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化協會百年,來趟文協百年暨大稻埕文化之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raw-image

雙十連假第一天,利用颱風來臨前的天氣正好,呼應台灣文化協會創立百年,睽違多時的,我又再訪了大稻埕。

因為疫情以及搬回桃園的關係,這是我今年第一次到大稻埕,景物依舊,仍舊是讓人不自覺沉迷的漫步調。
搭上了捷運,到了大橋頭站,沿著指示前往迪化街口,在那個有著不小的風,陽光卻很溫暖的中午,我展開了一趟文協百年暨大稻埕文化之旅。

(本文同步發於敘事圈網站:https://wp.me/p9GULr-2wk
跟著聲音去旅行,Podcast版請聽: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7snQWspaj2qWHo9CauupmM?si=cKRnO--HRXGwKIR4Gr2Ocw&dl_branch=1  )

兩個關鍵字:大稻埕、台灣文化協會

大稻埕:
大稻埕個人認為是全台北最有故事的地方了。這塊鄰近淡水河口的歷史街區,範圍大致上包含重慶北路一段以西,忠孝西路二段以北(延平北路一段至重慶北路一段以鄭州路為界),淡水河以東,民權西路以南的區域,並不只限於迪化街而已。
大稻埕因為茶葉而繁盛,並在日治時期時成為台灣文化薈萃之地,包含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台灣工友總聯盟都創立於此;而日治時代的文藝發展,大多以大稻埕為中心。

台灣文化協會:
建立於1921年的台灣文化協會,是知識份子「以助長台灣文化為目的」而成立的組織,其目的主要在對台灣人民進行「啟蒙」,以各式各樣的活動、講座等,促進台灣人的民族心與知識,並發展文化傳統。同時,也作為一種軟性對抗日本殖民政府的方式。
台灣文化協會從成立到分裂雖然不過幾年,但卻在台灣歷史中成為非常重要的片段。其領袖人物如林獻堂、蔣渭水等,對台灣的貢獻及其良多,也因為相關活動,促進了台灣文藝的繁華。

十連棟

若是從大橋頭站這一側進入,就會到達迪化街「北街」的地段,這是迪化街最安靜也最「老」的地方。除了有許多從以前至今未變動的傳統產業匯聚於此,也有像「十連棟」這樣的典雅老建築完整保存在這裡。

十連棟絕對是大稻埕最有歷史感也最「好拍」的建築。十連棟是1912年改建而成的洋樓式建築,也是很經典的大稻埕建築。這裡有五大家族所有,包含五家碾米廠、一家洋線工廠,六大家族在近代要改建時,仍保留舊屋「立面騎樓」,讓老味道不會隨著時代演變而消失,令人大為感動。

因為迪化街離河很近,在過去根本就是「我家門後有大河」的近。因此碾米廠皆設立於此,佔據地利,收成後的稻穀皆透過河運運送於此,之後再透過陸運送到各地。

如今這些老工廠都已不再營運,而十連棟也轉型為文創商店進駐的空間。

迪化街十連棟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362號

迪化二0七博物館

從十連棟起,沿著迪化街漫步,兩側的老屋、竹器行、農具店、南北貨行等,皆有著濃濃的復古氣息,這是在台北其他角落找不到的,也因此讓人更像把步調放得更慢一些。

就這樣慢慢散步,來到了迪化街一段207號的「迪化街二0七」博物館,毫不多加思索的,轉身進門。

迪化二0七博物館一如其名,取自於門牌地址。但這座博物館本身一點也不像門牌一樣普通。這座私人博物館的前身為中藥行「廣和堂藥舖」,因地限制,發展出特殊圓弧形立面,加上大面積的開窗設計,讓它在所有迪化街屋中獨樹一格。走進裡頭,可見技藝精湛的磨石子作品,令人對於傳統的建築工藝之美充滿深深感觸。

我每一次來大稻埕,都會參觀這裡。雖然空間不大,但很有特色。而每次的展覽,都很值得參觀。以大稻埕及台北傳統文化、歷史等為題的展覽,讓人能夠更深入了解台北的過往與文化魅力。像是這一次的「老房子化妝師」展覽,便讓我看見那些我們視為平常,看到時常忽略的老建築上的雕梁畫棟,背後是多麼的不易,而本身又是多麼的精彩。

或是三樓的「便當」特展,讓人認識這個平凡到不行的食物,是怎麼進入人們生活,又變化出怎樣的豐富性的。對於愛吃得自己來說,看了特別有感。

而在博物館的頂樓,則是少數能眺望大稻埕景致的地方。或許有點「雜亂」,並且充斥著許多近現代不是那麼美觀的建築,但眼前的紅磚屋瓦,以及仍舊保有原本樣貌的大稻埕街屋,仍舊令人著迷。

若是往對側看去,還能看到一小點的淡水河口,使人不免想像著,當年大稻埕的河口貿易是多麼的繁華。

迪化207博物館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207號
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五(週二休館):10:00-17:00
週六、週日及國定假日:10:00-17:30
官網FB

新芳春茶行

離開迪化二0七博物館,繼續往前走一小段路,至民生西路後便轉個彎,朝向我今日最主要的目的地─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而去。

在前往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沿途,會經過一處台灣人都不可錯過的茶葉博物空間─新芳春茶行。

新芳春茶行也是我每來大稻埕必去的地方,我認為現代人每天都會喝茶,不論是早餐店的大冰奶、傳統的「茶米茶」,還是手搖飲,茶與台灣人日常密不可分,所以有必要去認識它。

而新芳春茶行便是這樣的一個地方,這棟重新修復而成的古建築,在過去是由王連河先生與其父王芳群(以前叫做芳春)所創立。在成為「新芳春」之前,他們的「芳春茶行」,主要是「珍春茶行」合夥從事出口包種茶至南洋的小本生意;1919年,王連河先生買下此地,並拓展南洋生意,於1932年成立「新芳春茶行」,此處也發展為台北最大的茶葉工廠之一。

如今走進茶行,在兩層樓可參觀的空間內,處處充滿驚喜。除了建築本身的獨特性,展覽也讓人深深著迷。茶行一樓主要以特展為主,而走進三進式空間的最內側,則可見當年茶葉工廠留存的焙籠坑等相關設施,並且可以聞到讓人懷有好心情的茶香。

而在二樓,則有著王家相關文物的展覽與老屋修復展、茶飲販售與飲茶空間;看著那些充滿歲月的王家日常文物,遙想當時茶行最興盛繁忙的年代,突然有種莫名的崇敬之情。

新芳春茶行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民生西路309號
開放時間:週三至週日10:00-18:00(週一週二休館)
官網FB

靜修女中與台灣文化協會的起源地

離開新春芳茶行後,順著民生西路一直走到寧夏路交叉口,往夜市的反向前進,沿途會經過外觀華美的靜修女中。雖然不需要特地進去參觀,但這座女中有著指標性的意義。

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便是於此成立,我看著這座華美的學校建築,不免多了些敬意。

靜修女中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寧夏路59號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要了解台灣文化協會的發展,以及台灣在日治時期的日常與非常,位在寧夏路與錦西街交接口的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便是必訪的景點。

走過這棟建築,很難不被他方正的格局與鵝黃的色調所吸引。然而,這個看似迷人的恢弘建築,卻是日本時代關押反抗者的所在,更是後來民國時期刑警總隊辦公處與關押政治犯的重點機構。

直到現今,他做為一個古蹟的身分,重設為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展現的並非只有殖民時期的壓迫,而是更多當時的反抗,當時的台灣人,如何開啟新文化運動,打造屬於「台灣人」的民族文化之燦爛時光。

在紀念館一樓,有著「黃金年代的光與影」常設展,梳理台灣新文化運動的進程與精神。此外,這裡也保留著當年的牢房。二樓則是特展區域。


台灣民報內文

一樓的常設展從台灣第一座台灣人設立的中學「台中中學校」開始,再到台灣同化會的催生,開啟了台灣新文化運動的濫觴。後來1921年的台灣文化協會創立,再到1927年的台灣民眾黨,或是在文學界的文化路線之爭等等,不同於歷史課本的平面圖文,新文化運動常設展有著很多有趣的互動裝置與吸睛的排版,讓人深入了解這段很重要,但不是很多人都熟悉的歷史。

來到二樓,這次的特展非常有趣,以「趣味」(日文的興趣)為主題,介紹日治時期的各式休閒娛樂。那個嶄新的時代,打破了過去「勤有功,戲無益」的傳統認知,多了許多的休閒娛樂,也因此改變了許多都市景觀,生活樣態。我自己很喜歡這一次的展覽,特別是他的互動體驗。像是透過現代日常的問答,研判與自己志趣相同的台灣日治時期知識分子;或是藉由不同重量的「興趣球」,放入不同職業的代表欄中,感受「金錢的重量」。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感覺起來會是個很「硬」的地方,事實上卻不然。而是能夠很全面性的了解那段台灣的過往,發現那個蓬勃又壓抑的年代,人們是怎麼生活的。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寧夏路87號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日09:30-17:30
官網FB

《趣吧!與百年前的趣味相遇》展覽至12月5日

大安醫院與渭水驛站

離開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後,我轉向延平北路二段,並打算藉此繞回迪化街。我會特別繞到延平北路二段的原因,是因為這裡的31號,如今為義美延平門市的地方,過去是蔣渭水的大安醫院。

但令我意外的是,本只是想路過義美門市,看看有無特別的紀念碑,竟在一旁發現了「渭水驛站」這個小小的展覽空間。這個展覽空間看似是由蔣渭水文化基金會所創立,裏頭介紹了蔣渭水的生平與相關的史蹟。

如果真的要說一位對台灣影響至關重要,可以說是「國父級」的存在,除了林獻堂,蔣渭水也是人選之一。這位兼具醫師、政黨領袖、文化人等多重身分的歷史人物,那份《臨床講義》提到的台灣文化智識缺乏症,如今似乎仍舊適用。而他開創台灣文化協會、創立台灣民眾黨、創辦「台灣民報」,喊出「同胞須團結 團結真有力」、「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等口號,影響了整個世代,甚至在他死後,五千多人為其送葬,可見其不同凡響與備受尊崇。

其實「台灣文化運動」之旅,也可以說是「蔣渭水之旅」,可惜我並沒有選擇太多相關地點,因為很多地點皆已今非昔比。

渭水驛站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27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9:30至17:30

森高砂咖啡的流變

從延平北路二段走回迪化街的路途,若是從南京西路轉彎,則會經過森高砂咖啡館。

如今這座咖啡館,二樓過去曾是「維特咖啡廳」,戰後改名為萬里紅,後來因反共政策而以「ALL BEAUTY」之名取台語諧音「黑美人大酒家」命名。並且內在從文人雅士聚集的咖啡廳,成了國民政府訂定的「公共食堂」,見證了一段日常被國家大事牽連變動的歷史。

森高砂咖啡館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1號

永樂。霞海城隍

轉過彎,持續走到迪化街,人潮也越來越多。在畫家郭雪湖的《南街殷賑》中,所指的「南街」,便是如今的迪化街霞海城隍廟所處的「永樂町」一帶。畫中的熱鬧無比,我在幾年前「年貨大街」舉辦時曾在此見證。日治以來,或許曾有中斷,但這裡一直是熱鬧不已的地方。

除了文化魅力,吸引最多(年輕)人的,莫過於霞海城隍廟的月老了。霞海城隍是當年因械鬥失利遷居此地的同安人之守護神,日治時期,不分籍貫,霞海城隍廟的祭典成了可以與北港朝天宮匹敵的台灣兩大祭典之一,甚至當時火車還須因此開設加班車。

如今比起霞海城隍爺,城隍廟裡的月老更是不分國內外,許多年輕人到訪大稻埕一定會參拜的神祉。

據傳有位老太太一直以來都會到城隍廟參拜,祈願她的孩子們受到城隍的庇護,而她的孩子也因此順利考上理想學校、找到好工作。然而,唯一的缺憾就是感情沒有著落,於是老太太便於1971年時,向城隍再度祈求,希望孩子們能找到理想對象。

就在她如此許願後,幾個孩子很快就找到理想的對象。也因此,城隍廟多了月老的神像,協助城隍處理感情事情,並成為年輕男女「朝聖」的對象。

我照例的又參拜了一次眾神與月老,幾乎每次來大稻埕我都會拜。我並不是個有多虔誠信仰的人,但來到這要拜霞海城隍與月老,對我來說更像是種儀式。

錢包裡有著當時求來的紅線,背包上有著霞海城隍廟發售的月老文創御守,但月老似乎忙得還沒有時間理我。對於感情上的孤寂狀態,我其實早已習慣,也不強求。除了繼續拜說希望能遇到有緣的對象,也祈禱著認識的人們都能平安健康。

台灣文化協會百年,大稻埕因而舉辦了很多熱鬧的活動,透過各種方式,持續地推動人們台灣文化的薰陶。我們現在與當年的情況大有不同,或許每個人的認同有所差異,但我們享有前人羨慕不已的民主與自由,以及在這樣的前提下源源不絕的創造力。

其實,比起祈禱平安健康、覓得有緣人這類已經有點罐頭式的心願,或許我們更該說,「希望我們能夠一直保有這樣的民主自由」。

願台灣能永遠的自由,並且因為這樣的自由,而永遠的幸福。

更多台北遊記

匆匆台北│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朝聖,鐵道迷心中的天堂!
匆匆台北│圓山水神社,大馬路旁的失落神界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SoundonApple podcast、KKOBOX、SpotifyFirstory搜尋「敘事圈」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敘事圈 StoryCircle
21會員
56內容數
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有故事。在此記錄下台灣每個角落的過去、現在,想像可能的未來。
敘事圈 StoryCircle的其他內容
2025/02/27
位於新北投捷運站旁的新北投車站,見證北投溫泉鄉百年歷史,從日治時期的浴場支線車站到幾經波折的遷移與重建,如今以全新樣貌重現,不僅保存了百年木造建築之美,更完整呈現北投的文化底蘊,是認識北投歷史文化的最佳起點。
Thumbnail
2025/02/27
位於新北投捷運站旁的新北投車站,見證北投溫泉鄉百年歷史,從日治時期的浴場支線車站到幾經波折的遷移與重建,如今以全新樣貌重現,不僅保存了百年木造建築之美,更完整呈現北投的文化底蘊,是認識北投歷史文化的最佳起點。
Thumbnail
2024/11/07
台灣各鄉鎮都曾有過一座日本神社,但隨著時代更迭,這些神社多被毀壞。除了完整保存的桃園神社外,大部分的神社,不是只剩鳥居、石燈籠,就是可能只存在一個基座。 而位在嘉義公園裡的嘉義神社,相對於多數台灣的神社,保存已算完整,雖然神社拜殿等主體建築不復存在,卻也有著手水舍、祭器庫、社務所與許多石燈籠
Thumbnail
2024/11/07
台灣各鄉鎮都曾有過一座日本神社,但隨著時代更迭,這些神社多被毀壞。除了完整保存的桃園神社外,大部分的神社,不是只剩鳥居、石燈籠,就是可能只存在一個基座。 而位在嘉義公園裡的嘉義神社,相對於多數台灣的神社,保存已算完整,雖然神社拜殿等主體建築不復存在,卻也有著手水舍、祭器庫、社務所與許多石燈籠
Thumbnail
2024/08/18
中壢市的壢小故事森林展現了豐富的歷史與文化,保存日本時代的建築風格及當地的生活記憶。這些老建築濃縮了中壢的過去,見證了城市的變遷。
Thumbnail
2024/08/18
中壢市的壢小故事森林展現了豐富的歷史與文化,保存日本時代的建築風格及當地的生活記憶。這些老建築濃縮了中壢的過去,見證了城市的變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嚴格來說這個不能算是踏青步道,只能說是市區漫步,不過漫步也是散步的一種形式,不用遠離市區,可以隨心行走也是一種樂趣。 迪化街位於台灣台北市大同區,是台北最古老的商業街之一。 初建於清咸豐年間(1850年代),當時稱為「大稻埕街」,是台北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地。 迪化街街道狹窄
Thumbnail
嚴格來說這個不能算是踏青步道,只能說是市區漫步,不過漫步也是散步的一種形式,不用遠離市區,可以隨心行走也是一種樂趣。 迪化街位於台灣台北市大同區,是台北最古老的商業街之一。 初建於清咸豐年間(1850年代),當時稱為「大稻埕街」,是台北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地。 迪化街街道狹窄
Thumbnail
說到大稻埕,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會是迪化街美輪美奐的街屋,還是慈聖宮前有口皆碑的美食,或是霞海城隍廟有求必應的月老。但21世紀的現在,已經鮮少人會想到,這個台北最具魅力的老街區,過去是靠著茶葉而繁盛的。人們來到大稻埕,最初並非為了體會「文化」,而是為了茶帶來的利潤可期。
Thumbnail
說到大稻埕,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會是迪化街美輪美奐的街屋,還是慈聖宮前有口皆碑的美食,或是霞海城隍廟有求必應的月老。但21世紀的現在,已經鮮少人會想到,這個台北最具魅力的老街區,過去是靠著茶葉而繁盛的。人們來到大稻埕,最初並非為了體會「文化」,而是為了茶帶來的利潤可期。
Thumbnail
大稻埕曾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留下許多歷史建築、傳統藝術、民俗文物和名人故居,這些文化資產透過各式節慶活動、美食小吃與民俗信仰,重新活絡商圈巷弄的經濟發展,也是海內外遊客指定造訪的景點,如:霞海城隍廟的月老求紅線、永樂市場內繽紛多樣的花色布匹,還有慈聖宮廟前的小吃一條街
Thumbnail
大稻埕曾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留下許多歷史建築、傳統藝術、民俗文物和名人故居,這些文化資產透過各式節慶活動、美食小吃與民俗信仰,重新活絡商圈巷弄的經濟發展,也是海內外遊客指定造訪的景點,如:霞海城隍廟的月老求紅線、永樂市場內繽紛多樣的花色布匹,還有慈聖宮廟前的小吃一條街
Thumbnail
此次鄰長旅遊晚上入住位在蘆洲徐匯中學站與捷運共構的成旅晶贊飯店,晚餐後早早就到飯店 check in ,都住在捷運站樓上了,當然要善用這個便利功能搭捷運到附近走走,選了個離徐匯中學站不遠的大橋站,猶如走進電視電影懷舊場景的大稻埕迪化街,我們都初次來訪,感覺特別興奮。 有全台最響亮年貨大街名氣的迪化街
Thumbnail
此次鄰長旅遊晚上入住位在蘆洲徐匯中學站與捷運共構的成旅晶贊飯店,晚餐後早早就到飯店 check in ,都住在捷運站樓上了,當然要善用這個便利功能搭捷運到附近走走,選了個離徐匯中學站不遠的大橋站,猶如走進電視電影懷舊場景的大稻埕迪化街,我們都初次來訪,感覺特別興奮。 有全台最響亮年貨大街名氣的迪化街
Thumbnail
路上行經大稻埕,看到掛滿燈飾,人潮滿滿的迪化街,熱鬧的氣氛引起我們的興趣,所以我們馬上就決定不去家樂福了,改成逛迪化街。 年貨大街充滿賣紅包、春聯、麻粩、糖果、堅果、肉乾、海味零食的攤商,許多商品都是一大桶一大袋的擺著賣,看了就覺得福氣滿滿,拿了袋子就什麼都想抓一些放進去。
Thumbnail
路上行經大稻埕,看到掛滿燈飾,人潮滿滿的迪化街,熱鬧的氣氛引起我們的興趣,所以我們馬上就決定不去家樂福了,改成逛迪化街。 年貨大街充滿賣紅包、春聯、麻粩、糖果、堅果、肉乾、海味零食的攤商,許多商品都是一大桶一大袋的擺著賣,看了就覺得福氣滿滿,拿了袋子就什麼都想抓一些放進去。
Thumbnail
「迪化街十連棟」除了改建新大樓外,建商也致力保留百年舊屋「立面騎樓」的部分建物,並加以鋼骨補強整修完成,號稱「十連棟」,與新大樓前後並立,更顯得位於前面走過歷史滄桑老屋的彌足珍貴。「迪化街十連棟」靠近迪化街一段的老屋,保留了迷人著磚瓦建築,在每棟老屋天花板上都有一盞盞象徵喜慶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漫步其
Thumbnail
「迪化街十連棟」除了改建新大樓外,建商也致力保留百年舊屋「立面騎樓」的部分建物,並加以鋼骨補強整修完成,號稱「十連棟」,與新大樓前後並立,更顯得位於前面走過歷史滄桑老屋的彌足珍貴。「迪化街十連棟」靠近迪化街一段的老屋,保留了迷人著磚瓦建築,在每棟老屋天花板上都有一盞盞象徵喜慶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漫步其
Thumbnail
走在台灣的街道巷弄中,有時候彎過一個轉角,在小巷盡頭,或許就能遇見一幢洋房或是一間三合院落,在一片高樓大廈當中,確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路上碰巧遇見一棟樣式別緻、氣度或恢弘或沉穩的老房子,心情必然又驚又喜,那如果是走進一間老房子,還能看見全台灣其他五十間老房子的絕代丰彩呢?
Thumbnail
走在台灣的街道巷弄中,有時候彎過一個轉角,在小巷盡頭,或許就能遇見一幢洋房或是一間三合院落,在一片高樓大廈當中,確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路上碰巧遇見一棟樣式別緻、氣度或恢弘或沉穩的老房子,心情必然又驚又喜,那如果是走進一間老房子,還能看見全台灣其他五十間老房子的絕代丰彩呢?
Thumbnail
大稻埕果然是一座奇妙的老街區。它的時光流速不均,從西裝筆挺的大廈旁拐入一條不知名的,機車與人擦肩而過的小巷,你會遇到整巷的材料行在你面前展開,五金行、布料行、刺繡、美妝、中藥行,以及大街小巷不可或缺的一間再小也得五臟俱全的廟宇,前頭一座香爐白煙裊裊,意味香火鼎盛。
Thumbnail
大稻埕果然是一座奇妙的老街區。它的時光流速不均,從西裝筆挺的大廈旁拐入一條不知名的,機車與人擦肩而過的小巷,你會遇到整巷的材料行在你面前展開,五金行、布料行、刺繡、美妝、中藥行,以及大街小巷不可或缺的一間再小也得五臟俱全的廟宇,前頭一座香爐白煙裊裊,意味香火鼎盛。
Thumbnail
雙十連假第一天,利用颱風來臨前的天氣正好,呼應台灣文化協會創立百年,睽違多時的,我又再訪了大稻埕。 因為疫情以及搬回桃園的關係,這是我今年第一次到大稻埕,景物依舊,仍舊是讓人不自覺沉迷的漫步調。
Thumbnail
雙十連假第一天,利用颱風來臨前的天氣正好,呼應台灣文化協會創立百年,睽違多時的,我又再訪了大稻埕。 因為疫情以及搬回桃園的關係,這是我今年第一次到大稻埕,景物依舊,仍舊是讓人不自覺沉迷的漫步調。
Thumbnail
穿越時空就在抬頭的那一瞬間 這兩天的台北溫柔多了,雖然說會有下雨的可能,但日頭的光芒沒那麼驕傲,讓人更能睜大雙眼看看,連微風都回來了
Thumbnail
穿越時空就在抬頭的那一瞬間 這兩天的台北溫柔多了,雖然說會有下雨的可能,但日頭的光芒沒那麼驕傲,讓人更能睜大雙眼看看,連微風都回來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