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平均年齡大約在85歲,從出生到結束,中間有許多的期待和夢想,等著去完成,比如我們平常中最常提到的
五子登科(妻子、兒子、房子、車子、銀子) ,這樣的形容詞被代表著圓滿人生,最後一項的銀子卻是建立能夠圓滿前面四項的基礎,如何
階段性的去完成,建構我們生涯規劃,就相對的重要了 。
理財≠投資
常常我們都會把理財投資擺在一起,實際上他是兩件事。
理財是管理我們的金錢和財務,這包含已經擁有的資產。理財就是管理我們
一生的財務,透過計畫和規劃,讓一生
現金流不用擔憂為目的。投資是為了讓金錢可以長大的地方,透過管道,還有時間及報酬率,錢會帶出錢小孩來,才稱為投資,其目的是為了回到理財的部分,讓本身在生活上
現金流的不匱乏。
在過往的經濟模式會是收入扣除生活開銷剩下的才是儲蓄,這從家庭教育裡
潛移默化中給予我們這樣的觀念,來到現在經濟緊縮的年代,收入都不高的情形下,要讓生活中有剩餘再存錢機會反而變低,一旦遇到狀況沒有收入,日常的支出沒有減少就產生危機,因此就要
事先規劃。
對於金錢大致我們會分成五個部分:
1.收入 2.存錢 3.支出 4.負債 5.保護錢。前面三項就不做說明,第四項負債,需要從前面三項去做
平衡的規劃,像買車、買房、信用卡使用,是生活上最常遇見負債的情況,第五項
如何保護錢,讓風險的轉移,就是保護錢的方式之一,再者是金錢會透過通貨膨脹而縮水,如何讓金錢因為時間的推移,使
原有的價值產生其功能,比方:說10年前在外簡單午餐50元就可以使用,10年前有2000元的可以40次的午餐,10年後的今日午餐需要100元,只剩20次可以使用,如何在10年前的儲蓄同樣存下2000元,今日依然可以在午餐有40次的使用率,這就是
保護錢的價值性。
理財目的性
理財的目的並非要富貴有餘,而是一生財務的不匱乏,這樣的格局需要用一生來作為標的,舊傳統教育中養兒防老,已經進階到防兒啃老,財商教育將成為新一代的必要教育。
現在大學已經不再填鴨式教育,開始做
翻轉教育,政府鼓勵社青創業,在學校就有更多的思考。現今社會已經普遍發生畢業就擔負學貸,
理財要先理債這門功課尤為重要,跳脫窮口袋先
改變窮腦袋,會看這篇文章的人,都會想要跳脫這問題的人,關注「曼條斯尼」是曼尼希望能帶給大家更多思維空間,一起成長的平台。更鼓勵想要自我成長改變的尼友們,能夠和周遭好朋友一同努力,互相扶持鼓勵創造學習進步的空間,這會更有持續力。
理財是很理性的議題,目的是一個結果論,定時的檢視目前的狀況,發現過去不足和需要修正的地方,才能調整未來的結果。每一個現在都是過去經歷呈現的實際情形,「
結果是不會和你一起演戲的」,這是曼尼在一篇YouTube上看到有位老師說的一段話,實在又實際,送給所有的好朋友們,現在開始為自己的想法創造行動產生結果,晚上想法一條龍,白天行為一條蟲,結果是不會和你演一生的戲碼。
消費財VS資產財
理財是制定一套透過資產的穩健,財富平衡的機制
人生離不開食衣住行育樂、更離不開吃喝拉撒睡的生活機能,這些架構在基本的生活消費上,從年輕開始自主控制財務到年老漫長幾十年中,要如何開始能養成有長期的規劃呢?第一
收入進帳後我們就要先有儲蓄觀念,計畫先扣除要儲蓄的比例,再開始做支出的規劃,這就是
緊急預備金的功能。第二
要有風險的概念,轉嫁風險讓風險支出降低,保險就發揮其功能,打個比喻:颱風天上班途中,因為風大雨大不小心騎車刮到相鄰汽車,若沒有保險理賠,就要自己從儲蓄中做支出,這樣的支出一般都會大於平常繳交的保險費用,這就是轉嫁風險。第三
儲蓄金額大過於六個月以上的支出費用,就開始在投資上做努力,或者計畫儲蓄金之外,再有一筆
投資金的儲蓄,就會更快速往投資的領域走,至少要做三項規劃或再加上一提筆投資金,剩餘才是生活費用的打理。
當收入進帳後,理財觀念要從支出費用的剩餘才儲蓄,轉變成先扣除上方所提的這三項留存,才是生活開支的計畫,若還有債務上的支出,務必要規畫在內,複利的的滾動,並非只有發生在投資上,假如負債的利息同樣複利在滾動,會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透過理財的管理,開始建立資產財富,理財這件事雖然
不緊急卻是重要的事,防止發生意外或突發事件,一下子就會打到最底層的生活品質,建立資產才能厚實投資本錢,建立心理安定和安全感的重要基本因素,曼尼在這裡要要跟尼友們說一個
很微妙的秘密,一旦資產開始建立,在理財和投資上會比較容易謹慎小心,甚至更願意深入在學習上,投資就不會變成投機,落入「負」循環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