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實例#6『改善』:精實生產單點與全面改善對策差異 — 模具倉2S專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今天要談的這篇是模具倉1S專案的續集:模具倉2S。
在1S專案進行中,就一直想要把這標籤給改掉,好不容易1S專案得到認同,想繼續趁勝追擊,但這種看單點不看全面的改善,終究還是被上司點醒

現況了解:

1S文中有提到模具上架難,但其實還有一個就是找模具,因為層架高3米7:3700=1400+1250+1050,模具標籤如下圖左下紅色方框所示,而下圖左上紅色圓框是因為標籤移動過程中掉落,操作員用筆寫上模號與儲位號。
標籤放大

解決方案:

a. 了解模具規格與厚度:650、850、1050、1250、1400,其中850與1050有厚度280與350,其餘都是350,新標籤與規格示意如上圖右邊的四張小圖,大致上都可以符合。回報上司後,接著找管理團隊開會討論確認新標籤資訊這樣調整是否可以,大家一致同意。
b. 於是立刻設計噴漆壓克力模具,並找採購請廠商報價,如下圖所示:
可是當我拿著報價單要給上司簽核時,上司卻提出這樣單純改善標籤,還是沒有很全面改善模具尋找的問題,疑慮如下:
  1. 為什麼還是需要這麼多的架號(ABCDRSTUVW),且儲位編號時,沒有考慮螺穀高度,會導致層架規劃10個,最後僅能放9個。我們應思考改標籤的同時,也把這個問題處理掉,就算把原有編號規則改掉重來都沒關係
  2. 報廢制度:1.5年未使用才能報廢,模具總量還是無法有效下降
當時我雖然寫下但其實沒能聽進去,心裡一直在想會議上大家不是都同意方案了嗎?
回辦公室後,才慢慢思考上司的疑慮,確實單改標籤沒辦法解決以上兩個疑慮,那也意味著這樣的改善很單點,卻要花費大量的人力重新噴漆千餘個模具,且未必根除模具尋找問題,只能確保標籤更容易看清楚而已。
因此我就重新思考,以現有的模具倉佈局,我之前找模具時邏輯順序是什麼:
1. 先確認模具儲位號:ABCD在右邊,UVW在中間,RST在左邊。
2. 模具的規格是哪一種650、850、1050、1250、1400
3. 當找到模具在二、三層取模非常累。這時又多了一個疑惑:為什麼V11等層架過矮導致地面層只能放1050。
綜合以上三點,我腦袋終於開始清醒並且內心也同意這專案需要暫緩,在上述疑慮沒有頭緒時。我就先嘗試分析模具總量。試著在模具管理檔案裡面分析最後使用日期,看是否能找到方案,以下是原始檔案:
一般遇到有公式的Excel,通常都先貼上值,然後保留必要的欄位,最後在調整成自己習慣的格式與字體,完成”分析前DB”如下圖:
重點提示:處理Excel我習慣在各表名稱註解大動作(圖中紅框處),以利後來回想與除錯。
但進行樞紐分析後,才發現L欄同樣是1050的尺寸,有的是寫105。於是嘗試對模具尺寸作分類 E:650、D:850、C:1050、B:1250、A:1400,即得到上圖的表”Main(ABCDE)”。再次進行樞紐又發現開模日期輸入錯誤,在錯誤處理後最終得到正確樞紐分析表,再以開模日期Y軸,最後使用日期X軸,做出下圖:
上圖中可快速得知紅色方框中20組,可以報廢。但後來問了管理部門才知道,這些模具過去使用的頻率很高,已經改版很多次,保留起來是為了預防下次開模很耗時。
那接下來重點就是放在2018年了,因為分析資料時是2020七月。這些使用頻率確實有很多是低於3次,可這樣的分析結果還是沒能找到具體要改變制度來減少模具總量的根因。
於是我嘗試用保留率分析看看,得到下圖:
意外的發現,2020年的模具居然已經有14%被報廢,2018年的保留率也僅15%。
我想這次已經找到最合適的理由為什麼要將制度從1.5改成1年,我們可以推測因為模具數量過多,加上操作員很難找模具標籤,當生產又催模具時,只有兩種做法,將同規格模具直接報廢,或者去開新的。但若持續開新的模具會使原料使用量爆增,所以可以推斷多數會取同規格直接報廢,造成以上現象。
此時已是2020八月,這次沒有趁勝追擊的心態,確實可以看得比較全面,下圖是我自己用OGSM工具檢視自己考慮是否足夠全面,這次確實比一開始要好很多,因為OGM都能具體填出來,僅S需要再討論。
且在分析檔案的過程中還有意外收穫,就是將模具分成ABCDE類,把這結合原本的找模具邏輯第1點,便可以得新的模具編號規則RML配上ABCDE,未來看到RA1代表模具在「走道右側」、「大小1400」、「第一層」。
而為了要解決地面層放1050問題,我也自己實際去測量高度,同時畫出各層架與走道尺寸細節,紫色數字就是作為未來要改層架的討論。如下圖:
圖中:黑色為走道,紅色1.3米走道是特別提醒
以上的考量自己覺得已經夠全面並達到立案的地步,因此再次找上司討論,並對OGS”M”的部分特別梳理,規劃出以下執行順序(如下圖)
但在梳理後,上司最後仍有疑慮,就是模具的帳本數據是否正確?
這點就得透過人力來實際盤點。所以得等量產尖峰過去,才能安排人力著手這個專案。
2020十月,今天突然想到還是不能解決上司最後的疑慮,就去會議室利用白板繼續梳理盤點執行順序,如下圖
經過梳理後,我會做以下兩個主要分析:
1. 嘗試對帳本進行制度調整成1年,看能報廢多少模具。
2. 思考是否有足夠空間放這些報廢模具,
接下來就等合適的時機點到來,屆時在找上司討論,同時要資源與支持
avatar-img
5會員
1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Bin Ch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天我們來談5S的第二課2S整頓,為何會以最爭議來定義這一課呢? 因為當你去現場要改善整頓時,多數操作員會覺得被規定東西要怎麼擺放才會好尋找是很煩的事情,為什麼不能花時間處理技術的問題,他們多數都知道沒擺好要找,但因為技術問題造成的疲累才是他們更想解決的,所以我個人經驗是2S專案比1S更加難推
面對問題的『態度(attitude)』:練習主動解決問題,順利通過試用。 存在價值的『積累(accumulation)』:加速尋找存在的價值,並累積戰功。 持續成長的『資產(asset)』:系統化學廣度,打造整合所創造出來的價值。
今天我們來談5S的第二課2S整頓,為何會以最爭議來定義這一課呢? 因為當你去現場要改善整頓時,多數操作員會覺得被規定東西要怎麼擺放才會好尋找是很煩的事情,為什麼不能花時間處理技術的問題,他們多數都知道沒擺好要找,但因為技術問題造成的疲累才是他們更想解決的,所以我個人經驗是2S專案比1S更加難推
面對問題的『態度(attitude)』:練習主動解決問題,順利通過試用。 存在價值的『積累(accumulation)』:加速尋找存在的價值,並累積戰功。 持續成長的『資產(asset)』:系統化學廣度,打造整合所創造出來的價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 3C機構設計爸版權所有 ©️ ** 產品開發設計流程通常是由PM訂出一個產品的規格、機構設計人員(mechanical architect)把每個零件的placement擺置完成、ID engineer 完成造型設計、測試部門訂定出測試的規範、Thermal engineer同時做出初步
Thumbnail
李天明和妲倫前往工廠檢查製造系統時發現了BOM(物料清單)表的建置不完整,這導致了物料需求表上的一些缺陷。面對這些問題,他們提出了改善建議。 李天明和妲倫在前往工廠檢查製造系統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存在於BOM(物料清單)表的建置上。這些不完整的BOM表導致了物料需求表上的一些缺陷,影響
Thumbnail
本文是針對馬達繞線時,想要依本身的生產能力調整漆包線徑粗度時,會使用到的轉換計算進行介紹及說明。 實際量產時往往將多條細線並繞的馬達,改由單條粗線採用機台繞線,較為省時;但開發階段,並無設備協助,僅能採用人工繞線打樣時,則會調整為多條細線並聯的模式才能順利工作,這類不同情境下的線徑變化,三不五時就
Thumbnail
在職場中,理想狀態與實際資源常常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在技術追求與商業考量之間平衡? 透過專案管理手法中的三個變項,在滿足客戶需求和保持技術創新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Thumbnail
隔壁團隊的案子又出事了,因為設計時沒有確認到配合件的細部尺寸而停止生產,並需花費大量時間與經費將已經出貨的商品召回修理。光是去年便發生了不少次類似的事件,而且幾乎年年都有。 於是乎老闆們便又依循過往的模式要求一系列的檢討報告與將防堵機制加進設計確認清單以及設計檢驗報告中。
Thumbnail
** 3C機構設計爸版權所有 ** 有好多朋友在問,我是機構設計人員,需要去了解模具費方面的知識嗎?3C機構設計爸就此疑問展延申述2022-9-16第27篇文章的主題來給提問的這幾位朋友做了以下的說明和分析: 1.如果你一輩子是把自己定格在初級的設計人員,你可以不涉獵模具費用議題。 2.如果你
Thumbnail
EC tracker utilization ** 3C機構設計爸版權所有** 在開發設計過程中,通常會有的流程包括開案 —> 設計 —> EVT(prototyping) —> DVT(tooling T1) —> PVT(tooling Txx) —> MP(T-Final)。當然,已經有很
Thumbnail
從事多年的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研發設計工作,歸納出好的產品設計需要滿足產品的設計規格(包含工業設計,產品尺寸、重量、功能性)、成本以及量產期程,此外還需要考慮其他要素,羅列如下: 為製造設計 (DFM, Design for Manufacture) 為品質設計 (DFQ, Design for Q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製造業中,資材管理的需求規劃與預測極為重要。此過程涉及全面分析市場動態,從消費者趨勢到技術創新,並深入評估銷售數據以預測未來需求。製造商必須識別歷史需求模式,調整生產計劃,並建立數據驅動的預測模型。跨部門協作、靈活適應市場變化,並實施長期戰略規劃,對於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並保持競爭
為了確保業務的持續成長和市場競爭力,管理團隊必須定期評估資材管理流程的效率和成本效益。這涵蓋了對現有供應鏈策略的詳細審查,檢測技術的更新,以及內部流程的改善。通過這樣的評估,企業可以確定改進的領域,從而提升操作效率,降低成本,並增強其對市場變化的適應能力。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 3C機構設計爸版權所有 ©️ ** 產品開發設計流程通常是由PM訂出一個產品的規格、機構設計人員(mechanical architect)把每個零件的placement擺置完成、ID engineer 完成造型設計、測試部門訂定出測試的規範、Thermal engineer同時做出初步
Thumbnail
李天明和妲倫前往工廠檢查製造系統時發現了BOM(物料清單)表的建置不完整,這導致了物料需求表上的一些缺陷。面對這些問題,他們提出了改善建議。 李天明和妲倫在前往工廠檢查製造系統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存在於BOM(物料清單)表的建置上。這些不完整的BOM表導致了物料需求表上的一些缺陷,影響
Thumbnail
本文是針對馬達繞線時,想要依本身的生產能力調整漆包線徑粗度時,會使用到的轉換計算進行介紹及說明。 實際量產時往往將多條細線並繞的馬達,改由單條粗線採用機台繞線,較為省時;但開發階段,並無設備協助,僅能採用人工繞線打樣時,則會調整為多條細線並聯的模式才能順利工作,這類不同情境下的線徑變化,三不五時就
Thumbnail
在職場中,理想狀態與實際資源常常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在技術追求與商業考量之間平衡? 透過專案管理手法中的三個變項,在滿足客戶需求和保持技術創新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Thumbnail
隔壁團隊的案子又出事了,因為設計時沒有確認到配合件的細部尺寸而停止生產,並需花費大量時間與經費將已經出貨的商品召回修理。光是去年便發生了不少次類似的事件,而且幾乎年年都有。 於是乎老闆們便又依循過往的模式要求一系列的檢討報告與將防堵機制加進設計確認清單以及設計檢驗報告中。
Thumbnail
** 3C機構設計爸版權所有 ** 有好多朋友在問,我是機構設計人員,需要去了解模具費方面的知識嗎?3C機構設計爸就此疑問展延申述2022-9-16第27篇文章的主題來給提問的這幾位朋友做了以下的說明和分析: 1.如果你一輩子是把自己定格在初級的設計人員,你可以不涉獵模具費用議題。 2.如果你
Thumbnail
EC tracker utilization ** 3C機構設計爸版權所有** 在開發設計過程中,通常會有的流程包括開案 —> 設計 —> EVT(prototyping) —> DVT(tooling T1) —> PVT(tooling Txx) —> MP(T-Final)。當然,已經有很
Thumbnail
從事多年的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研發設計工作,歸納出好的產品設計需要滿足產品的設計規格(包含工業設計,產品尺寸、重量、功能性)、成本以及量產期程,此外還需要考慮其他要素,羅列如下: 為製造設計 (DFM, Design for Manufacture) 為品質設計 (DFQ, Design for Q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製造業中,資材管理的需求規劃與預測極為重要。此過程涉及全面分析市場動態,從消費者趨勢到技術創新,並深入評估銷售數據以預測未來需求。製造商必須識別歷史需求模式,調整生產計劃,並建立數據驅動的預測模型。跨部門協作、靈活適應市場變化,並實施長期戰略規劃,對於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並保持競爭
為了確保業務的持續成長和市場競爭力,管理團隊必須定期評估資材管理流程的效率和成本效益。這涵蓋了對現有供應鏈策略的詳細審查,檢測技術的更新,以及內部流程的改善。通過這樣的評估,企業可以確定改進的領域,從而提升操作效率,降低成本,並增強其對市場變化的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