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墳場:第一次英阿戰爭(1)

2021/09/2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1. 籌碼上桌

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法國曾嘗試挑動俄國入侵印度,驅逐當地的英國勢力。在法國的計畫中,俄國大軍將穿越中亞草原,翻過興都庫什山;而法軍則乘船由多瑙河進入黑海,從高加索和埃及進軍,越過波斯高原和阿富汗,與俄軍在印度河會師。如此天馬行空的計畫當然沒有成形,法國人在埃及便踢到鐵板,只好轉而拉攏波斯,以牽制俄國和英國的行動。
然而,拿破崙在俄國與波斯之間最終選擇結交俄國,展開大陸封鎖令對付英國,但顯然成效不彰。英國不但沒有受到削弱,反而見縫插針,將波斯拉進了己方陣營。1809年,英國方面派出東印度公司職員蒙特史都華‧埃爾芬斯頓(Mountstuart Elphinstone, 1779 – 1859)出使阿富汗,晉見阿富汗杜蘭尼王朝(Durrani Dynsaty)的埃米爾沙阿‧舒賈(Shah Shujah Durrani, 1785 – 1842),這是英國與阿富汗交流之始;雙方達成協議,阿富汗將禁止外國軍隊入境,而若阿富汗遭到入侵,英軍將會動身助戰。
蒙特史都華‧埃爾芬斯頓,第11代埃爾芬斯頓男爵約翰(John Elphinstone, 11th Baron of Elphinstone, 1737 – 1794)的第四子,這個蘇格蘭家族有不少成員在東印度公司服務。
然而就在英國使節到訪後不久,舒賈便被他的兄弟、六年前被他趕下台的馬哈茂德‧沙(Mahmud Shah Durrani, 1769 – 1829)推翻,被迫流亡旁遮普,接受錫克帝國的庇護,英國與阿富汗之間的協議也隨之胎死腹中。
沙阿‧舒賈,阿富汗杜蘭尼王朝倒數第二位埃米爾,除了在這次事件中扮演關鍵角色外,他也是著名寶石「光之山」(Koh-i-Noor)的持有者。
阿富汗的局勢並未因舒賈敗逃而回穩,杜蘭尼王朝每況愈下,馬哈茂德與他的盟友巴拉克宰部落(Barakzai)不久便決裂,先是馬哈茂德派人刺殺了巴拉克宰部落的領袖法塔赫(Fateh Khan Barakzai, ? – 1818),但法塔赫的兄弟多斯特‧穆罕默德(Dost Mohammad Khan Barakzai, 1793 – 1863)很快的捲土重來,將馬哈茂德趕到西邊的赫拉特,另立傀儡政府,最後於1823年時篡位,建立巴拉克宰王朝(Barakzai Dynasty)。
多斯特‧穆罕默德‧汗,阿富汗巴拉克宰王朝的建立者,巴拉克宰王朝也是阿富汗迄今最後一個王朝。
逃到旁遮普的舒賈不甘寂寞,錫克人雖然與阿富汗邊境衝突不止,但錫克大君蘭吉特‧辛格(Ranjit Singh, 1780 – 1839)無意支持舒賈,只願意給他有限的支持。在幾次失敗的反攻嘗試後,舒賈終於意識到錫克人不把根本他當一回事,他只好再找新的盟友支援,先前曾有數面之緣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注意到了這位失意君主。
蘭吉特‧辛格,錫克帝國的創立者,使旁遮普在19世紀上半葉成為北印度強權。
印度總督、奧克蘭勳爵喬治‧伊登(George Eden, 1st Earl of Auckland, 1784 – 1849)於1836年就任後勵精圖治,不斷擴大東印度公司的勢力。奧克蘭勳爵聽聞俄國正在中亞、波斯蠢蠢欲動,有進窺印度的可能;為此,英國必須有所反應,搶先在俄國勢力尚弱的阿富汗提升影響力。
奧克蘭勳爵,第一次英阿戰爭的策劃者,儘管背上了使帝國顏面無光的罵名,但他在印度的治績並不差。
奧克蘭勳爵找上了探險家亞歷山大‧伯恩斯(Alexander Burnes, 1805 – 1841),他曾於1832年銜命進入中亞,尋求與當地統治者合作對抗俄國的可能。伯恩斯在上一次的探索中認識了多斯特‧穆罕默德,雙方相處得十分融洽;他返回印度後還出版了《布哈拉之旅》(Travels into Bokhara)一書,成為當時英國對中亞地區研究的重要資料。
穿著傳統服飾的亞歷山大‧伯恩斯,這位探險家成功博取了多斯特‧穆罕默德的好感,為英國搶下大博弈的先機,沒想到卻因此捲入風暴。
伯恩斯樂見英國與阿富汗合作,他認為多斯特‧穆罕默德值得信任,而他的主要競爭對手、杜蘭尼王朝在赫拉特的統治者卡姆蘭‧沙(Kamran Shah Durrani, 1789 – 1842,馬哈茂德‧沙之子)地位搖搖欲墜,多斯特‧穆罕默德與波斯人都對他的領地虎視眈眈。至於被東印度公司安置在盧迪亞納(Ludhiana)的沙阿‧舒賈更是不值一提的角色,伯恩斯也認識他,並認為舒賈色厲內荏,根本不可能維繫阿富汗的局勢。
1837年12月24日,多斯特‧穆罕默德在喀布爾設宴款待伯恩斯,同場出席的人物還有俄國使者揚‧維特凱維奇(Yan Vitkevich, 1808 – 1839)、美國冒險家喬塞亞‧哈蘭(Josiah Harlan, 1799 – 1871),這兩人也是值得一書的傳奇人物。
揚‧維特凱維奇,原本是個立陶宛愛國者,卻因緣際會成為俄國的間諜。
美國冒險家喬塞亞‧哈蘭,原本在英國東印度公司任職,後來周旋於阿富汗與旁遮普的統治者之間,曾被多斯特‧穆罕默德封為古爾親王(Prince of Ghor)。
然而伯恩斯並不知道,奧克蘭勳爵並不喜歡多斯特‧穆罕默德,他傾向於慫恿蘭吉特‧辛格擴張地盤,讓錫克人與阿富汗人相鬥,東印度公司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因此,奧克蘭勳爵寫給多斯特‧穆罕默德的書信措辭十分強硬,要求阿富汗與俄國徹底切斷關係、放棄被錫克人佔領的邊境重鎮白夏瓦(Peshawar)等;作為回報,英國方面將會說服蘭吉特‧辛格與阿富汗停戰,並在阿富汗受到威脅時給予軍事援助。若多斯特‧穆罕默德拒絕,英國將迫使他接受或將他逼下台。
多斯特‧穆罕默德原本將伯恩斯視為摯友,希望仰賴英國支持將入侵赫拉特的波斯人驅逐,波斯軍隊背後有俄國暗中支持,赫拉特守軍之中也有英國軍官擔任顧問。但奧克蘭勳爵的要求令他十分惱怒,儘管伯恩斯全力斡旋,但他也注意到多斯特‧穆罕默德與維特凱維奇的互動越來越密切,自己已經受到冷落。1838年4月27日,伯恩斯失望的離開喀布爾,儘管多斯特‧穆罕默德依然親自為他送行,但他十分清楚,英國與阿富汗的關係已經破裂。
不久,印度這邊也收到消息,英軍艦隊在波斯灣的示威奏效,波斯人放棄了對赫拉特的攻勢;倫敦方面也傳來捷報,外交部門成功逼退了俄國的進逼,迫使俄國撤換駐波斯公使西蒙尼奇伯爵(Ivan Osipovich Simonich, 1794 – 1851)並召回維特凱維奇。功敗垂成的維特凱維奇回到聖彼得堡後便在一間旅館中神祕死亡,所有隨身物品、文件都被銷毀,他的死因至今仍無定論。
奧克蘭勳爵看似贏了這一局,俄國人無法繼續干預阿富汗,多斯特‧穆罕默德身陷重圍,他的倒台只是時間上的問題。那麼,要由誰來取代多斯特‧穆罕默德的位置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6會員
57內容數
一些平時不太常被注意到的邊緣歷史。 當前連載主題: ◇孤星旗永不落-德克薩斯共和國簡史 ◇小國家的殖民野望 ◇未分類歷史雜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