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終於敢放膽地面對人生的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胡波總共出了三本書,至今除了有包含短篇〈大象席地而坐〉的《大裂》之外,《牛蛙》和《遠處的拉莫》我都讀過,所以電影版的《大象席地而坐》我等於是在完全未知——劇情、演員、風格——的情況下,直接觀看,我總愛這樣任性地用白紙狀態去看書或電影,看能思出個什麼想來。

終於辛苦看完 230 分鐘的片子後,我當下念頭:果然就是他的書(以我讀過的兩本來說)的電影版,全然忠誠。自己的書自己拍,能把寫作時腦海中的諸般設定忠實再現於影像,從這一點來看胡波是幸福的。於我可能因為已算熟悉,還好心理衝擊沒有太大。最叫人驚豔的是怎麼能夠第一次出手就把氣氛和情緒拿捏地這麼精準?這是真正的天才,抑或曾和魔鬼做過交易,就像 Robert Johnson 做過的事?胡波年僅 29,我寧作此想。

當然之後定會去讀《大裂》,胡波存世作品非常有限,能看一個是一個。他的書大家都能放心去讀,可他的電影是無庸置疑的藝術片類型,淺焦長鏡頭佔了大部分篇幅,畫面晦暗失序、步調緩陳沼泥,但疏離的表象下卻異常容易聚積情緒。但重點是,所有這些皆乃必要,不都說很多東西「需要時間去沈澱」嗎?習慣用 1.5 倍速看片的人,你看《大象席地而坐》可能更得 2 倍以上,那恕我直言那你根本別看了,谷阿莫 6 分鐘瞅一片比較適合你,不要浪費你人生的 4 個小時。

不耐藝術電影的人你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我會推薦你去看看胡波的書。也許你會像我一樣,在讀完《牛蛙》後就很期待《大象席地而坐》,不想一等竟是兩年多。

而《遠處的拉莫》讀後小感則容我複製貼上舊文一篇(之前沒貼過)。看看我摘的幾句,若挪為電影對白,亦不違和,對吧?


【原文作於 2020 年 3 月 7 日 】


raw-image

值此肺炎時期,將胡遷文字代入對岸氛圍,真會有「先知」之嘆。

他的才華讓人讚賞,每次看他的作品時我都會想,還只有這樣的年紀而已呀,如果慢慢撐慢慢撐,讓年歲像擠牙膏一樣漸漸攢大一些,會不會世故與冷眼也就多一些,那些尖銳的透徹鋒芒也會漸漸磨融一些,但積累的智慧也許就能讓自己心裡的門扉逐漸寬敞開了呢?對他是好是壞難以有數,但讀者應該會有更多的作品可欣賞啊。(結果到頭來我只是個自私的讀者 😛)

摘幾句我喜歡的:

人們罵政府罵了幾千年,但你看到了,人就是這樣,要有比他們自身更糟的東西在上方控制著他們,才能不處於瀕死狀態。
是政府在拯救所有人,但這些蛆蟲還不知道。在任何一個地方,任何的時段,不論是現在,還是二十年前,還是兩百年前,都得讓大部分人不知道他們要幹什麼,現在狀況是這樣,本來都該死在水溝裡,是我們拯救了所有人,我們既然拯救了所有人,難道不該享受點福利嗎?
那些聰明人,從古至今追求著智慧的人,他們令文明得到進化,逐利使文明得到擴張,擴張代表著侵蝕、封鎖、屠殺,然而仍有奔向智慧的人,一切糟糕的結果由他們而起,他們進化著文明的同時,讓更野蠻的力量得以無限擴張。
很多時候,你都不知道為什麼構成眼前一切的這些元素,這些水泥、直線、垃圾桶、霓虹燈,為什麼能把每一天構造得那麼無聊而又毫無辦法。
真正的批判是不計後果的,是行為不是姿態,當下的環境看不到那些真正批判的人。

我現在覺得,固然可以很輕易將胡波作品打卡到中國,但誠如劇中一句對白所言:「你站在這可以看到另一邊的那個地方,你覺得那邊一定比較好,但你不能去,你不去才能解決這裡的問題」,「這裡」其實可以代入世上任何地方,「那邊」則會因人與地而異,唯不可能沒有。往高處的「那邊」走是正常人性,這無妨,怕的是不承認溷汙的「這裡」。

人生大概就是個「希望」和「失望」組成的輪迴:年少時懷抱希望,繼踵而來現實的失望;嚐盡炎涼後不得不藉希望維生,直至盡頭再無希望與失望。就像李宗盛謳人生以山丘,要不斷翻越才看得到最終風景。胡波筆下的人物大概只到第二階段,可能因為他本身也僅止步於此。後半段的路程不見得精彩,但沒走過哪知道呢?說不完的這人生,何必只說一半?

說到音樂,本片配樂不算多,在綿延無涯的低氣壓中很是畫龍點睛。大部分是以一把電吉他為主體,但這平時狂躁囂雜的電物,就像 Neo 和 Trinity 在《Matrix 三部曲》最後駕機衝出霧霾重見陽光,卻在片中有著救贖的溫暖力量,花倫樂團的功力叫人印象深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白的窩的沙龍
71會員
268內容數
2015 年夏末,台灣最知名的披頭四達人馬世芳連續第三年帶團去英國,走訪披頭四相關景點,可謂道道地地難得的搖滾樂進香團。我看了兩年,也盼了兩年,終於在這年初下定決心去報名,圓我身為披頭四粉絲的一個大夢。
小白的窩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一個月內連看五本!
Thumbnail
2025/04/28
一個月內連看五本!
Thumbnail
2025/04/18
我敢說少了我們,世界會相當美好。
Thumbnail
2025/04/18
我敢說少了我們,世界會相當美好。
Thumbnail
2025/03/19
2025/03/19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是一篇關於內在探索的小說書評,主要介紹了小說《騎驢少年》的主要內容和哲學思考。通過主角湯姆的一連串生命經歷,探討了人生的三個試煉:活在當下,主動追求夢想而非被動等待命運的安排,以及全然地相信自己及宇宙。全文反思了“人生不是一場旅行”的題目,深刻點明人生如音樂如舞蹈,不是為了目的地,而是為了當下。
Thumbnail
本文是一篇關於內在探索的小說書評,主要介紹了小說《騎驢少年》的主要內容和哲學思考。通過主角湯姆的一連串生命經歷,探討了人生的三個試煉:活在當下,主動追求夢想而非被動等待命運的安排,以及全然地相信自己及宇宙。全文反思了“人生不是一場旅行”的題目,深刻點明人生如音樂如舞蹈,不是為了目的地,而是為了當下。
Thumbnail
一期一會也好,能夠再見也好。 都很感謝,都很好。🥰
Thumbnail
一期一會也好,能夠再見也好。 都很感謝,都很好。🥰
Thumbnail
 當我們不再靠名片上的頭銜或職業來隱藏自已,當我們不再以衣著裝扮來遮蔽自己,我們可以認得彼此嗎?
Thumbnail
 當我們不再靠名片上的頭銜或職業來隱藏自已,當我們不再以衣著裝扮來遮蔽自己,我們可以認得彼此嗎?
Thumbnail
《半夢半醒的世界》保留了小野田故事的梗概,卻是用荷索喜愛的「夢路徑(dreaming-tracks)」方式去逼近、還原那些日子。「夢路徑」是荷索喜歡的 Bruce Chatwin 寫澳洲原住民時講的,那裡的人在歌曲裡透露了真正的移動與橫越,由此寫下屬於人的地圖,而夢亦標示著這些軌跡。
Thumbnail
《半夢半醒的世界》保留了小野田故事的梗概,卻是用荷索喜愛的「夢路徑(dreaming-tracks)」方式去逼近、還原那些日子。「夢路徑」是荷索喜歡的 Bruce Chatwin 寫澳洲原住民時講的,那裡的人在歌曲裡透露了真正的移動與橫越,由此寫下屬於人的地圖,而夢亦標示著這些軌跡。
Thumbnail
這趟旅程不僅是一場對經典動畫《小鹿斑比》的致敬,也是一次親身接觸和了解梅花鹿與水豚的機會。文章詳細描述了與這些動物的互動過程,並展現了自然之美和野生動物的奇妙。透過生動的描述和情感豐富的敘述,讀者仿佛親自踏上了這段森林冒險之旅。
Thumbnail
這趟旅程不僅是一場對經典動畫《小鹿斑比》的致敬,也是一次親身接觸和了解梅花鹿與水豚的機會。文章詳細描述了與這些動物的互動過程,並展現了自然之美和野生動物的奇妙。透過生動的描述和情感豐富的敘述,讀者仿佛親自踏上了這段森林冒險之旅。
Thumbnail
胡波總共出了三本書,至今除了有包含短篇〈大象席地而坐〉的《大裂》之外,《牛蛙》和《遠處的拉莫》我都讀過,所以電影版的《大象席地而坐》我等於是在完全未知——劇情、演員、風格——的情況下,直接觀看,我總愛這樣任性地用白紙狀態去看書或電影,看能思個出什麼想來。
Thumbnail
胡波總共出了三本書,至今除了有包含短篇〈大象席地而坐〉的《大裂》之外,《牛蛙》和《遠處的拉莫》我都讀過,所以電影版的《大象席地而坐》我等於是在完全未知——劇情、演員、風格——的情況下,直接觀看,我總愛這樣任性地用白紙狀態去看書或電影,看能思個出什麼想來。
Thumbnail
詩意的畫面感、磅礡又纖細的配樂和印象深刻的角色,雖然敘事稍慢,但還是會讓人進電影院支持一次。 趁著疫情趨緩,去看了最近討論度很高的沙丘,其實在宣傳片釋出時就很有興趣了,原本想要找機會補完小說再去看的,但一直沒什麼時間,以一個麻瓜的角度,雖然不至於到完全看不懂,但還是會對某些情節感到疑惑。
Thumbnail
詩意的畫面感、磅礡又纖細的配樂和印象深刻的角色,雖然敘事稍慢,但還是會讓人進電影院支持一次。 趁著疫情趨緩,去看了最近討論度很高的沙丘,其實在宣傳片釋出時就很有興趣了,原本想要找機會補完小說再去看的,但一直沒什麼時間,以一個麻瓜的角度,雖然不至於到完全看不懂,但還是會對某些情節感到疑惑。
Thumbnail
作為一種主動參與才能進行的行為,閱讀意味著一種全身性的投入,即便在被動的狀況比如為了考試要看教科書或者為了作事要看工具書,我們都必須主動的去擁抱裡頭的文字,並試圖上下耙梳,盡可能的理解字詞在該段落的意義、該段落在該章節的意義、該章節對整本書的意義,可以說閱讀總是一種捨棄「當下」換來的「當下的回憶」。
Thumbnail
作為一種主動參與才能進行的行為,閱讀意味著一種全身性的投入,即便在被動的狀況比如為了考試要看教科書或者為了作事要看工具書,我們都必須主動的去擁抱裡頭的文字,並試圖上下耙梳,盡可能的理解字詞在該段落的意義、該段落在該章節的意義、該章節對整本書的意義,可以說閱讀總是一種捨棄「當下」換來的「當下的回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