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從看完了白先勇的《孽子》以後我便對那些保守時代下的同志故事充滿興趣。一方面是抱持著欣賞作品的心情,一方面則是有點羨慕那時候的單純,故事中的主角們即使是承受了許多外來的社會壓抑、同儕眼光,但至少同志們的給予彼此的安慰和陪伴是真心的,而這些故事裡的真情在溫暖我的同時也讓我對過去的故事產生了一絲的憧憬。
那時我便下定決心,只要有相關題材的故事,不論是影視或是書籍,我都會找來看看。《盛夏光年》便是在這樣的心境下被我找來欣賞的第一部作品。
以下會有劇透的部分,請自行斟酌是否要繼續往下看呦!
《盛夏光年》的劇情聚焦於一個三角關係:守恆、正行、慧嘉。如果說《孽子》給我的感覺像是在一大片樹蔭底下看太陽,雖然壟罩在一大片陰影之中,仍有些許陽光映入眼簾,那抹光雖不強但足夠溫暖。而《盛夏光年》則是雨水綿綿的都市傍晚,大部分時候都顯得憂鬱、但偶爾卻能有些許浪漫的成分。
在角色的設計上,康正行代表的是行星,余守恆則是恆心,而杜慧嘉則是彗星。這樣的安排讓我很直覺地聯想到了一首歌,也就是理想混蛋的《行星》;其中歌詞提到:「我不能靠近,卻也不願遠離」,這正好精準的刻畫了康正行對余守恆的感情。
他總遠遠地從教室望向余守恆在球場上的模樣,但每當余守恆問他怎麼不去看他打球的時候,又露出一副勉強的樣子。因為在那個年代,社會價值告訴他,喜歡男生是多麼嚇人的一件事情;當單純的情感寄託在不被理解的陰影裡,怎麼看都顯得張牙舞爪。
如果沒有杜慧嘉,或許余守恆與康正行之間的關係就會像天體般運行下去吧。直到一顆慧星闖入了他們的生活。杜慧嘉的出現,先是給了康正行的生命帶來了第一個變動;那天杜慧嘉和康正行翹課後在台北的那場約會,讓康正行了解到自己確實沒有辦法喜歡上女生,無論是感情抑或是身體。而作為一個受傷的女生,杜慧嘉卻是第一個發現正行秘密的存在。慧嘉喜歡正行,這份喜歡讓他只能成為一個守護秘密的朋友。
而從小就孤獨一人的余守恆,在老師的安排下和康正行成了朋友。原本守恆是想抗拒這一切的,但因為他太寂寞了,所以他接受了老師的安排並且和正行成了好朋友。正行的出現填補了守恆生命的寂寞,即使是被老師所指定的也沒關係,守恆只是不想再回到,那天只有他一個人的操場上,任由空曠和孤獨把他吞沒。
其實我覺得正行會追慧嘉,會跟慧嘉在一起,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他怕自己失去正行;因為他發現這個女生和正行之間有些什麼不能說的秘密。這令他想起他和正行的關係會不會真的僅存活在於老師的命令之中?只要正行後悔了,他隨時會失去一切。只是守恆那時候並不知道這個秘密之所以不能說出口,是跟自己有關。也因為這樣,杜慧嘉成了他和正行之間一道無法說破的牆。
或許有人認為守恆和慧嘉在感情的處理上都很自私。不過我認為守恆的日子也並不好過;正行曾經是他唯一的行星,專屬於他的軌道卻被不可預測的彗星給打亂了。所以他會害怕、他會遏止,用他力所能及的方法。而杜慧嘉答應守恆追求的這個決定,或許是因為他在守恆身上看到了自己身上也有的那種孤獨,又或許是她知道,唯有這樣康正行才會永遠在他身邊吧。
《盛夏光年》幾乎沒有甚麼配角可言,每一個鏡頭都圍繞在三位主角上,所以在觀影的時候會直覺地把精神更凝聚在三人的心境上,也是因為這樣導致《盛夏光年》的節奏和氣氛上都充斥著壓抑。他們三人都有著自己的寂寞之處;面對這些寂寞,他們有些人選擇前進,有的人選擇停滯,但只要做出選擇,勢必就會有人受到影響,甚至是受到傷害。雖然很殘酷,但這就是青春;沒有人能確保自己成長的路上不會有人受傷。
在電影的最後沒有明確說明他們三人之後的發展,不過我想青春期的我們所遇上的每件事,也未必全都會有答案,所以在這個故事裡,我會更喜歡這種留給觀眾想像空間的結局。我永遠不會知道結局以後,他們三個人的故事是如何寫下去的,但是我很清楚,即便他們在青春的路口上受了點傷,也只是他們人生故事的一部份。就像過去在愛情裡真摯誠懇的我們,在經過傷痕累累以後也都長成了如今的模樣。
很多文學或影劇作品都很喜歡把夏季和青春連結在一起,《盛夏光年》也不例外。把青春比喻成了夏天,驕陽似火的天氣、震耳欲聾的蟬鳴、難以預測的滂沱大雨,都能清晰的刻畫出青春的衝動以及真摯。此外,《盛夏光年》把夏天的星星元素也設計進去了,可能是劇情的關係,在觀影的過程中,星星的元素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則是寂寞。
三個主角像宇宙裡的星星一樣,有著他人不能理解的寂寞,好不容易遇見了彼此以後,又隨著劇情的發展,彼此的內心漸漸遠離。讓我想到任明信的〈宇宙〉:「霍金說整個宇宙正在互相遠離,這是我聽過最悲傷的事情」。其實我看完電影的第一個想法是,如果康正行,能心無旁鶩的喜歡、愛一個人,是不是電影之中就不會有那麼多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