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實例#9『改善』:精實生產與工業4.0的關係

2020/11/0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先介紹下工業4.0
以我實際到過近20家個工廠經驗,人們只要一聽到工業4.0就會連結自動化機器取代人力以及大量生產這兩個主要目的,就跟聽到精實生產就連結減少編制一樣。在傳產的認知中,兩者最大的共同點莫過於都是用來突顯:
未來的傳統產業,將不需要這麼多人力資源
而在這些工廠裡,自己經手評估與看過的新機器設備,就會理解為什麼傳產會對這兩者有這麼大的誤解:
  1. 評估報告多數從產量高速化來計算可以減少多少人,縮短回收期。卻幾乎不會提及錯誤自動停下的概念。
  2. 設備廠商多半都是配合工廠要求進行機器設計的,因此新機器多半都是符合追求產量而非追求人機分離
  3. 這類機器多數為新開發,因此評估團隊自己對機器的優勢無法做系統性整理與理解後的培訓,導致新機器引入工廠時需要大量的磨合期,不只工廠與廠商磨合,還有工廠引進單位與使用單位的磨合。
上述三點會一直在傳產眼裡驗證:
精實生產的自働化與工業4.0自動化是沒有實際效益的
在這樣的基礎上,最近大家又在炒信息時代,即工業4.0的另一點:數位化。相信大家對以下數位化新名詞都有耳聞:IoT、AI、區塊鏈、雲端、大數據、邊緣運算、5G。但把這些華麗的衣服拿給傳統產業就能合身嗎?
其實『自動化』『數位化』都有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工廠內部的梳理
  • 自動化前要先梳理作業流程
  • 數位化前要先梳理資訊流程
而帶頭梳理的人不僅要對這兩個領域有正確的認知,還要能夠教導工廠的評估團隊,進而影響工廠的決策團隊與決策者。今天來聊聊我自己對工業4.0的認知,以及分享2019年到菲律賓工廠任職實際案例。

學習

2019年到菲律賓時,當時工廠正進行著許多軟硬體改善專案,當然都是圍繞著工業4.0,主管也不斷的分享其他工廠成功案例給中階幹部看。我才剛入職一個月,就帶我到自動化非常成功的工廠:

延伸閱讀:『EROWA Automation at Sunspring』。

當時親眼見到這家工廠的亮點時,其實並沒有非常的驚嘆,半天下來的參觀,我也只詢問現場主管一個問題:你們做這些軟硬體改善團隊是誰呢?主管回覆,是由決策層規劃,在發包給旗下一間子公司製作。我會有這個疑惑是因為以下三點:
  1. 自動化機器旁邊有人力在檢查品質,主管介紹著以前從箱的批量錯誤,現在已經改善到盒的批量。
  2. 前面9條線自動化批量生產的配件,都經過裝箱在流到後面的裝配線打開,且裝配線前有一臺超級酷的立體自動化倉儲設備。
  3. 這些配件正在研究無人車配送,但在成品包裝區卻看到一排未滿箱的欠料制令。
而在參觀後主管在車上詢問我有什麼感想,我當時並沒有把以上疑惑提出,而是提出以下2點(當時已入職一個月,經自己觀察後判斷工廠要投入這樣的成本是不太可能的,加上工廠的軟硬體團隊也相當薄弱。)
  1. 這些自動化設備需要大量的錢與團隊。
  2. 華麗的設備背後缺少精實的概念,導致大量的複製浪費。
因此主管詢問我:那工業4.0應該先從哪裡開始,我回答IoT(原因如下圖):
經過一番解釋後,隨後我們參加2天臺北的自動化展,便叫我專注在感測器這塊。

教導

回到工廠後,在將IoT概念結合當時看到的一本書

延伸閱讀:『面對未來的智造者: 工業4 .0的困惑與下一波製造業再興』。

引用書中提到的3S概念。並且在網路上找一個簡易的溫度IoT實驗說明成本低,且原理簡單並非大家想像的困難。
做成簡報分享給內部團隊

溝通

後來雖有成功說服主管,先著重在IoT但是由於自己能力不足,無法完成主管期待的IoT專案,因此自己就被優化了。

總結:

以上案例僅能說明『自動化』誤解,還沒有比較合適的案例來說明『數位化』的誤解。
但我仍堅信,數位化一定也要經過梳理的過程。而傳產的梳理,我當時在內部分享是用以下影片舉例:
延伸閱讀:關鍵字『為什麼鋼筋需要混凝土?』。
透過影片帶出梳理流程需要工業工程的『流程』專業,以及傳產老師傅的『製程』專業相結合。並介紹精實的下製程就是顧客的概念,來結合即將要推行的Casting IoT專案。
最後希望以上的案例分享能給讀者帶來工業4.0的正確認知,我們應先做好工廠內部的流程梳理,與此同時了解『自動化』『數位化』,未來才有機會應用這些新知識進行協作,為企業真正的解決痛點。
Bin Chang
Bin Chang
希望能協助新一代臺幹,進入傳產管理層核心,進而翻轉傳產未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