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孝,該笑,不該孝?

2021/10/2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成為華語老師後,有一回在備文化課時,想起了24孝的故事。
上網找了一下,差點沒把自己笑翻。當24孝的故事拿到今日來讀,簡直荒謬至極。還沒開課,我就能想像外國學生們皺到不能再皺,歪到不能再歪的表情,可以堪比用過的衛生紙, 再想到自己要在課堂解釋這一堆謎樣的舉動,隨之我的嘴角也不經抽蓄了一番。
曾經和一位外師聊過「孝順」的話題,他滿臉的鄙視讓人印象深刻。他表示:地獄如果小時候,父母並未善待小孩或者給予其所需的照護,甚至是傷害,可是當孩子成年之後,卻被要求為父母付出,這個概念讓他深感噁心,他直言這無法想像,甚至比地獄還可怕。
而他不是我認識第一個有這種想法的,也絕對不是最後一個。

回到今日,比起父母起訴兒女要求扶養費的新聞,那些媽寶、啃老的議題,更火、更備受討論。換而言之,隨著時的的遷移,很多我們過去所認知的文化板塊,正像地殼變動遷移著。孝順的標準是給予父母扶養費,還是至少不要再花父母的養老金就算達標?這題的答案也許因人而異。
但孝順的本質是什麼?還是這其實就是正在融化的冰山,一個逐漸消失的「概念」?回到24孝的故事,「孝順」究竟是感動蒼天的文化底蘊,還是看看、聽聽就好的「24笑」?
這邊我就來分享,我自己讀完覺得傻眼的精選24孝~

精選——不可思議的24孝故事
我知道臥冰求鯉已經荒唐得眾人皆知,但你知道還有其他更奇耙的故事嗎?
通靈王是你~曾參的「嚙指痛心」
母指方纔嚙
兒心痛不禁
負薪歸來晚
骨肉至情深

故事內容:
周朝曾參,名子輿,奉養母親,極為孝順,有一次往山中砍柴時,家裏忽然有客來到,母親不知所措,盼望曾參速返,乃咬破手指,在山中之曾參,陡覺心痛,卜有預兆,急忙挑柴趕回家中,硊在母親膝前,問其緣故,母親說: 因有客至,乃咬手指使你醒悟。 曾參事母至孝,母親手指竟與其性靈相通。

好的,我就問,曾參突如其來的心痛,怎麼就不認為是心血管疾病或中風前兆?然後曾母,不就是接待客人,何苦把手指咬破,客人看到會很尷尬吧!然後您兒子曾參,是去山中砍材,就算他回到家,也只會帶回柴火,絕對不會是帶一桌滿漢全席回來招待客人,好嗎?言下之意,曾參究竟要醒悟什麼?他回不回來,都無法改辦難以善待客人的事實,到底為何慌成這樣??
「母親手指竟與其性靈相通」就真的很母湯,手應是人類使用最頻繁的身體部位之一,母親咬一下手指,曾參就倍感心痛,那如果哪天母親的手被菜刀劃傷,曾參是否當場猝死?!(QQ

求關注的嬌嬌BOY~范宣的「傷指念親」
孝道首先重保身 
克珍身體可怡親 
傷微非疼還憂泣 
年幼早知孝感人

故事內容:
晉朝陳留有一孝子范宣,十歲時即能領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之孔子聖訓,珍惜身體甚謹,且平素奉事雙親溫順,孝敬。 一日削尖細竹作箸,因持刀不穩,致刺傷左手食指,雖僅表皮割裂,滴出小小血珠,竟驚慌異常,頓時臉色發白,流淚不知所措,旁人關注,問其是否劇痛難忍,范宣竟搖頭答以: 「痛,有何難忍,是因毀傷父母所賜身體心感不安而巳 !」 小小年紀,即知愛惜身體,孝順父母,誠令人嘆服。

愛護身體的道理眾人皆知,但是十歲的范萱底迪「雖僅表皮割裂,滴出小小血珠」大概就是可以想像是被一張A4的劃傷,然後嚇得臉色發白,一直哭,哭到路人都來關心。直觀來說,其實就是暈血又不好意思承認,所以才說是孝順的吧?!人生在世,誰不會不小心跌倒或受傷,真的不用把「孝順」的層級拓展至這麼微小的事。都已經十歲了,如果手流血還需要媽媽「呼呼」,那才真的堪憂,真的不孝了喔!
我心中的TOP1:
cosplay求奶哥~郯子的「鹿乳奉親」
親老思鹿乳
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
山中帶箭歸

故事內容:
周朝郯子,天性至孝,父母年老,雙目均患眼疾,想食鹿乳,郯子就穿上鹿皮,往深山鹿群之中,取鹿乳供奉雙親,不料為獵人發現,欲箭射殺,郯子急忙告以:「為取得鹿乳供奉患有眼疾之雙親,始穿上鹿皮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獵人獲悉非鹿,始未予射殺,並感讚其孝行。

這真的快要達到神話等級的荒唐。姑且先不討論「眼疾」與「鹿乳」之間的關係,但是郯子想取得鹿乳的策略竟是cosplay公鹿,然後去色誘母鹿,以便取得其奶!!!這是什麼謎之操作!?而且他竟然cos到連獵人都差點要射殺他,都不知道此時的獵人心中陰影面積該有多大。難道郯子就不能請獵人幫他捕一隻母鹿,再取其奶,非要辦成鹿!?還是郯子,你根本另有所圖?!請不要對鹿……

以上大概是大家除了臥冰求鯉之外,也能拿出來賣弄的冷知識笑話。當然還有很多值得大家去發現,像是「愛之深,魯(魯蛇)之切」的楊乞者,他「行 乞 養 親」的故事也值得玩味一番,提供給大家參考。

其實,24孝的故事裡,我覺得不乏有很多父母的期望或是需求,完全大過於兒女所能負擔的程度,到後來發生神蹟,以至於被世人認為是感動蒼天的行為之舉。像是「哭竹生筍」「孝感動天」甚至「臥冰求鯉」都有些這樣子的影子,不知道該說是傻人有傻福,還是就單純當神話一般,聽聽、笑笑就好。

回到「孝順」在現今我們的日常裡,多少存在著的不知何解盲區與迷思。像是面對年長的父母,是要送到養老院或是親自照料,還有面對養育之恩的回報,有時成了沒完沒了的情緒勒索。在一個根本沒經歷過所謂「錢淹腳目」的年輕世代而言,要用足夠的金錢去奉養父母,其實是某種程度上的苛求,畢竟現在多數人的薪水真的少得無以言喻,在「上有父母」的情況下,根本不敢「下有兒女」,後來含飴弄孫的美夢,便成了奢望。
現在,正值青壯年少的我,仍然口袋很淺,還有一些夢想等著被拯救,甚至有些自顧不暇的我,不太會去問我爸媽想要什麼,因為多半他們能自己能滿足自己的需要與想要,另外也很有可能我根本給不起。
但我仍然出於本能(儒家思想)問我自己:「我能給我爸媽什麼?」
我能給我的心與我的愛。
至於能不能構成孝道,就會像「24孝」裡一樣,看上天是否幫我一把了或給個面子了,這是我最終的答案。
偷西方哲學一用,父親、母親與我自身,始終都是不一樣的個體,我們的一切不盡相同。我無法走過他們來時的路,他們也無法陪我走到生命的盡頭。他們教導我成熟獨立,為自己負責,那把自己照顧好就是「首要」任務。不要常常感冒、避免養成不良嗜好,不要讓他們常常擔心自己,因為換個角度來說,如果我們無法把自己照顧好,那變向的是父母教育失敗,因為沒有讓我們有自立的能力,這樣的結果誰都不樂見。
另外,我想就算是親人(父母),也要盡全力維持「最適距離美」,相信大家多少都有一些這樣的經驗,就是對外(朋友、同事,同儕等等)都還蠻有禮貌的,甚至可以打打鬧鬧,不會輕易的情緒暴走,但是回到家,面對家人一句無心之語,就大爆炸,然後說出傷人的話,沒過多久,自己又後悔的快要內傷。
其實跟父母相處無異於他人,都是種「關係」,但就是「關係」才會有摩擦、有張力,所以才需要「距離美」,對父母一樣要設立情緒的界線,當自己覺得相處上已經有些不自在,甚至不舒服時,微笑著轉身離開,出去走走,就算去巷口的小七坐個十分鐘也好。
不要在關係裡「後悔」的最佳方式,要讓自己舒心一些。
面對家人的無意的情勒,拔腿就跑,而非正面剛與沒忍住的破口大罵,也是種孝順啊!

(故事引用自:http://www.namoamitabha.net/ch/publication/filial_piety/24stories3.htm#story8)







洛譯
洛譯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