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帶後期處理系列 1】什麼是母帶後期處理?過去與現在

2019/03/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到底什麼是母帶後期處理(Mastering)?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母帶後期處理在做什麼,所以版主有空的時候來談談母帶後期處理到底在做些什麼。
早年留聲機錄音時代,音樂被錄下後是直刻蠟筒上,後來在1887年Emile Berliner才將滾筒式留聲機改良成唱盤式的留聲機,進而在1891年有了蟲膠唱片(Shellac disc)這種新的聲音儲存媒體,讓音樂生產與保存上更為便利,錄音這時還算是直刻到唱盤上的。磁帶錄音機(Magnetophon)是德國AEG公司的工程師在1930年代時發明的,二次大戰時德國廣播公司就已拿來使用,但當時還算是一個軍事上的祕密武器,戰爭結束後這個新發明的祕密才被解開,1948年美國Ampex公司才開始商業化生產盤帶機(tape machine)Model 200A,錄音儲存載體才慢慢從唱盤逐漸轉移到盤帶上。剛開始錄音雖然換成用盤帶儲存音樂,但還是由專門負責刻唱盤的工程師將盤帶裡的音樂轉刻成唱盤發行(註:1948年才發明了保存上較不易碎裂的黑膠唱片Vinyl),而這位專門負責將錄音盤帶轉刻成唱盤的工程師,當時叫transfer engineer(轉換工程師),即是早期的母帶工程師。隨著錄音工業越來越發達,直刻兩軌變多軌,載體曲目數變多,這位刻板工程師要負責的事情也跟著越來越多,後來就開始稱他為母帶工程師(mastering engineer)了。
因為母帶工程師是整個唱片生產流程裡最後一位把關的人,他必需懂得整合來自不同地方的混音歌曲製作,懂得類比數位間載體的轉換,以及最終商品的製作過程與消費者使用的狀況,即使在現在幾乎可以全數位的時代,這也不是把歌曲集中調一調、做成母帶生產就算是母帶後期處理工程師,這份工作仍是需要高技術性及經驗的,若不懂得整個唱片製作環節,耳力不夠好,會很容易把前面錄混音師的作品搞砸。
圖片出處https://klyker.com/how-a-vinyl-record-is-made-18-photos/
Q:我的專輯一定要做母帶後期處理嗎?
A:一張專輯裡面的歌常是由不同人在不同錄音室內完成混音的,即使是同一位混音師,同一間錄音室混所有的歌曲,不僅是歌曲內的配器編制不同,混音師也不是機器人,不同時間混音出來的東西還是存在差異,不會聽起來一樣,所以還是需要做最後的統整處理。除非你的專輯是單曲,只有一首歌,這時就不見得非要另外找母帶工程師處理,但多一個人客觀地審視混音成品仍是有好處的。
母帶後期處理的工程師通常會建議不要跟混音師同一人,因為同時身兼這兩樣工作會失去對整張專輯音樂的客觀性。必需要強調的一件事:混音跟母帶後期處理看似工作很像,但思考與聆聽的重點是不同的。混音時考慮的是架構各配器之間音色音量音場的平衡,而母帶後期處理時考慮的是整體專輯的連貫統合與產品在消費端聆聽的效果。除此外,真要討論的話,母帶後期處理有些方式也與混音不太相同,好的母帶後期處理是幫混音加分,不好的母帶後期處理不僅沒幫混音加分,甚至還倒扣分。

謝謝您來到我的聲音研究室,希望您喜歡我的文章,請多多支持幫我按讚、分享、訂閱及追蹤。如果有聲音後製、唱片製作上的需求,也歡迎連絡我的工作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Jazzer聲音研究室
Jazzer聲音研究室
專業混音/母帶後期處理工程師、資深成音師,斜槓做過編曲及爵士樂手,【現場錄音聖經】、【音效聖經】、【影視聲音設計】的譯者,對各種聲音知識感興趣,樂在玩弄聲音的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