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齊邦媛教授以自傳「巨流河」記錄二次大戰前後,有一群人在那巨變的大時代中,顛沛流離來到台灣的故事。當時就盼望著,在同一個時代,但不一樣環境中努力生存的前輩們,是否能如同「巨流河」般,為有緣匯聚到台灣的不同族群,留下真實的紀錄?
很開心「茶金歲月」實現了當年私心的盼望,更榮幸的是,書中許多的情節,三十年來,我就斷斷續續聽聞,並親眼見證「姜阿新洋樓」失而復得及修復過程的諸多「奇蹟」。也因為這個真實故事,我如同作者女兒廖惠慶所言,從買回洋樓就更加相信,心存善念在好事累積下,不可思議的奇蹟都可能發生。
認識惠慶是在荒野保護協會籌備期,因為我們兩家都是協會的志工幹部,所以經常見面,甚至天天都有傳真機相互傳的訊息。十多年前大家陸陸續續卸下幹部職務後,至今在周末假日大伙還是會一起出遊爬山聚會。
多年來就非常好奇,惠慶這麼奇特的個性是怎麼養成的──在環境議題上,總是溫柔和顏悅色卻永不放棄直到成功;在待人接物上,極為細心體貼周到卻又不會形成別人的壓力;任何工作與任務,總是全力以赴卻從不抱怨也不邀功。
如今看了這本「茶金歲月」,由惠慶從父親親筆書寫,近一百三十萬字中節選出的內容,才明瞭原來她傳承了父母親的個性與做人處事。
「茶金歲月」表面上雖然只是作者的自傳,但從個人經歷與真實細節的描述中,可以建構出二戰前後,台灣本土產業發展與興衰的過程,甚至小到當時的車票,柴米油鹽……的價格都能鉅細靡遺的紀錄下來,真可說是民間版的史記。
對於離那個時代還不遠的我們,從書中知道父母親那一代庶民生活的點點滴滴,有重回歷史現場的樂趣,但同時,也在作者生活應對中,得到寶貴秘訣,比如他在新婚之夜與太太約定的「夫妻憲法」,就很值得我們參考。
近年新竹北埔是觀光旅遊的熱門地點,「姜阿新洋樓」更成為年輕人打卡聖地,「茶金歲月」改編的電視劇也將搬上銀幕。但是若大家能閱讀歷史場景背後的真實故事,從一位意氣風發的有為青年與一位才貌雙全的天之嬌女,共同面對命運的磨難,攜手走過一甲子相知相守的深情,相信會有更多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