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傳家園是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也許會問我:什麼是祖傳家園?

據說美洲原住民有一項傳統,那就是他們不管對土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考量七個世代之後的景象,因為他們了解,現在的土地不屬於他們,而是向未來世代借來的!儘管社會的普遍價值觀,不斷地在強調外貌、財富、房與車、名氣與學歷等等的重要性,

但仔細想想,那些都會隨著時間逐漸消失,在我們死後,鈔票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華麗的衣服也終將破損,華美的大廈終將傾頹。

我們幾乎沒辦法留下什麼東西,唯一趨近永恆的,那就是陽光、空氣、水、與土壤。

在眾多的心靈雞湯、人生智慧裡面,也只有一種方法可以驗證它是否趨近真理,那就是看教導者與周圍環境的關係如何,他是讓小溪變得越來越乾淨,還是讓自己要喝的水、要吸的空氣變得越來越髒?

祖傳家園,它不只是讓人們親近大自然,或是一個產出農產品的農場,「祖傳家園」意味著創造家園的人,一寸寸地撫過土地,收拾前人留下的垃圾,用自己善良的雙手,讓土地變得越來越肥沃豐饒,讓水變得越來越乾淨,種下一棵棵樹,看著它長大,看周圍的環境變得越來越美也越來越好,最後再將活的美景與共生共榮的萬物,送給自己後來的世代;沒有比這更靈性的作為,也沒有比這更明確的方向。

我們都知道應該停下破壞的行為,然而多數人卻還停留在,等待別人行動、等待科學家想辦法、等待政府推出政策,但經營祖傳家園的人不同,他們真正的採取行動,打從根本地要轉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這樣的內涵有別於傳統對農夫的看法:一群看天吃飯、汗流浹背、賣農作物的辛苦人,祖傳家園的人是要為未來世代守護更多的淨土。

倘若每個人都能悉心照顧一小塊地,連起來就是大大的地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回家吃自己
136會員
29內容數
我本是一個上班族,2017年時,決定放棄都市的一切,踏上自給自足之路。現在,我已貸款買下了一塊農地,從零開始經營自己的家園,悉心打造屬於自己的小天地。我們家有三隻狗、一頭牛、兩隻鵝跟一群雞,過著每天跟動植物打交道的生活!這裡是我們從零開始打造家園的全紀錄,歡迎光臨!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如果我們能 找回永續生活的能力 ,積極行動改善身邊的環境創造地球花園,讓自己發揮天賦活出生命的本質與生活的美好,並把這樣的生活模式複製及擴散,讓 每個人都有能力使自己的環境變得更完美,並創造自己的家園,讓地球成為Garden--God's Eden(神的花園、人間天堂),還有什麼比這更好呢?
Thumbnail
如果我們能 找回永續生活的能力 ,積極行動改善身邊的環境創造地球花園,讓自己發揮天賦活出生命的本質與生活的美好,並把這樣的生活模式複製及擴散,讓 每個人都有能力使自己的環境變得更完美,並創造自己的家園,讓地球成為Garden--God's Eden(神的花園、人間天堂),還有什麼比這更好呢?
Thumbnail
  說起來,文字作為劃分人類從史前時代進入石器時代的指標,作為紀錄事件的媒介便是文字重要意義,當知識能夠不再世代更迭中被世界洪流所淹沒之時,子子孫孫們便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現在,許多事情在這日月如梭的城市步調中如過眼雲煙,轉瞬即逝。   
Thumbnail
  說起來,文字作為劃分人類從史前時代進入石器時代的指標,作為紀錄事件的媒介便是文字重要意義,當知識能夠不再世代更迭中被世界洪流所淹沒之時,子子孫孫們便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現在,許多事情在這日月如梭的城市步調中如過眼雲煙,轉瞬即逝。   
Thumbnail
過去數千年的文明沒有為地球帶來大量的汙染以及問題,兩百年的科技發展卻將地球毀壞的滿目瘡痍,事實擺在眼前,人類科技文明發展是條錯誤的道路,人類明白錯誤還要走到底就是愚蠢,人類所以為的美好生活是透過科技發展?人類所以為的美善制度叫作民主,卻是資本主義包裝的產物。
Thumbnail
過去數千年的文明沒有為地球帶來大量的汙染以及問題,兩百年的科技發展卻將地球毀壞的滿目瘡痍,事實擺在眼前,人類科技文明發展是條錯誤的道路,人類明白錯誤還要走到底就是愚蠢,人類所以為的美好生活是透過科技發展?人類所以為的美善制度叫作民主,卻是資本主義包裝的產物。
Thumbnail
我希望能有更多人去閱讀這系列書籍,能夠更多人投入創建祖傳家園的行列,很多人在社會文化風氣下,一直奉行著有土斯有財,還有追求房子的理想,而更多的富豪是靠著炒作房地產致富,很多人一輩子買不起房子,如果能夠喚起大家建立祖傳家園,甚至改變法律讓人人都有立足之地,這個世界會改變的。
Thumbnail
我希望能有更多人去閱讀這系列書籍,能夠更多人投入創建祖傳家園的行列,很多人在社會文化風氣下,一直奉行著有土斯有財,還有追求房子的理想,而更多的富豪是靠著炒作房地產致富,很多人一輩子買不起房子,如果能夠喚起大家建立祖傳家園,甚至改變法律讓人人都有立足之地,這個世界會改變的。
Thumbnail
原住民族領域裡之所以環境破壞程度較低,是因為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只從周遭取用生存所必需,對環境只造成底線的擾動,這個大方向才是現代科學和工業文明所應當思考。若我們的文明世界依舊沉溺於開發與經濟成長的迷夢,維護環境、保育生態恐怕終究淪為空談。
Thumbnail
原住民族領域裡之所以環境破壞程度較低,是因為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只從周遭取用生存所必需,對環境只造成底線的擾動,這個大方向才是現代科學和工業文明所應當思考。若我們的文明世界依舊沉溺於開發與經濟成長的迷夢,維護環境、保育生態恐怕終究淪為空談。
Thumbnail
你也許會問我:什麼是祖傳家園? 據說美洲原住民有一項傳統,那就是他們不管對土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考量七個世代之後的景象,因為他們了解,現在的土地不屬於他們,而是向未來世代借來的!儘管社會的普遍價值觀,不斷地在強調外貌、財富、房與車、名氣與學歷等等的重要性, 但仔細想想,那些都會隨著時間逐漸消失,在我
Thumbnail
你也許會問我:什麼是祖傳家園? 據說美洲原住民有一項傳統,那就是他們不管對土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考量七個世代之後的景象,因為他們了解,現在的土地不屬於他們,而是向未來世代借來的!儘管社會的普遍價值觀,不斷地在強調外貌、財富、房與車、名氣與學歷等等的重要性, 但仔細想想,那些都會隨著時間逐漸消失,在我
Thumbnail
外界往往不注意,原住民族的主張除了「土地」,還有與之不可分割的「主權」。但是當原住民耆老、領袖、學家等人受邀去參與這種「承認土地」的活動,以原住民的方式帶頭祈禱、表示歡迎,等於向外界傳達一種「友善」或「和解」的氣息,甚至讓人因此忽略原住民族是個政治群體,不是文化群體。
Thumbnail
外界往往不注意,原住民族的主張除了「土地」,還有與之不可分割的「主權」。但是當原住民耆老、領袖、學家等人受邀去參與這種「承認土地」的活動,以原住民的方式帶頭祈禱、表示歡迎,等於向外界傳達一種「友善」或「和解」的氣息,甚至讓人因此忽略原住民族是個政治群體,不是文化群體。
Thumbnail
當所有人都要為剝削地球付出代價,而不是將這等代價一體推向原住民族,你還看重、堅持正義嗎?
Thumbnail
當所有人都要為剝削地球付出代價,而不是將這等代價一體推向原住民族,你還看重、堅持正義嗎?
Thumbnail
我們大概都可以同意,差異很大的雙方在溝通的過程中,一定都有不滿或不安,任何一方都沒有必要對這種人之常情過度苛求。然而若有一方始終用自己的想像來替代現實,並以假的現實來支持不友善甚至敵意的政策,那就不能責怪他方的憤怒了。
Thumbnail
我們大概都可以同意,差異很大的雙方在溝通的過程中,一定都有不滿或不安,任何一方都沒有必要對這種人之常情過度苛求。然而若有一方始終用自己的想像來替代現實,並以假的現實來支持不友善甚至敵意的政策,那就不能責怪他方的憤怒了。
Thumbnail
傳統領域是先於墾殖殖民國家的法律而存在,因此不牽涉國家之內的土地所有權問題,當然也就沒有什麼土地公有私有的問題。傳統領域是一個關於空間的宣告,本身不會造成任何土地權利的變動。
Thumbnail
傳統領域是先於墾殖殖民國家的法律而存在,因此不牽涉國家之內的土地所有權問題,當然也就沒有什麼土地公有私有的問題。傳統領域是一個關於空間的宣告,本身不會造成任何土地權利的變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