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有時候生命中體驗的很多事情,總會在相隔一段時間之後默默地顯現關聯。離看完《尼泊爾布思議》已經超過半年,當時參加方格子的徵文活動,全然出於自願,卻在半年之後的現在,看到學校邀請到林念慈本人來座談,講題為《女性、環保、公平貿易——棉樂悅事》,只覺得學校莫不是會讀心術吧(笑)。
在看《尼泊爾布思議》的時候,就十分好奇這樣一位隻身前往異地,連打拼的事業亦異於常人的人物,究竟會是什麼樣貌?畢竟影片短短的十幾分鐘,要認識一個人還是困難了點,而透過講座這個機會,可以親自與念慈對話,實在太幸運了!
以下就和各位分享筆者本次參與講座的小心得~
【本文可能提及《尼泊爾布思議》劇情,慎入】
念慈的簡報裡有用到幾張尼泊爾風景照,看過之後筆者覺得真的太美了!
於是決定本文就以尼泊爾的風光作為配圖(๑•̀ㅂ•́)و✧
巧合的是,講座一開始念慈也是播放《尼泊爾布思議》給我們看,筆者就懷著複習(?)的心態跟著看下去,後來才知道原來《尼泊爾布思議》曾經在劇院上映過,現在在網路上已經看不到了。
有種先知的優越感?
播畢,念慈還以當事人的身分和我們分享了一些拍攝前的趣事。本片的導演姚登元,也是念慈的好友,當初在思考拍攝題材時,想從身邊找尋有沒有「怪咖」,結果一下就挑中了念慈,讓她不知道該做何感想(開玩笑)。
在《尼泊爾布思議》片中似乎沒有直接提到念慈創辦Dharti Mata的動機,其實念慈曾在非營利組織待過幾年,就是在那期間經手了一件尼泊爾村莊的案子,主要是要幫助當地人建造防火線。工作之餘的休息時間她和婦女們聊天,隨口問了一句:「妳們目前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本來預期會聽到貧窮、女性權利這類問題,沒想到二十幾位婦女一致向她抱怨月經帶來的麻煩,除了讓她感到震撼,她也心想這是自己力所能及、可以解決的問題,因此才萌生創業念頭。
這個故事還給筆者帶來一個啟示,有時候我們以為的問題,其實並非他人真正的問題。太多設計都忽視了人的因素,反而本末倒置了,以人為本,從定義問題開始的「設計思考」成為近年熱門的一套方法,就是希望我們能夠專注在「真正的問題」上,再據此想出解決之道。
除了Dharti Mata,可能比較少人知道念慈還創辦了Ananda Tree House--一間位於加德滿都的小店面,店內明亮舒適,承載了Dharti Mata的理念。二樓的空間用來邀請各國對各種議題有興趣的人一起交流,無論是雪豹的生存危機,還是西方女性面臨的困境,在這裡,大家暢所欲言、無所不談。
當人們聚在一起,形成社群,或許真的會產生什麼變化。剛來到尼泊爾落腳,念慈進到尼泊爾的某個生態村(Eco village),在那裡和來自世界各地、充滿理想的人互相分享創業想法,獲益良多。她更是推薦生態村的環境,種種描述讓筆者也心生嚮往~
創業的路途不好走,念慈坦承一路上遇到很多難關,但她更慶幸這條路上遇見的優秀的人們,因為關關難過關關過,走一步算一步也行,可是一起相處、共事的人們可以陪伴她走過這一切不順遂,共同發想新的點子。
2020年疫情嚴峻,尼泊爾封城鎖國,念慈一度擔心作坊的營運狀況,然而一同工作的婦女們卻告訴她放寬心,坐下來喝杯奶茶。「這就是在尼泊爾的生活。」念慈說道,不像台灣人舉辦慶功宴,事後還要開檢討大會,尼泊爾人認為慶祝就是慶祝,當下發生什麼意外事件也是慶祝的一部份,放輕鬆,享受當下就好。
最後,講座現場有老師提出疑問,想要支持卻對布衛生棉的使用不適應該怎麼辦?
念慈的回應是布衛生棉不是唯一解,不要讓外物影響我們和月經的關係(好像交往?:D),慢慢來就好,可以適當減少或搭配其他衛生用品使用作為過渡。
只是對於尼泊爾的婦女們來說,布衛生棉是較務實的選擇,因此她希望將來可以繼續貫徹Dharti Mata的初衷,讓所有需要布衛生棉的婦女都能開心地使用。
「Namaste.」
後記
聽念慈的講座真是一大享受,氣氛非常舒服,有種心靈得到昇華的感覺(?)。
另外後來再回去看上一篇文章,覺得結尾用到「無知」這個字眼不太妥當,給人有一種對文化的不理解帶來的傲慢感,但其實筆者想要表達的是,當確實有人因此而遭受到苦難,那麼所謂傳統、文化是可以被省視的,像是筆者前陣子欣賞的一部紀錄片《面對惡靈》,在達悟族人傳統觀念裡,疾病是由惡靈帶來的,村裡許多病痛加身的老人被視為不祥的存在,往往被家人隔離在外,孤獨終老,甚至這些被隔離的老人也對「惡靈說」深信不疑,不願意接受導演帶領的志工團隊協助,擔心將惡靈散播給他們。 難道這些老人真的做錯了什麼嗎?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怕有解讀上的歧異所以碎碎念了一下~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追蹤喔!