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閱讀|《時代迴音》漫步在台灣流行音樂的時光隧道

2021/07/06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你記憶最深刻的台灣流行歌曲是哪首歌?
它曾帶給你怎麼樣的感動?
說起台灣流行音樂,可能會先聚焦在「流行」兩個字,最先想起的會是由唱片工業為符合大眾口味所製作的通俗歌曲,即「Pop Song」,但此類的歌曲僅是「Popular Music」的其中一種類,兩者並不相等。
那麼,什麼是「流行」音樂呢?統籌企劃此書的作者李明璁,在序言(P.2-3)的部分提及,「流行」是意旨在某一時期裡,廣受大眾歡迎、喜愛、關注或模仿的人事物。所謂的「Popular Music」比起中文「流行音樂(或歌曲)」的涵蓋範圍來的大許多,它有曖昧且多重的意義;首先,它可以是指各種庶民音樂,其次它當然也意指前述提及的「Pop Song」,最後,它還有知性或感性上彼此衝突的多元樣貌,比如各種對抗「主流流行歌曲」的另類曲風:搖滾、龐克、電音等不同類型的音樂。
由以上描述所知,「Popular Music」意涵多元的音樂類型,流行與反流行、傳統與現代、庶民與菁英、商業與藝術等不同音樂。
這次要分享的《時代迴音》是以此種「Popular Music」為主軸來撰寫的書籍,此書不以編年體的方式來排版,反而以四大主題—「音樂物件」、「音樂事件」、「音樂地標」、「音樂人物」來編寫,並邀來四位資深音樂工作者,馬世芳、劉國煒、葉雲平、熊儒賢各自為每一主題撰寫一篇專文。
如此的安排方式,跳脫可能在描述音樂歷史的枯燥感,讓讀者閱讀的同時也像觀看音樂展覽般生動而有趣,這是主編李明璁期待帶給讀者的體驗;接下來,將從這四大主題抽取部分內容來分享,喜愛台灣流行音樂的你,一起漫步在迷人的時光隧道吧!

一、流行音樂大物件

你知道世界上第一種記錄音樂的東西嗎?

一八八七年,愛迪生公開展示了第一台留聲機,和它搭配播放的唱片是由白蠟製成,夏天不放進冰箱還會融化。十年後,德裔美籍的柏林納,改造了愛迪生的留聲機,製作新型的平圓盤,它就成了第一種記錄聲音的載體,還能被工業量產,後來被稱為「七十八轉唱片」。
七十八轉唱片使用俗稱「蟲膠」的東南亞昆蟲分泌物製成,又稱為「蟲膠唱片」。今日的流行歌曲長度約三到四分鐘,有研究提出,七十八轉唱片因物理條件一面只可錄約三到四分鐘,也因此奠定了日後流行歌曲的音樂規格。
七十八轉唱片/拍攝自《時代迴音》


每時每刻的陪伴著我們,把喜歡的音樂隨身帶著走

你曾用什麼方式或喜歡用哪種方式來聽音樂呢?是黑膠唱片或卡帶? CD 隨身聽或MP3 播放器?
在網路與數位串流平台還不普及的六O、七O年代,錄音帶已取代黑膠唱片成為主流,光是錄音帶就分為盤式、匣式及卡式,現在的大學生或年齡層更低一點的國高中生,可能完全沒看過卡帶這樣的東西,就在我約七、八歲的童年時期,還曾把玩過父親的卡帶隨身聽及錄音帶,嘗試錄下自己的聲音再洗掉,一再重複(沒錯,真的當玩具XD)。

卡式錄音帶是最普遍的一種,但在早期發明錄音機之前,使用的錄音材料是鋼絲,因此當時使用「鋼帶」作為錄音「帶」,後來才研發出塑膠材質的錄音帶。所以除了「卡式」之外,還有「盤式」、「匣式」原理皆相同,只是結構不同搭配不同的錄音機。
錄音帶是最早能把音樂帶著走的音樂載體,而後 CD 隨身聽與 MP3 播放器問世,琳聽大概是在這個年代尾聲,還是算幸運的出生在網路已普遍的年代,還能把音樂MP3存入手機等等,而這些早已取代了錄音帶的時代。現在數位串流平台盛行,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就可以聽音樂,這個年代喜愛音樂的年輕人真的非常幸福呢!
各式的錄音帶類型/拍攝自《時代迴音》

二、流行音樂大事件

第一首在台灣造成轟動的流行歌曲是?

一九三O年代,由上海聯華影業公司製作,來台灣上映的電影《桃花泣血記》,為了這部電影而量身打造的同名電影主題曲〈桃花泣血記〉。此曲訴說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一位有錢公子愛上貧窮女子,兩人非常相愛,並辛苦的去突破當時禮教的束縛,可是最後仍因門當戶對的問題而被迫分開。
這個故事看來就像今日很老套的偶像劇,高富帥搭配平凡女子的劇情,但在三O年代民風還保守的的台灣,它卻象徵著自由與解放,歌詞的描述在當年可說是非常大膽的例子;音樂的奇妙之處,本就是能表達出我們心中那些想說卻說不出口的言語、慾望,才能讓此曲成為第一首在台灣傳唱的流行歌曲。

關於自由新女性的意識,唱吧!

歌頌女性自由戀愛及表達愛意的歌曲,在今日如此開放的年代已經多到不勝枚舉。殊不知早在一九三O年的台灣流行音樂就已經有這樣的歌曲,〈望春風〉這首歌你一定不陌生,它道出愛上「面白肉少年家」的思春情懷,書中更提到另一首歌〈戀是妖精〉是在「教導」年輕人該如何談戀愛,勸大家別在愛情中迷失自我的歌曲。時至今日,這些歌聽起來其實不比現在的主流抒情歌遜色,甚至是更前衛的傳遞著自由開放的戀愛觀。
非常好奇歌詞在唱什麼,但在網路真的找不到這首歌的歌詞,若有台語聽力很強的讀者,請留言告訴我歌詞大致上在傳達什麼,感謝你。

什麼?這些歌曲在五、六O年代是禁歌?(P.84)

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府遷台後實施軍事戒嚴,等於剝奪台灣人民的各種文化表達自由,其中也包括查禁流行歌曲。今日大眾所熟知的〈媽媽請你也保重〉、〈望你早歸〉、〈黃昏的故鄉〉及前段提到的〈望春風〉,在當時十條審核的標準(註一),只要隨便被安上一條名義,甚至是不用說明確切原因,任何稀奇古怪的原由都會有,歌曲就會被查禁。禁歌中最有名也最經典的上海老歌〈何日君再來〉現在聽來毫無可被批評的地方,當年卻只因為歌名和歌詞一直提及的「君」與「軍」同音,被認為「期待共軍再來」而被禁唱。
其實讀到那十條審核標準時,著實令人哭笑不得,不禁想著這些規則若用在現代的流行歌曲,那必然是完全不能被發行了,心中既感謝也慶幸著自己出生在音樂能如此開放並多元創作的年代。
註一:(一)意識左傾,為匪宣傳(二)抄襲共匪宣傳作品曲譜、詞句頹喪(三)影響民心士氣(四)內容荒謬怪誕、危害青少年身心靈(五)意境穢淫、妨害善良風俗(六)詞曲狂蕩、危害社教(七)鼓勵狠暴仇鬥,影響地方治安(八)反映時代錯誤,使人滋生誤會(九)文詞粗鄙、輕佻嬉罵(十)幽怨哀傷,有失正常。

三、流行音樂大地標

那些年,這些年,你在什麼地方聽音樂、與音樂相遇?

在閱讀這一個主題時,真是大開了眼界!因為我個人接觸音樂的管道僅僅是電視、廣播、網路,真要到唱片行、去聽一場演唱會的機會很少,也深刻體悟到自己聆聽的音樂類型太狹隘了。
言歸正傳,此段的流行音樂大地標,訴說著從日治時期唱片行的前身其實是西藥房、文具店,二戰之後中華商場唱片聚落之形成的過程,以及後來相當盛行的歌廳秀年代。(P.150)台北還沒有小巨蛋時,演唱會如何舉行?中華體育館曾是國內最大的體育館之一,在一九三六年落成,民間出資興建的體育館,第一場「個人」的大型演唱會-「羅大佑的再見72」演唱會就在此舉辦。中華體育館後來在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日,因火災而成了廢館。

書中還介紹了一九七O-八O年代民歌西餐廳、舞禁解除後舞廳盛世的文化,以及讓獨立音樂被看見與聽見的 Live House等等,都有詳盡的解說。關於音樂地標容我簡略的分享,因為這個章節真的很值得直接翻書看。

四、流行音樂大人物

台灣第一位流行歌后是她!(P.190)

在音樂大事件提到的台灣第一首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就是由歌仔戲演員劉清香(藝名:純純)演唱。此曲會爆紅的原由要追溯至在古倫美亞(台灣第一間唱片公司)任職的柏野正次郎,他當時將這首歌灌錄成唱片,邀請具有名氣的歌仔戲演員劉清香演唱,此舉掀起台語歌謠盛行的時代,劉清香後來以藝名「純純」行走歌壇,大受歡迎。
今日我們熟悉的歌曲〈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原唱皆是純純,歌曲因她的演唱大紅,更奠定了她是首位台灣流行歌后的地位,雖然她年僅二十九歲因肺結核去世,但她所唱紅的歌曲,至今仍深刻留在台灣人的音樂記憶中,持續陪伴我們走過時代的變遷。

台灣史上第一位被塑立銅像的音樂家(P.191)

一位有演唱實力的歌手,也要有緣分遇見一首好歌曲,台灣第一位流行歌后純純所唱紅的歌曲,而打造這些歌曲的創作者是誰?
鄧雨賢,是日治時期最重要也最受歡迎的作曲家,著名的的「四月望雨」:〈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皆由他譜曲。只可惜他生存於日治時期,他在台灣樂壇的名氣,被日本殖民政府關注並強制他在創作的限制,甚至要他以「唐崎夜雨」的筆名譜寫軍歌。懷有自由意識及民族情感的鄧雨賢,無法自由抒發他的思想,最終辭去了古倫美亞的職務,回新竹老家任教並推廣音樂,享年三十九歲。他的紀念雕像坐落桃園龍潭,象徵著他在台灣樂壇音樂教父的地位。
鄧雨賢/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群星會》帶起國語歌的風潮

一九六O年代,台灣正式進入電視時代。一九六二年台視開台,製作第一個歌唱節目《群星會》帶起國語歌的浪潮;這波浪潮的幕後推手是《群星會》的製作人慎芝與關華石這對夫婦。慎芝負責幕前主持與節目歌曲的作詞,關華石則擔任編曲及指揮節目樂隊。
關於慎芝,第一次看見他的名字是我曾分享的姚謙老師的著作《我們都是有歌的人》,在書中姚老師對慎芝的作詞功力不只是高度讚譽更有深深的尊敬,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歌是鄧麗君演唱的〈我只在乎你〉,他更說:「慎芝就像是現在的張小燕。」如此比喻,相信大家就明白慎芝當時在娛樂圈的地位有多受人敬愛了。
《群星會》的製作一點也不馬虎,慎芝對歌曲嚴謹的態度,當然也反映在他嚴格的指導節目歌星的表現。節目開播後,有愈來愈多歌唱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而在這個電視群星時期最紅也最耀眼的兩位歌后,鄧麗君與鳳飛飛,相信到現在你我一定都對她們不陌生,她們的歌曲更是跨年代的記憶,永遠存在於歌迷心中。
由《群星會》開啟的國語歌時代,便如此來臨了。

「唱自己的歌」民歌創作人的時代(P.214 -217)

一九七O年民歌西餐廳興起,西洋民歌開始流行,那些年大眾聽的都是英文歌曲翻唱,而當時讀台大的知識青年楊弦,不滿足只翻唱西洋歌曲,於是從現在詩中汲取靈感,開始創作「自己的歌」。一九七五年六月,他在台北舉辦「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其中演出的八首歌是改變自余光中的詩集《白玉苦瓜》的創作歌曲;同年九月,在洪建全文教基金會的資助下,發行了台灣音樂史上第一張創作民歌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在當年也是相當受歡迎的銷售一空。

(此張專輯中,最後一首〈民歌〉找不到楊弦版的音源,改為聆聽齊豫演唱的〈傳說〉歌詞都來自余光中的詩集。)
談到「唱自己的歌」就不能不提到李雙澤,據書中的小故事描述,他在淡江文理學院(今淡江大學)的一場西洋民歌演唱會上,他是校友,當時直接走上台向前一位演唱的歌手質問:「你一個中國人唱洋歌,什麼滋味?」(讀到這段覺得好嗆XD)主持人陶曉清為緩頰化解,便請李雙澤演唱幾首歌曲給觀眾聽,於是他一連唱了〈補破網〉、〈雨夜花〉等台語歌謠和〈國父紀念歌〉此舉引起台下觀眾一陣騷動,他便反問觀眾:「你們要聽洋歌?洋歌也有好的!」說完直接開始唱巴布狄倫的〈Blowing in the wind〉演唱結束後他大吼一聲:「我們應該唱自己的歌!」
這句:「我們應該唱自己的歌。」在今日已實現,若在一九七O年代沒有這些民歌創作人當領頭羊,沒有因為民歌的浪潮愈來愈大而舉辦的「金韻獎」,讓大眾開始有民族情感,自由抒懷自我的思想,而後才有李宗盛、張雨生這類的創作才子、小眾品味的獨立音樂人等等。
直至今日獨立音樂與主流音樂也不再分割得如此清楚,我個人很認同書中的說法:「現今已不是小獨立對抗大主流的時代,而是多元又分眾的時代已經來臨。」

結語

《時代迴音》最大的特色是描述我們記憶中的台灣流行音樂,在每一個主題的每六小章節結束後,都會附加圖片或繪圖年代的風景,讓讀者在文字的想像空間之餘,有實際的景象存留在腦海中成為記憶。
出生於九O年後的我,即便聽著老派台語歌,也從未仔細去探究這些經典歌曲的脈絡,《時代迴音》則是第一步引領我走進台灣流行音樂的時光隧道,不管你出生在哪個年代,只要你喜愛音樂也對台灣這片土生土長的音樂圈感到好奇,那絕對不能錯過這本書。

書籍資訊

書名:《時代迴音:記憶中的台灣流行音樂》
作者: 李明璁
出版社:大塊文化(2015)

推薦你閱讀

  1. 閱讀|《聽情歌,我們聽的其實是……》帶你一窺華語抒情歌曲的面貌
  2. 閱讀|《我們都是有歌的人》As Song , As Life 我們都被寫在歌裡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分享出去、留言給我、按個愛心和拍拍手讓我知道,歡迎追蹤琳聽一起體會閱讀!
5.8K會員
160內容數
用音樂與文字持續 murmur 的地方。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