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下來五到十年,台積將入無人之境,在本業的成長將由Apple, Intel和新的應用撐起,直到他們的成長率趨近半導體整體的成長(0-5%)。
- 但另一方面,這也會阻礙台積探索新事業的動機。台積並不免疫於「創新者的兩難」:正因為他們本業會非常賺錢(也許五年內會2X size),所有本業以外的投資,在組織和財務上,除非刻意調整,基本上沒辦法通過劉德音或魏哲家的檢視。
- 台積在2009年做過了新事業的「模擬考」,結果並不如人意。也許2030年時「零成長」的鬼魂會回來,但至少台積有十年的時間好好想答案。
我最近在看"The Last Dance," 講芝加哥公牛在1997-98年奪第六冠,也是他們最後一個總冠軍的故事。在那一季開打前,總教練Phil Jackson知道這是他執教的最後一季,這個陣容也是最後一次出現,他在開季就開宗名義:這季是公牛隊的「最後一支舞」。公牛隊,跌跌撞撞,最後還是奪冠,也跟所有預測的一樣,下一季的重建("rebuild"),跌得又深又沉。
來談談我仍然最敬佩的公司之一 台積電。
台積電現在半導體本業的成長非常好的情況下,在接下來的5到10年之內的成長應該無虞,在半導體上的版圖上,他們已經奪下了幾個冠軍,而且他們在心態上還在「挑戰者」的位置。
細看台積電近十年的成長,不啻為是一連串的的攻城掠地,似乎每一擊都拳拳到肉:第一是因為蘋果(晶圓級封裝,從蘋果從三星轉單到台積,現在佔25%營收),第二是新的應用和市場(Mobile, AI / datacenter, 中國市場),第三是Fabless贏過IDM(e.g., EUV讓AMD拿下市占)。再兩三年,Intel的CPU也會落袋,這可能是繼Apple最滋養的大單。
然後呢?這是會是台積的"Last Dance"嗎?在半導體之後,台積電要怎麼成長?
在十年內,台積可能贏下所有半導體邏輯製程的潛在市場,屆時,台積的成長率,會更趨近半導體整體的成長率,目前這個數字在0-5%之內。
我相信台積電非常積極地在投資半導體材料和製程方面的創新,像是nanotube,3-5族半導體,也有些有趣的投資像是創意電子(設計代工),晶圓級封裝也開花結果,這些都是對的方向。但是台積成立三十年至今,在半導體以外的投資顯得非常保守 - 從創立以來的併購基本上都是產能併購(e.g., 世界先進),管理階層是不相信異業併購的。相較之下,像郭台銘, 童子賢等對於新技術和新創反而都更積極(某種程度也是被迫,因為本業的增長有限)。
台積電在09年的時候做了一個模擬考,在那之前,台積的成長率都是個位數約3-4%,於是幾經考量,投資了太陽能跟發光二極體兩門生意 - 這在邏輯上是可了解的,這兩個行業可運用一些半導體製程的know-how,台積也很會降成本,應該可以賺到錢。最後的結果是不盡人意,因為進入門檻低,做不過中國。因為這兩門生意太不賺錢,台積最後把它們切割出去,2015年認賠作收。
我認為這個經驗,對台積的財務上影響小,但在組織和文化上對於「新事業」三字的誤解,是對台積非常不利的。前CEO蔡力行執掌新事業群,被視作一種懲罰,而非真的對未來的投資。因此,台積內部最聰明,最有潛力的人才,是不會想跟「新事業」沾上邊的。
另外,台積內部嚴明的紀律文化,對於「犯錯」容忍度是非常低的,這對新事業的開創也不見得有利。
亞馬遜的Jeff Bezos在2013年的至股東書裡提到:「Failure comes part and parcel with invention...It's not optional. 犯錯跟發明是孿生兄弟,完全無法避免。」
亞馬遜在那年砸了接近兩億美金,做了手機"Fire Phone" 這只做了一代,因為不叫好也不叫座,最後收了起來。Bezos在後來跟專案負責人Ian Freed說:「You can't feel bad for one second, 完全不要放在心上,Promise me you won’t lose a minute of sleep 晚上睡覺前忘掉就好了。」Freed 也在2015年從總監升到副總。
也許零成長的鬼魂10年內會回來,也許台積電有一天仍然要回到他在09年的難題 - 半導體後的成長動能是什麼?也許雙首長制下,董事長劉德音可以多花時間想答案。以下三件事情可能會有幫助:
- 第一是建立鼓勵創新和犯錯的文化,為「新事業」去污名化。
- 第二是強迫交學費,每年花些錢投資在新創跟客戶不會競爭的業務上,就算是當財務投資,培養對新市場的敏感度和視野。
- 第三是培養併購的人才,在這裡包括deal making跟operations兩方面的人才,這樣才不會書到用時方恨少,最後把生死攸關的決定寄託在一些投資銀行跟顧問公司花兩個禮拜準備的投影片上。
創新和成長是個百年的難題,希望台積在尋找新一波成長的時候,像亞馬遜,而不是英特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