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歐盟在美、中兩強競爭下的困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是說在美國、英國與澳洲組成AUKUS聯盟,宣布將展開更多安全合作下,美、英兩國也同時承諾,願意提供核動力潛艦技術給澳洲,導致澳洲決定取消之前跟法國訂購的12艘短鰭梭魚級(Shortfin Barracuda class)柴電潛艦。由於這筆造艦合約總價高達650億美元,與無數個工作機會,而讓法國暴跳如雷,立刻召回駐美大使與駐澳大使,以表達強烈的抗議。也讓美、英、澳、法這幾個傳統盟國之間的關係,蒙上了一層陰影。

raw-image

就近因來看,澳洲毀約的關鍵在於法國的設計進度緩慢,要求追加大幅預算,交艦日期還不斷延宕,並收回讓澳洲國內廠商參與造艦工程的承諾。澳、法兩國元首進行高峰會時,曾就這個問題進行冗長討論,卻無法取得共識與解決方案。澳洲為了避免新型潛艦的延遲服役,會造成水下戰力的空檔,還考慮讓現有的柯林斯級柴電潛艦進行升級計畫,但這等於平白多出一大筆龐大支出,造成輿論嘩然。在這樣的情況下,澳洲最後會選擇毀約並不令人意外。

除此之外,中國與美國的競爭白熱化,美、澳、印、日四國聯合圍堵中國的態勢已經越來越明顯,也讓中國與澳洲的關係陷入緊張。面對中國快速發展的遠洋艦隊與核動力潛艦,澳洲購買12艘傳統柴電動力潛艦,可能無力因應,這也讓澳洲開始思考採購核動力潛艦的可能性。由於英國目前正要展開下一代核動力潛艦的設計案,因此在美國的主導下,三國達成共識。英國更在澳洲確定取消與法國的訂單後,立刻宣布啟動新型核動力潛艦的研發計畫。

雖然說法國的憤怒可以理解,不過這也反映出目前歐盟的分裂與危機。因為除了歐盟的傳統盟邦,如美國、英國、澳洲,認為歐盟大國們垂涎中國市場的利益,不願意團結對抗中國以外,幾個東歐國家,近來也動作頻頻,不顧中國的警告,積極與台灣發展外交關係。如立陶宛決定與台灣互設辦事處,更罕見的讓台灣以「台灣代表處」掛牌。而之前還有捷克國會議長排除萬難訪問台灣,近期則有斯洛伐克與波蘭兩國捐贈疫苗給台灣。

這讓過去主導歐盟政策方向的大國,如法國、德國與義大利等國,處於尷尬之中。因為外在盟邦,如美國、英國與澳洲,都已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而歐盟內的小國,又改變態度,不再如此顧忌中國。特別是這些歐盟小國,還佔據了道德制高點,直言批評歐盟對中國過於軟弱,未能堅持普世價值,無視中國侵害人權自由,並以不公平的方式進行商業競爭。讓法國、德國與義大利等國受到各方的壓力,甚至是國內輿論的批評。

法國、德國與義大利等國,會與中國關係如此緊密,原因顯而易見。因為中國在拉攏歐盟時,選擇從具備影響力的大國著手,給予非常多的商業利益,不止對這些國家開放中國廣大的市場,還在這些國家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德國總統梅克爾與法國總統馬克宏,會不顧一切反對與質疑的聲音,與中國簽署「中歐投資協定」,就是一個很明顯例子。但問題在於,歐盟中的小國,往往難以分享到這些商業利益,中國過去的策略與本身的大小眼,直接或間接地助長了這樣的問題。

其中身處於東歐地區,直接面對俄羅斯軍事壓力的歐盟小國,急需美國與英國的軍事奧援。目前前進部署到波羅的海與黑海地區的北約部隊中,美軍與英軍是最重要的主力,美國還額外提供了各種經濟援助。在這種情況下,當美國的態度轉變,希望盟邦一起防範圍堵中國時,這些非歐盟核心國家的選擇,就非常清楚了。畢竟這些小國本來就沒有什麼能力爭奪遠方的中國市場,而中國對這些歐盟小國的投資或貿易額度也不高,遠不及美國與英國的重要性。

而這其實也是歐盟長期來以的問題之一,歐盟的外交政策並沒有辦法滿足每一個成員國,同時歐盟這個政治組織與北約這個軍事組織,互不隸屬,成員亦有所不同,進而導致歐盟與北約出現步調不同的情況。英國會退出歐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認為外交政策失去自主性,往往受制於法、德等歐陸國家,但彼此的利益並不相同。在英國退出歐盟後,美、英兩國仍是北約成員國,卻在中國問題上與歐盟漸行漸遠,讓西方傳統盟邦出現裂痕。

特別是澳洲,這個大英國協國家雖然不是北約成員,但傳統上與北約的軍事合作非常緊密。由於澳洲位於大洋洲上,也是廣義的第一島鏈國家,直接面對中國的壓力,因此對中國的警戒心遠高於歐洲國家。澳洲積極與美國與英國合作,以強化自己的防禦能力,抗拒中國的影響。可是對歐陸國家,如法國、德國與義大利來講,卻沒有辦法切身感受到這樣的威脅。最後雙方會在中國問題與軍售案上出現如此的歧見,並不令人特別意外。

歐盟未來將會陷入抉擇之中。一方面這些領導歐盟的大國,有極強大的經濟誘因,繼續維持與中國的關係,努力在美、中兩大強權中保持中立。但這樣做的風險,就是與美、英、澳等國的關係不斷變差,並隨著美、中兩大強權競爭的白熱化,讓歐盟被邊緣化。同時這種政策,也可能會引發歐盟內部的分裂。只是強化歐盟的印太戰略,努力在這場競爭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又可能傷害歐盟大國們在中國的利益,同時歐盟與印太地區的距離,是難以跨越的地理鴻溝。歐洲的選民是否願意虛擲國力於千里之外的戰略競爭,也有待觀察。

這種被迫在美、中兩強之間選邊的情勢,未來可能會隨著情勢的發展,不斷出現在世界各地,如東北亞的南韓、東南亞國家與南美洲國家。當然,一定會有自認聰明的政治人物,主張與該要維持中立,不要選邊站,就像法國一樣,以獲取最大的利益。但法國此次損失了如此龐大的潛艦訂單,可能只是個開端,未來在兩強相爭下,壓力只會更大,想要維持中立也是有風險的,但政客們不會告訴選民,維持中立可能要付出的代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donald trump-avatar-img
2021/10/01
法國潛艦合約被撤銷所引發的外交風暴追根究柢其實無關乎中國,被扯到AUKUS不過是借題發揮,所謂美中對抗原本就是演假戲,歐盟尤其歐元區並非對抗美國的勢力反倒是美國deep state操控歐洲的手段,歐盟歐元區未來解體已可預見,法國想在歐盟歐元區解體前順勢聯合西班牙葡萄牙將其經濟勢力伸入中南美洲引來美國反彈,這才是法國潛艦合約被撤銷外交風暴的根源。
avatar-img
王臻明的沙龍
5.2K會員
430內容數
「假圖天國」將以即時深入解析軍事新聞與國際情勢的方式,討論新聞背後的意義與當前國際情勢的關係性,並以簡單清晰的方式說明各國間的利害關係與複雜恩怨。另一方面,我也會輔以歷史與戰史的介紹,闡述過去歷史戰事的來龍去脈,以及不同立場者對同一歷史事件的不同看法。
王臻明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4
即使前文談到全球化的終結,但在全文寫成之時,筆者也不認為,這個世界會像冷戰一樣,很快的分裂成為兩個互相敵對的陣營。因為在長期的全球貿易分工下,已很難一刀切開。不過川普向全世界國家課徵對等關稅之舉,卻成功達成這一點,從公布時引發的全球股災,舉世嘩然,到宣布暫緩九十天,與各國協商,卻又以中國採取報復手段
Thumbnail
2025/04/14
即使前文談到全球化的終結,但在全文寫成之時,筆者也不認為,這個世界會像冷戰一樣,很快的分裂成為兩個互相敵對的陣營。因為在長期的全球貿易分工下,已很難一刀切開。不過川普向全世界國家課徵對等關稅之舉,卻成功達成這一點,從公布時引發的全球股災,舉世嘩然,到宣布暫緩九十天,與各國協商,卻又以中國採取報復手段
Thumbnail
2025/03/20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曾在幾年前預言,全球化的浪潮將走向終結,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分裂的世界。這個看法目前已經證實是正確的,在川普上台後所高舉的保護主義,更進一步加快了全球化浪潮崩解的速度。不過把這種情況全部怪罪在川普頭上,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全球化會走向末日,背後有其複雜的因素,川普的政策是果,而不是因
Thumbnail
2025/03/20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曾在幾年前預言,全球化的浪潮將走向終結,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分裂的世界。這個看法目前已經證實是正確的,在川普上台後所高舉的保護主義,更進一步加快了全球化浪潮崩解的速度。不過把這種情況全部怪罪在川普頭上,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全球化會走向末日,背後有其複雜的因素,川普的政策是果,而不是因
Thumbnail
2025/02/25
如前文《俄烏戰爭結束後的另一場對峙》所言,個人認為俄烏戰結束以後會出現三種情況。首先是烏克蘭很可能快速回到戰前的親中路線,當時烏克蘭是中國重要的軍事技術提供國之一。中國會利用參與烏克蘭重建,提供建設經費的機會,再度拉攏這個飽受戰火摧殘的國家。其次是歐美國家為了鞏固北約的東翼安全,也會全力援助烏克蘭.
Thumbnail
2025/02/25
如前文《俄烏戰爭結束後的另一場對峙》所言,個人認為俄烏戰結束以後會出現三種情況。首先是烏克蘭很可能快速回到戰前的親中路線,當時烏克蘭是中國重要的軍事技術提供國之一。中國會利用參與烏克蘭重建,提供建設經費的機會,再度拉攏這個飽受戰火摧殘的國家。其次是歐美國家為了鞏固北約的東翼安全,也會全力援助烏克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是說自從美國重拾大國競爭的戰略,將俄羅斯與中國視為對手以來,整個世界格局已出現非常顯著的改變。俄羅斯揮軍入侵烏克蘭,不只加速了這樣的變局,戰事出乎意料的膠著,使歐美國家有時間達成共識,展開制裁,更讓歐陸的情勢出現大幅度的變化。德國與法國成為眾矢之的,不少輿論批評這兩國自私軟弱,未能積極援助烏克蘭..
Thumbnail
是說自從美國重拾大國競爭的戰略,將俄羅斯與中國視為對手以來,整個世界格局已出現非常顯著的改變。俄羅斯揮軍入侵烏克蘭,不只加速了這樣的變局,戰事出乎意料的膠著,使歐美國家有時間達成共識,展開制裁,更讓歐陸的情勢出現大幅度的變化。德國與法國成為眾矢之的,不少輿論批評這兩國自私軟弱,未能積極援助烏克蘭..
Thumbnail
九月中旬,澳洲英國美國成立三國軍事同盟(AUKUS),這件事情時其實很有趣,也很重要。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就是澳洲的核動力潛艦是15年到20年後才會到位,所以我猜想這背後另有文章,很可能是美國要在澳洲建立軍事基地,把美國核潛艦開進澳洲港口,要針對的是中共從南海的南端突破第一島鏈,進入第二島鏈
Thumbnail
九月中旬,澳洲英國美國成立三國軍事同盟(AUKUS),這件事情時其實很有趣,也很重要。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就是澳洲的核動力潛艦是15年到20年後才會到位,所以我猜想這背後另有文章,很可能是美國要在澳洲建立軍事基地,把美國核潛艦開進澳洲港口,要針對的是中共從南海的南端突破第一島鏈,進入第二島鏈
Thumbnail
九月中旬,澳洲英國美國成立三國軍事同盟(AUKUS),這件事情時其實很有趣,也很重要。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就是澳洲的核動力潛艦是15年到20年後才會到位,所以,我猜想這個同盟背後另有文章,應該是美國要在澳洲建立軍事基地,要把美國核潛艦開進澳洲,要應對的是中共從南海的南端突破第一島鏈,進入第二島鏈
Thumbnail
九月中旬,澳洲英國美國成立三國軍事同盟(AUKUS),這件事情時其實很有趣,也很重要。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就是澳洲的核動力潛艦是15年到20年後才會到位,所以,我猜想這個同盟背後另有文章,應該是美國要在澳洲建立軍事基地,要把美國核潛艦開進澳洲,要應對的是中共從南海的南端突破第一島鏈,進入第二島鏈
Thumbnail
10月1日起,解放軍軍機大舉飛入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ADIZ),短短4天便突破百餘架次,並連續刷新單日紀錄,引發「武統將臨」的軍事疑雲,也讓台灣政壇為之騷動。 10月3日,台外交部長吳釗燮接受澳洲廣播公司(ABC)專訪,提到近來越發頻繁的「軍機擾台」,直言台灣除持續強化自我防衛能力及發展不對稱戰力
Thumbnail
10月1日起,解放軍軍機大舉飛入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ADIZ),短短4天便突破百餘架次,並連續刷新單日紀錄,引發「武統將臨」的軍事疑雲,也讓台灣政壇為之騷動。 10月3日,台外交部長吳釗燮接受澳洲廣播公司(ABC)專訪,提到近來越發頻繁的「軍機擾台」,直言台灣除持續強化自我防衛能力及發展不對稱戰力
Thumbnail
澳洲本來向法國訂傳統柴電動力潛艦,AUKUS三國同盟成立後,澳洲取消了向法國的下單,寧願賠償違約金,也要轉來接受美國的核潛艦的技術移轉,在澳洲自己建造。法國覺得事前沒有被照會,因此大為生氣,日本則還沒有得到美國移轉核潛艦的技術⋯。有趣的是,這個三國聯盟如果能保護了南海,那也就保護了台灣~
Thumbnail
澳洲本來向法國訂傳統柴電動力潛艦,AUKUS三國同盟成立後,澳洲取消了向法國的下單,寧願賠償違約金,也要轉來接受美國的核潛艦的技術移轉,在澳洲自己建造。法國覺得事前沒有被照會,因此大為生氣,日本則還沒有得到美國移轉核潛艦的技術⋯。有趣的是,這個三國聯盟如果能保護了南海,那也就保護了台灣~
Thumbnail
澳英美三國同盟,台灣將是最大的受益者 9月15日美國、英國與澳洲三方建立軍事同盟(AUKUS),有共同防禦條約的性質,台灣人如果關心這個事情,表面上看是在努力擴大國際視野,但是真正的意義遠遠超過這個層面,因為這對台灣來講根本是大利多!而且是超大號的利多!
Thumbnail
澳英美三國同盟,台灣將是最大的受益者 9月15日美國、英國與澳洲三方建立軍事同盟(AUKUS),有共同防禦條約的性質,台灣人如果關心這個事情,表面上看是在努力擴大國際視野,但是真正的意義遠遠超過這個層面,因為這對台灣來講根本是大利多!而且是超大號的利多!
Thumbnail
是說在美國、英國與澳洲組成AUKUS聯盟,宣布將展開更多安全合作下,美、英兩國也同時承諾,願意提供核動力潛艦技術給澳洲,導致澳洲決定取消之前跟法國訂購的12艘短鰭梭魚級(Shortfin Barracuda class)柴電潛艦。由於這筆造艦合約總價高達650億美元,包括無數個工作機會......
Thumbnail
是說在美國、英國與澳洲組成AUKUS聯盟,宣布將展開更多安全合作下,美、英兩國也同時承諾,願意提供核動力潛艦技術給澳洲,導致澳洲決定取消之前跟法國訂購的12艘短鰭梭魚級(Shortfin Barracuda class)柴電潛艦。由於這筆造艦合約總價高達650億美元,包括無數個工作機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