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對乾性肌膚有效的保養配方? @MSMF 知識PART

2021/09/2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使用「仿健康皮膚組成分子」的保養品(配方),對乾性皮膚受試者的保濕效果改善是有幫助的...
一般來說,健康皮膚中的「水分」由內至外,呈現從多到少的「梯度分布」狀態──在真皮層中約含有 70%的水分,然後逐漸遞減,至最外層角質層時,水分約佔 20~30%。(如圖所示)
皮膚含水量-梯度分布
而當皮膚含水量梯度發生異常時──如角質層含水量<10% ,往往「皮膚乾燥」現象便容易出現,嚴重甚至脫皮起屑、皸裂搔癢、紅腫等症狀出現。
而當皮膚含水量,總是長期處於「低標」狀態,就可歸屬為「乾性」膚質──這樣的肌膚狀況,能否透過外用保養品:補充相關神經酰胺、天然保濕因子、油脂等保濕成分,模仿健康皮膚的應有組成占比──幫助改善「乾性」皮膚的不良狀況?

日本-臨床研究:保養品vs.乾性皮膚

  • 20位被皮膚科醫師判定屬「乾性皮膚」的受試者(3男+17女,年齡21-63 歲)──被要求:連續四個星期每天兩次(早上和晚上)使用以下三種測試產品:1.潔顏粉、2.化妝水、與3.軟膏。(所含成分如下表)
3種測試產品:潔顏粉、化妝水、與軟膏所含成分。引用自《Clinical Trial of Low Irritative Skin Care Cosmetics in Japanese Subjects with Dry Skin》Table 1
  • 然後分別在第2&第4週時,有醫師評估:受試者的的皮膚狀況變化──發現:測試部位的浸潤、疤痕和乾燥症狀顯著連續緩解。與起始時相比,第2週時,測試部位的紅斑和瘙癢程度有顯著降低,並持續變化改善至第4週觀察時。其中有較嚴重者的丘疹和苔癬化症狀,亦有所緩解。(參下圖)
測試部位「第0週(W0)vs.第4週(W4)」皮膚乾燥症狀顯著改善。引用自《Clinical Trial of Low Irritative Skin Care Cosmetics in Japanese Subjects with Dry Skin》Figure 3
研究人員認為:
模仿「健康皮膚的應有組成占比」補充相關神經酰胺、天然保濕因子、油脂等保濕功效成分;加「不含敏感刺激成分」的配方,不添加表面活性劑、酒精、防腐劑、香水、色素或礦物油等潛在刺激原──能有效改善「乾性皮膚」本身的保濕能力,並有效緩解「皮膚乾燥」所衍生的惱人困擾。

MSMF觀點:

這篇研究的「受試人數」雖然有點少──但是從中我們仍可以再次驗證「保濕保養」不外乎就是:
  • 內在「抓水」──補充因清潔而流失的「天然保濕因子(NMF):胺基酸+礦物離子」等能抓住水分子的成分;
  • 外層「鎖水」──在皮膚表層建立疏水油膜層,添加油、酯、蠟類或神經醯胺等成分,健全應有的皮脂膜or角質細胞間脂質結構。
  • 更全面「保濕」保養,請參→肌膚如何保濕? 保濕保養[內→外]4階段@MSMF 知識PART
另外,從前述三種測試產品的組成成分,可以看出研究人員極力避免可能的刺激物存在,不添加表面活性劑、酒精、防腐劑、香水、色素或礦物油等成分,打造「低敏」配方。
  • 然而報告中也有提到:在測試期間有9名受試者經歷了面部刺激敏感等不良事件,只是這些狀況出現期短暫且不嚴重,所以研究人員也難直接判定是受三種測試產品的影響,還是受試者在特定日期的健康、氣候或皮膚狀況所造成的?
顯然,即便是所謂「低敏」配方──對不同使用者,在不同時間點,也難打包票就一定不會出現狀況──所以保養品的選用,適合自己(當下的膚況)最重要!
而這盡量「無添加」的配方,也衍生一狀況:若照搬配方組成,直接應用到實際販售的商品市場──如何確保貨架上的保養品「2~3年保存期限」的銷售需要?是個問題。
  • 可能除了「粉劑&油劑」相對成功率較高外,「水劑」配方就有點懸了,即便其中也是含有如zinc sulfate的抗菌成分存在。
  • 或者改用「小包裝x多分量」模式,使「單次使用量」剛好滿足,一次性用完──缺點是隱含對「環保永續」不利,會有過多的容器包裝廢棄物。
*免費[試閱]索取→電子書保養品DIY入門教戰手冊
*My Skin My Forum, MSMF 【護膚保養品diy交流】 FB粉絲頁 Youtube頻道
*成功配方=20%理論+80%實驗!
174會員
365內容數
這份專題,適合什麼樣的讀者訂閱? ●想了解肌膚保養(品)原理/保養知識的人 ●保養品DIY愛好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