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中壢│壢小故事森林,等著種出一株株城市日常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中壢市區散落不少日本時代的老建築,彼此之間相距僅數百公尺,對於認識中壢的過往,發現這座城市不同的樣貌,有著指標性的意義。

其中,鄰近中壢國小的「壢小故事森林」,融合台日建築風格,加上作為教師宿舍的過往,而別具風格。

raw-image

在老師們的家,看見日常的變遷

壢小故事森林屋舍

壢小故事森林屋舍

1899年,中壢公學校成立,起初使用民房充作校舍,後因學生人數增加,逐於1904年遷入新校舍。

日本時代的學生有多少?據《新竹州教育統計要覽》於1932-1939年間的統計,每年學校學童約在1400人左右,教職員則約20人左右。對比於當代,教職員每人要應對的學生數量,多上很多很多。

為了兼顧教師工作與生活,政府於1917年,在中壢公學校旁建立宿舍群,統計五棟宿舍,包含一棟校長宿舍、一棟單棟宿舍(今仍保存)、三棟雙併宿舍(其中一棟仍保存)。

日本時代,校長宿舍前有四棵大樟樹,是孩子們娛樂的最佳場域,小朋友常常在樹叢間學泰山擺盪,好不威風。而當年宿舍多有庭院,以竹籬笆相隔,除了種有花卉與設置水井,住戶也會養豬貼補家用。這樣的習慣也延續至戰後,1958年豬價正好時,一戶甚至養到20多頭小豬。

說到豬,在如今中壢中榮里的中原路兩側,稱為「豬埔仔」,是種豬的販賣市場。但也隨著豬隻貿易繁盛,而有不少酒家在此開業。當時有些酒家小姐為躲避警察查緝,甚至會躲到宿舍區內。

壢小故事森林日式宿舍的台式磚瓦

壢小故事森林日式宿舍的台式磚瓦

回頭講到宿舍,如今來到改稱「壢小故事森林」的宿舍區,會發現除了純正的日式風情,也隱藏幾分「台味」。戰後續由教師居住的宿舍,因學校改建需要,1959年更新建了幾棟磚造宿舍。而後來也因為黑瓦量少,屋舍再翻修時則改用台灣的紅瓦,而呈現了台日混搭的新風貌。

很可惜的是,日常記憶的延續隨著城市發展中斷,1996年博愛路、德育路拓寬,拆除了原先的校長宿舍,2008年則在學校政策要求下,老師們紛紛搬離,讓此地人去樓空。

故事森林的故事,夠多嗎?

壢小故事森林屋舍

壢小故事森林屋舍

應該是餐廳吉祥物?

應該是餐廳吉祥物?

直到這些老屋的舊住民離去6、7後,這些老建築才又被正視。2015年,正式登錄為桃園市歷史建築,並進行修復工程,打算做為親子共學場域,並經投票命名為「壢小故事森林」,於2019年4月開館營運。

我來這個地方幾次,想要放慢腳步好好欣賞,卻好像又「沒什麼」,而只能匆匆拍幾張照就離去。2024年夏天再訪,整體宿舍群又是不同風貌,但主要的建築內只有餐飲,好像缺少了很多可以說的東西。

我覺得,要營運這些場館,有餐飲等商業活動進駐是件好事,但除了單純的吃喝購物外,這些地方其實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或至少,更完整且更便利的展示出這些地方過去的記憶。

我有在館舍官網看到設計優美的易讀手冊,但似乎未在館舍內部看到,而只有一些介紹建築結構的看板。我也有在官網看到一些活動,但除了這些不定時的活動外,好像還能增加更多常態性的體驗與展示。

期待這座故事森林,能夠成為全年齡共同認識中壢過往的場域,匯聚起一個個的故事,如同種下一株株樹,長出一整片的城市記憶森林。

建築上頭的日式黑瓦

建築上頭的日式黑瓦


壢小故事森林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博愛路52號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10:00-17:00,每週一休館

參考資料

  • 桃園觀光導覽網
  • wiki
  • 壢小故事森林官網
  • 中壢區公所
  • 桃園市歷史建築-中壢國小日式宿舍調查研究

關於敘事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敘事圈 StoryCircle
21會員
57內容數
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有故事。在此記錄下台灣每個角落的過去、現在,想像可能的未來。
敘事圈 StoryCircle的其他內容
2025/02/27
位於新北投捷運站旁的新北投車站,見證北投溫泉鄉百年歷史,從日治時期的浴場支線車站到幾經波折的遷移與重建,如今以全新樣貌重現,不僅保存了百年木造建築之美,更完整呈現北投的文化底蘊,是認識北投歷史文化的最佳起點。
Thumbnail
2025/02/27
位於新北投捷運站旁的新北投車站,見證北投溫泉鄉百年歷史,從日治時期的浴場支線車站到幾經波折的遷移與重建,如今以全新樣貌重現,不僅保存了百年木造建築之美,更完整呈現北投的文化底蘊,是認識北投歷史文化的最佳起點。
Thumbnail
2024/11/07
台灣各鄉鎮都曾有過一座日本神社,但隨著時代更迭,這些神社多被毀壞。除了完整保存的桃園神社外,大部分的神社,不是只剩鳥居、石燈籠,就是可能只存在一個基座。 而位在嘉義公園裡的嘉義神社,相對於多數台灣的神社,保存已算完整,雖然神社拜殿等主體建築不復存在,卻也有著手水舍、祭器庫、社務所與許多石燈籠
Thumbnail
2024/11/07
台灣各鄉鎮都曾有過一座日本神社,但隨著時代更迭,這些神社多被毀壞。除了完整保存的桃園神社外,大部分的神社,不是只剩鳥居、石燈籠,就是可能只存在一個基座。 而位在嘉義公園裡的嘉義神社,相對於多數台灣的神社,保存已算完整,雖然神社拜殿等主體建築不復存在,卻也有著手水舍、祭器庫、社務所與許多石燈籠
Thumbnail
2024/08/06
民雄鬼屋,又名劉家古厝,隱藏在臺灣的神祕歷史背後,充斥著驚悚的鬼故事和禁忌。從財富與光榮到荒廢與鬼影,這裡承載著整個家族的故事。該地區自1945年起因傳聞成為著名的鬼地,吸引無數遊客探險,卻也有更多的恐懼與好奇交織。參觀者們所見的,不僅僅是老屋的破敗,還有過去的陰影和當地傳說的魅力。
Thumbnail
2024/08/06
民雄鬼屋,又名劉家古厝,隱藏在臺灣的神祕歷史背後,充斥著驚悚的鬼故事和禁忌。從財富與光榮到荒廢與鬼影,這裡承載著整個家族的故事。該地區自1945年起因傳聞成為著名的鬼地,吸引無數遊客探險,卻也有更多的恐懼與好奇交織。參觀者們所見的,不僅僅是老屋的破敗,還有過去的陰影和當地傳說的魅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移地教學-將軍村 在古色古香的紅磚牆旁搜尋寫作元素,真有感。 在真正有歷史的地方上在地文化,真有感。 在充滿知識資訊的生物型態博物館裡做中學、學中做,找出可以學習的養分。
Thumbnail
移地教學-將軍村 在古色古香的紅磚牆旁搜尋寫作元素,真有感。 在真正有歷史的地方上在地文化,真有感。 在充滿知識資訊的生物型態博物館裡做中學、學中做,找出可以學習的養分。
Thumbnail
隸屬於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的百年日式町屋宿舍群「0km山物所」,跟知名的勤美集團的合作,鄰近古亭捷運站且佔地寬廣的園區,真是近期最具美感設計的老屋整修! 除了將三棟百年木造建築整頓成為選物餐飲空間,也很講究於戶外綠地的規劃,分別以四個不同主題:複森林、裏花園、次森林與蒔光巷,做出別致的庭園景觀。
Thumbnail
隸屬於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的百年日式町屋宿舍群「0km山物所」,跟知名的勤美集團的合作,鄰近古亭捷運站且佔地寬廣的園區,真是近期最具美感設計的老屋整修! 除了將三棟百年木造建築整頓成為選物餐飲空間,也很講究於戶外綠地的規劃,分別以四個不同主題:複森林、裏花園、次森林與蒔光巷,做出別致的庭園景觀。
Thumbnail
大溪越靠近鶯歌的地方,也越多工廠,從農村到工廠,既有一種時代變遷的無奈,也有著對美好景象的珍惜。隨著工廠逐漸取代農田,大溪的風貌也在悄然改變。然而,在一片鐵皮屋的後方,一顆美麗的櫻花樹依然屹立,象徵著自然與美好依舊存在。 這顆櫻花樹,如同大溪的守護者,默默綻放著,給予人們心靈的慰藉。九重葛也在前面
Thumbnail
大溪越靠近鶯歌的地方,也越多工廠,從農村到工廠,既有一種時代變遷的無奈,也有著對美好景象的珍惜。隨著工廠逐漸取代農田,大溪的風貌也在悄然改變。然而,在一片鐵皮屋的後方,一顆美麗的櫻花樹依然屹立,象徵著自然與美好依舊存在。 這顆櫻花樹,如同大溪的守護者,默默綻放著,給予人們心靈的慰藉。九重葛也在前面
Thumbnail
現代社會為了商業利益不斷開發大自然讓原本是農田與森林的地方消失不見了。但是當這些農田與森林的地方不見之後,人們又渴望回歸大自然。如此矛盾心態一直影響人們的生活。隨著氣候變遷下、賴養維生的農業生產出現糧食危機。在都市叢林中農園一直是農業生懺幕後一股力量。可以說,都市中的社區農園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具體
Thumbnail
現代社會為了商業利益不斷開發大自然讓原本是農田與森林的地方消失不見了。但是當這些農田與森林的地方不見之後,人們又渴望回歸大自然。如此矛盾心態一直影響人們的生活。隨著氣候變遷下、賴養維生的農業生產出現糧食危機。在都市叢林中農園一直是農業生懺幕後一股力量。可以說,都市中的社區農園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具體
Thumbnail
走遠遠的路,只是去豐富園區看樹,折回來沿途走入舊社區小巷到底, 以為路已到盡頭,旁邊窄巷,走看看,出口竟是另一處社區的入口。 不斷的道路拓寬,不停蓋新屋,大街小巷連連看, 穿來繞去,發現走進小時候某同學的住處, 但那些老舊木屋,屬於違建,早已拆除,建起高樓, 昔年嶄新電梯大樓,外觀也佈滿塵
Thumbnail
走遠遠的路,只是去豐富園區看樹,折回來沿途走入舊社區小巷到底, 以為路已到盡頭,旁邊窄巷,走看看,出口竟是另一處社區的入口。 不斷的道路拓寬,不停蓋新屋,大街小巷連連看, 穿來繞去,發現走進小時候某同學的住處, 但那些老舊木屋,屬於違建,早已拆除,建起高樓, 昔年嶄新電梯大樓,外觀也佈滿塵
Thumbnail
楓林巷,位於桃花源的一道小溪旁。巷道裡住著平和有禮的居民,這天......。
Thumbnail
楓林巷,位於桃花源的一道小溪旁。巷道裡住著平和有禮的居民,這天......。
Thumbnail
站在圓山的小山頂上,我望向腳下廣袤的民俗村,一筆一筆的畫著,心中不禁生起一股敬畏之情。這個村落如同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蜿蜒曲折的街巷彷彿融入了歷史的痕跡,仿佛每一塊石頭都述說著遠古的故事。 這裡的建築,一棟棟連在一起,蔚為壯觀。古樸的木屋、磚瓦舖就如同一幅幅畫卷,在陽光的映照下,閃爍著獨有的光彩
Thumbnail
站在圓山的小山頂上,我望向腳下廣袤的民俗村,一筆一筆的畫著,心中不禁生起一股敬畏之情。這個村落如同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蜿蜒曲折的街巷彷彿融入了歷史的痕跡,仿佛每一塊石頭都述說著遠古的故事。 這裡的建築,一棟棟連在一起,蔚為壯觀。古樸的木屋、磚瓦舖就如同一幅幅畫卷,在陽光的映照下,閃爍著獨有的光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