題,持續下去,直到你願恴改變。改變難,難在你不願意改,也不認為你應該改;改變易,只要你願意改變,它就開始改變了。
另外,父母的好意,有時也可能造成不可思議的結果。
例如2021.7.29聯合報副刊有一文題為<不只是朋友>,文中提到作者十歲時媽媽給她的交換日記上頭寫著「媽媽願意當你最好的朋友。」結果她以為媽媽不要她,她以後只能自己照顧自己了,心裡一片淒涼。結婚後,女兒九歲了,有天突然說她像朋友…,她才發覺原來她可以是母親,仍能讓兒女感受到朋友般的尊重…。你知道嗎?看完真的有點儍眼,一句話-還是有心示好的一句話,竟然能讓小孩以為自己被遺棄。這父母當來也太不容易了。
無心疏忽多,敬請見諒
檢討自己,我的天啊,不自覺的,無意識的,因為脾氣,因為壓力,因為意識型態等等,給予家人的傷害可能多到不可勝數了。可以的話,容我在這兒向他們致上真誠的歉意,因為我真的沒有注意到這麼細微的事情也會產生如是的影響,也感恩他們給予的寬容和體諒。我希望他們沒有受到傷害,有的話也希望他們能夠儘速盡可能的修復。養育兒女責任如是之重,如果我之前知道的話,要不要生兒育女,可能還要再考慮了,因為不懂,疏忽的或者偶犯的狀況太多了。?<不只是朋友>那篇文章中,作者提到她女兒對"朋友"的解釋值得父母參考「我只是覺得你都會好好跟我聊天,告訴我那些我想知道的,也讓我說那些我想說的。」也許孩子的希望很簡單,多聊天,講道理,重視我。說來簡單,做來是否容易就難說了,但,總是努力的方向。
負面影響會代間遺傳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原生家庭的影響-尤其是負面的影響-不會止於你自身,還會對你的後代產生影響。虐童家庭的父母往往出自曾被虐待的孩童,他們有樣學樣,甚至特意提醒自己不要重犯父母過錯,拼命的想要改變,但在壓力之下,或許自然而然的將虐童模式傳遞到現今的家庭了。
許多案例顯示家庭的代間傳遞,有個案例是幼時母親壓力一大,就口不擇言的攻擊、侮辱,她深受其痛,因此下定決心,絕對不讓孩子遭此待遇,可是有了孩子後,每每壓力一來,下意識的用同樣的字眼攻擊侮辱孩子…有次先生看不下去,斥責她一直在講說要給孩子正常的家庭,結果卻是在複製原生家庭的罪孽,她一下子愣住了…放聲大哭,止不住的淚水,看到了兩件事,原來母親壓力曾經那麼大,且沒意識到會對孩子造成那麼大的影響;她看到了母親的苦,母親無意識的錯,也較能設身處地的了解母親當時的無奈了;另一件事是:原來她一直想的改變其實沒那麼容易。
那我有沒有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呢?
檢討起來,我對權威者的不信任,對獎勵出名的不屑,對不公平待遇的挑戰,直接點明並衝撞;尊重不如我者,卻不大看得起地位比我高者;似乎就有原生家庭的影響在-因為次子似乎較受輕忽的關係嗎?似乎有,但有沒那麼明顯。而三弟則是完全不同的類型,對權威者必恭必敬,對下屬則有點頤指氣使,是因排行較後,需察顏觀色以獲取重視的關係嗎?而大哥則是特別有責任感,寧願自己吃虧也要顧及全面,與親友的聯絡互動幾乎都是他在處理,舍妹的事比自己的事還要關心;小妹在國外期間,請大哥幫忙照看一下家裡內外,他每天早晚一定到小妹家開窗,澆花,有次他有事情外出,請我代勞,並親自教導,樓下那個地方的花二樓澆不到,所以要用噴水器,噴八到十壺;然後到二樓的陽台,可以噴到那兒?到三樓的陽台(二三樓的陽面對不同方向)又可以往那裡噴?毋上開窗,下午噴完再關窗,我噴一次就有點受不了了…小妹家出國時告訴他清晨飛機並已雇好車,結果凌晨四點多發現門外好像有人,原來是大哥來送行。是因父親耳提面命的提醒長子照顧弟妹,顧好親友關係嗎?那我呢?對繁文縟節特別不耐煩,小妹說不必送,就祝福她一路平安,有事聯絡。
我們似乎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了?這個影響還不一定是一樣的,例如上面所說的送行,又例如出門,大哥一定盛裝,服裝,皮鞋,衣著,配色,熨貼,髮型,配件一應俱全,並且極為考究;我則是過得去就可以了;回想起來,父親出門一定盛裝,大哥看了認為理應如此,我看了則認為何必如此麻煩,花費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在那上面幹什麼?所以呢?演變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類型。其實都受到了影響了。
有空與家人一一探討家庭對我的兄弟姐妹,以及我們的下一代有沒有影響?還真的不能說沒有。我們的和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金錢觀,友情觀等等幾乎都受到家庭的深遠影響。這些影響還不見得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會因排行,性別,不同對待等而有不同。例如求職,我們兄弟都是公務員,因為父親一人養六人,認為公務員職業穩定,且退休有保障…我們兄弟也都如此鼓勵下一代,但下一代中有人讚同,費盡心力考上;絕大多數都不以為然。換句話說,即令是同一個家庭,接受到同一個訊息,但對之的反應並非是同樣的。
童年創傷不易修復
那童年創傷的療癒和修復有多難呢?你也許聽過演講,看過書籍,甚至參加過靈修或成長課程等等,目的可能在修復或療癒童年創傷,可是修復療癒童年創傷,絕對不是看看書,參加課程然後照著步驟就可以了,那可能是個極為漫長的極為艱辛的過程,漫長是多長呢?難說的很
張愛玲一生都在尋找兒時沒得到的父愛。(注意是整整"一生"喔)(註一)
有位作者提到一直無法放下對父親幼年無故責打的恨,不願回家,連"父親"兩字都覺得刺眼刺耳,自己也知道要放下過去,放過自己,因此開始往靈性成長的路上走…,五年後,父親節快到了,炒菜時,突然想到是不是要給父親買個禮物,然後,突然發現自己淚流滿面,因為她好像放下了對父親的恨和怨了。她好像放下了心裡的一大負擔了…她好像可以往前走了…
謝金燕曾斷絕與猪哥亮的父女關係,父喪亦不願回。她是公眾人物,她不知道這樣做一定會引起爭議,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嗎?可是還是這麼做了,這中間是多少的掙扎和痛苦啊?(註二)
陳坤(大陸著名藝人)創辦「行走的力量」公益團體,用止語行走來和內心對話已經十年了;據說修復內心的傷痕已花了三十年,還在修復中。我們看看看<維基百科>中有關他的生平:…幼年時父母離異,家境貧困,陳坤跟著外婆生活,直至11歲才回到母親身邊…。為了在經濟上自立,並幫助負擔家庭開支,陳坤在高中時開始半工半讀,先後任印刷所打字員、酒吧服務員、駐唱歌手…。(註三)
王永強在北大取得博士學位後,就與家人斷絕來往;二十年後,母親病危,死前想見他一面,輾轉找到他,他回以「清官難斷家務事」,並請人勿再打擾,拒絕回去。(註四)
有的傷,有的痛,是很難-甚至無法復原-的。而在修復的過程中也是充滿了艱辛且漫長。
註一:張愛玲的戀父情緒。https://kknews.cc/zh-tw/culture/38jm5ly.html
註二:謝金燕吐露猪哥亮家暴。https://star.ettoday.net/news/698302
註三:陳坤簡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88%E5%9D%A4
註四:見https://kknews.cc/zh-tw/news/yj5arqk.html北大博士後王永強:消失20年不顧父母死活,為何網友卻表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